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农业部门生产经营模型的构建与解析

现代农业部门生产经营模型的构建与解析

时间:2022-06-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2.1 现代农业部门生产经营模型的构建与解析3.2.1.1 现代农业部门生产函数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生产函数中的最初投入因子仅定义为资本和劳动力两项,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形式一般可表示为式中,Y′为产出量,K为资本,L为劳动力,t表示时间。

3.2.1 现代农业部门生产经营模型的构建与解析

3.2.1.1 现代农业部门生产函数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生产函数中的最初投入因子仅定义为资本和劳动力两项,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形式一般可表示为

img13

式中,Y′为产出量,K为资本,L为劳动力,t表示时间。据此,假定农业生产函数简单地表示为

img14

式中,YA代表农产品产量,X代表农业生产可变要素投入,Z代表农业生产固定要素投入。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则需公式(3.5)对应的农业生产函数满足是凹函数性质假设并且有F(0,Z)=0[3]

已有研究指出,农业的附属性增强是工业化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Kuznets,1964),而农业附属性增强的基本原因,是农业受工业的影响,自身的科技水平在不断进步。具体而言,在工业化经济中,非农业传递给农业的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层次:一个是在部门普遍性层次上,即由于农业处在附属地位,工业化的技术进步给农业全部门带来的普遍性便利,供所有农业经营者共享,称之为农业部门的平均技术水平;另一个是在生产因子层次上,由于农业商品性投入因子(即农业生产可变投入要素)质量的提高所带来的生产水平的提高,称之为因子能力扩张水平(孙中才,2003b)。据此,若在农业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则农业部门生产函数可以进一步拓展为

img15

式中,Y代表农业部门的总产出水平,A0代表现代农业部门的平均技术水平,a代表农业生产可变投入要素的技术水平,其他变量含义同上。

3.2.1.2 现代农业部门生产经营模型

容易理解,农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应于经济体第一产业的宏观管理决策部门和众多微观经营单位及个体。由此假设工业化经济中,经济体中的农业部门对本部门的生产决策和经营管理以获取最大经济利润为目标,显然可以将体现技术进步的现代农业部门生产经营模型一般地表示为

img16

式中,Max代表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追求,π为农业部门的生产经营收益,Py代表农产品价格;A0表示农业部门的平均技术水平,其主要来自工业化经济中非农业部门(以工业部门为主)对农业部门的有效技术传递;a代表农业可变生产投入要素的技术水平,X代表可变生产投入要素,Z代表固定生产投入要素,Pi代表第i种可变投入要素的价格。

3.2.1.3 现代农业部门生产经营行为的优化分析

结合上面的假设,求值现代农业部门获取最大经济利润的可变要素投入数量,则需对公式(3.7)进行极值分析。据此,对公式(3.7)进行一阶求导可得

(3.8)

显然,公式(3.8)便是工业化经济体中现代农业部门最优生产供给行为对应的边际状态值。从公式(3.8)等号右端项来看,现代农业部门最优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三个变量或组合变量的影响,亦即1/A0,1/a和Pi/Py。容易理解,前两项综合展现了技术进步对现代农业部门最佳经营收益的效用大小,最后一项则是现有农业生产经营环境中,市场价格体系中的产出价格和要素价格相互作用的独立反映。整体而言,公式(3.8)等号左端项直观地展示了追求最大经济利润的现代农业部门生产的边际效率,其体现了现代农业部门现有技术水平的产出效率;而公式(3.8)等号右端项则相应地表示了现有农产品及其可变投入要素的市价比值,其表征着农产品及其生产要素的市场分配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