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这些成就,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背景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9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二是发明专利少,三是科学研究质量不高,四是尖子人才匮乏,五是科技投入不足。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国创新能力不足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制约。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也不断加剧。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依赖国外的问题日益突出,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量依靠进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态度,尤其对那些关系国家安全或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更是实行重重限制乃至封锁。目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障碍。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只有努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如此描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要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要显著增强,并要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具体来说,创新型国家应至少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投入高,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二是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国家的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通常在30%以下。四是创新产出高。

(二)为什么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综合分析国内和国际发展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指导方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生物、纳米、航天、CPU芯片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等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些成就,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过程中,还将面临诸多挑战:科技投入占GDP1.5%的目标至今没有实现,科技投入增长滞后于科技发展需要;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5%左右的对外技术依存度相比,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许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由于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叫好不叫座”,出现“国外的再贵也要买,国产的再好也不用”的非正常现象;人才总体规模很大,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仍有不小的市场;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等。如果这些困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约因素。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关键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解决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等问题,关键还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这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维护国家安全、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广义地说,这是一个大国对人类两个文明建设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必然要求。

实践证明,在一定条件下一些科学技术可以引进,但自主创新能力却不可能通过引进获得。尤其在涉及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根本买不来的。如果我们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不能掌握核心技术,就很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先机,甚至可能丧失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要营造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创新型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党和国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逐步加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瓶颈性约束。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巨大资源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承受的。要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果我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不能大幅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就难以实现新的跨越。因此,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更加自觉、更加广泛地推动和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实现由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进一步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科技创新的基本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要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从1.35%提高到2.5%。胡锦涛在大会上称,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2006年5月26日,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增强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自觉性,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增强国家经济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06年6月,胡锦涛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迈出新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实现新突破。

2006年1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强调,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