首页 百科知识 “九五”期间的成就与启示

“九五”期间的成就与启示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九五”期间的成就与启示“九五”期间是定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一个时期。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九五”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都顺利完成,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九五”期间,连续四年遭受严重旱灾,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九五”期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标志,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

一、“九五”期间的成就与启示

“九五”期间是定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一个时期。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九五”计划的主要奋斗目标都顺利完成,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提前四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比1980年翻了两番。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43.7亿元,年均增长9.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预计达到3.7亿元,年均递增17.9%;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3亿元,比“八五”期间的14.4亿元增长1.98倍;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区7个县提前一年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0元,比“八五”末增加555元,年均增加111元,农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部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群众生活开始向小康迈进;农村支柱产业蓬勃发展,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在水利、交通、通信、能源等领域建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制约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缓解。城市经济围绕搞活工业企业,在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中稳步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改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绝大多数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转换,经营状况有所好转,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城乡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崛起,科技型中小企业正在兴起和发展壮大,已经或正在成为全区经济新的增长点。

“九五”建设的成就以告别短缺经济时代为标志,社会经济发展步入巩固扶贫开发成果,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历史新时期,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为顺利实施“十五”计划,向新的战略目标迈进奠定了基础。特别是“九五”期间,连续四年遭受严重旱灾,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几年,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探索搞活区域经济的问题,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依次推进基础建设、科技推广、支柱产业、小康示范四个层面的重点工作,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经济的路子,确立了工业建设、城市建设、财源建设为城市经济工作的重点,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回顾总结“九五”时期的工作,我们在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实现了五个突破。(1)牢固树立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开发开放意识,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取得突破。“九五”期间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标志,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阶段。全面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部署,推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重大改革,有90%的国有企业实现了改革改制;“九五”期间实施了以第二轮承包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第二步改革,用政策、用产业、用项目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正在逐步改变农民守土谋生、耕种为业、土里刨食的传统的生产生存方式;“九五”期间推动了财政、金融体制和社会劳动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初步建立了新型的财政金融、劳动和医疗保障体系;“九五”期间,我们迎来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抓住中央缩小东西部差距,投资倾斜的机遇,全区7个县争取了国家退耕还林项目的政策支持,在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同时,为农民赢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九五”期间,我们迎接中国“入世”后的挑战和机遇,加速开放步伐、扩大开放领域和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2)调整经济结构,寻求多元发展,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突破。看一看我们的农民生活,比一比我们的经济总量,算一算我们的财政构成,想一想我们的发展前景,就不难发现,这些年我们落后的根源在哪里?试想: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工人、农村和城市,一方面是为了生存,另一方面在追逐财富;一方面是传统农业、另一方面是工业文明。怎么比,怎么超?我们的农民在承受着贫困与饥饿的同时,我们的农业还肩负着“以粮为纲”的社会责任,而发达地区的经济只为市场负责、只为业主负责、只为投资负责。不调整、不转变还有出路吗?传统农业、传统经济、传统思想和计划经济的重重束缚,产业结构重农轻工、农业结构单一粮食、经济结构国营垄断,使我们吃了多少苦,走了多少弯路,错失了多少机遇,坐失了多少加快发展的岁月。“九五”期间,我们遵循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元经济,发展二、三产业;遵循自然规律,调整种植结构,压夏增秋,压粮增经,增长方式的转变取得突破。(3)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推广农业十大科技项目,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取得突破。定西经济的弱点,或者说特点是农业问题。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如果粮食问题,农业问题不解决,何谈发展。我们把提高粮食单产,向科技要粮作为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办培训班,开现场会,发送资料,深入农户,普及了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大棚栽培、播前拌种等十大农业科技项目,农业实用技术已成为农业增产的基本手段,取得了粮食增产、稳定增收的新突破。(4)确立工业强区战略,发展城镇经济,增加经济总量和竞争实力,发展思路取得突破。改变财政困难局面的问题、缩小东西部差距的问题、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农业增产增效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其出路最终要靠工业,要靠第三产业,要靠城市经济的发展。围绕这一思路,我们实施了城镇化战略,各县都已拉开了城市改扩建工程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序幕;围绕这一思路我们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打破了定西没有资源、没有资本、没有基础的观念误区,谋划工业布局,改革投资体制,扩大招商引资,农民企业家离开土地走出大山,经营建筑业,投资加工业,走向了富裕,走向了成功,这就是现代经济的雏形和我们的希望。(5)冲破观念束缚和体制障碍,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政策上和观念上取得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资本的保护写进了宪法,结束了关于姓“资”、姓“社”和“公”与“私”的长期争论,对于增强国民经济的发展后劲,对于创造城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对于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具有深远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在定西这样一个经济单一、基础脆弱、总量不足、后劲乏力的地方,全面推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九五”期间,我们从市场准入到政策扶持,再到项目挂靠给予全面的支持和引导,制定和出台了工商、金融、财税优惠政策,民营经济开始起步。

“九五”目标的实现和以上五个方面的突破,有赖于五个方面的推动。(1)扶贫开发的推动。“九五”时期,是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央关于绝不能将贫困带向21世纪的战略要求,我们始终把扶贫攻坚列入全区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攻坚的成就不仅扭转了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而且扶贫开发基础项目的建设壮大了农村经济的实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基础建设的推动。生态基础脆弱、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基础落后、城市基础滞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突出的薄弱环节,极大地制约着经济发展的进程。在农村自然生态脆弱,农业基本建设薄弱。在城市存量资产长期被搁置在市场之外,投入不足,基础落后,是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九五”时期,在农业基础建设中,持续坚持农村公路、水利、通信建设,实施村村通工程,实施梯田化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21”人畜饮水工程,农业基础建设的推进,有力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在城市基础建设中,陇海复线改造工程、巉柳高速、310国道改造工程的实施,使交通优势更加凸现,通信光缆工程和农电农话网建设工程,洮河流域梯级电站工程,以及临洮铝业项目的实施,增强了发展后劲。陇西药材及临洮、定西马铃薯等十多个专业市场建设,提升了城市功能,完善了市场体系,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3)支柱产业的推动。“九五”期间,马铃薯、药材、畜草和果菜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尤以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发展较好。支柱产业的发展已经在规模和品质上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加速了农民走向市场的进程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并有力地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调整。(4)项目建设的推动。项目是开放和建设的载体,也是智慧和财富的载体,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发展,没有项目就无法吸引投资。树立牢固的项目发展观已成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根据发展实际和中央的投资政策,建立了招商引资项目库,实施了退耕还林生态建设项目、公路、水电基础建设等一批骨干项目。虽然我们的项目建设还在起步阶段,但它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九五”计划的实现得益于项目建设的拉动。(5)政府职能转变的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不是一句空话,涉及执政党的执政理念问题、体制转换问题。我们确立了“一切为了定西人民,一切依靠定西人民”的工作宗旨和“三增一降一稳定”的发展目标,树起了“无功便是过”的牌子。政府职能转变从转变机关作风入手,把重大决策同群众的参与结合起来,把发展的长远利益同群众的现实利益结合起来,增强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政府的凝聚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九五”的实践,探索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消除了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残留的“定西没治论”的意识,积累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物质基础,增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增长速度慢,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整体竞争实力不强;二是农业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存基本条件和巩固扶贫开发成果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三是城市经济发展滞后,工业基础薄弱,企业技术装备还很落后,缺少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很突出,投资环境仍不宽松,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机制尚待完善;四是地方财政十分困难,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发展经济的资金严重缺乏。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十五”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