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技术进步内涵特征及效应

农业技术进步内涵特征及效应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1 相关概念界定2.1.1 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称,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所利用或可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称,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agricultural natural resources)指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不包括用以制造农业生产工具或用作动力能源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和风力、水力等资源。农业自然资源有四大特点:一是可用性,可以被人们所利用;二是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三是整体性,自然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四是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严格的地域性(鲁奇和任国柱,2002)。农业社会经济资源指对农业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主要包括人口和劳动力数量、质量和组成情况,物质技术装备如农机具、水利设施、动力、化肥、种子、农艺技术,以及交通、运输、通讯、贸易、文教等基础设施。(王东来,1990)

2.1.2 资源节约型农业

根据农业资源的范畴,可以得出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内涵,即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努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源节约型农业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节省”,杜绝浪费;二是“集约”,以求高效。通过提高区域资源利用率和单位资源人口承载力,发展“两低、两高”农业,即资源低消费、生产低成本,农业高产出、经济高效益。(王玉海和刘学敏,2007)节约型农业就是对于农业资源(即农业生产投入物)的节约。在农业生产领域,节约型农业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水、节地、节肥、节农药、节种子、节能和农业资源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我国资源方面限制下和以往掠夺式农业的发展中,带来了资源开发、环境污染和废弃物等方面的经济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极为不利。涂同明、王雅鹏认为两型农业属于两型社会范畴,它延续了两型社会的内涵,不仅与环境友好型农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一脉相承。资源节约型农业就是倡导农业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促使农业步入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轨道达到农业的绿色、生态和标准化,从而实现农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与传统模式相比,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项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种经济模式只讲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不顾环境污染,回过头来开始注意环境问题时治理成本过高,技术苍白无力,导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兼顾。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要求把农业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2.1.3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

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是能够减少农业资源消耗的农业生产技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具有如下特征:首先,从投入构成来看,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是减少使用农业资源(水、土地等)的技术,如节水技术、节地技术等。其次,强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综合,其中,后两种效益实际上是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采用的外部经济性的体现,而外部性难以内部化这一问题也给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的扩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资源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是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发展多熟制种植,提倡立体多层农业,采取先进的灌溉制度与灌溉技术和科学的施肥制度等节时、节地、节能、高效低耗的集约化农业(赵秉栋和赵庆良,2001)。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按照节约资源的种类不同分为节地型农业技术、节水型农业技术、节能型农业技术等。

就节地技术来说,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在不断地摸索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精耕细作的技术,如利用作物生长的“时间差”进行间作、复种;利用作物生长的空间差进行间作、套作。就节水技术来说,传统农业节水技术包括畦灌、沟灌和平整土地,因为这些技术固定成本低,且独立操作性强,在早期农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农户积极性提高,地面管道、地膜覆盖、留茬免耕、间歇灌溉和抗旱品种等节水技术逐渐兴起(刘宇等,2009)。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农业技术逐渐兴起,在节水方面,大力发展喷灌、滴灌、微灌、渗灌、膜上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以及修建地下管道、采用渠道防渗技术等。在节能方面,利用生物技术使诸如秸秆、畜禽肥料等资源变废为宝,秸秆回收或者还田较麻烦,在现今机械化生产下更是如此,大量的秸秆焚烧不仅与2010年两会所提倡的低碳农业相违背,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利用秸秆发电或者气化,不仅能发挥秸秆的最大效能,更能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沼气池的推广,使得猪——沼——果/菜/鱼模式备受青睐,沼气作为新型能源,清洁方便,畜禽肥料转化成沼渣、沼液后施入田中,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最终形成绿色、高效、综合性的生态链。

2.1.4 农业技术扩散

一般说来,一项技术创新本身对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有限的,只有当新技术被整合纳入生产过程中,才能使该技术创新的潜在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促进技术经济系统的进化和高级化。技术扩散是指某项技术或技术产品由最初少数人采用到后来大多数人普遍采用的过程。农业技术扩散是指某项由最初少数人采用到后来大多数人普遍采用的过程,是创新的扩散、辐射与接纳相统一的过程(李季,1997)。农业技术由产生到被接受要经历一个由众多主体参与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异的复杂过程。农业技术扩散是一个动态渗透过程,通过农业技术扩散,新技术会不断渗透到农业生产力中,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新技术从产生到被农民使用,常常会涉及众多的部门和主体,农业科研部门充当着科技发明者角色,不间断提出新科研成果;技术推广部门负责结合实际,对技术进行创新和示范,使技术得以合理推广和普及,并应用于生产;农业技术管理部门担任着组织和协调社会各种力量来支持农业技术扩散;农民往往是新技术的接纳者和启发者,新技术被农民接纳,才能给农业技术扩散带来成效,农民在表达他们的技术需求意愿之后,更利于农业科技成果发明者探索新技术。

农业技术扩散过程是科技、经济、社会有机结合和协调的过程,设计部门和人员较多,只有把这些力量同时调动起来,才能加快农业技术扩散。农业技术扩散涉及:①农业科技成果发明者——农业科研部门及科研人员,其作用是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科技成果;②农业技术扩散的中介——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企业,其作用是进行技术创新和示范,及时推广和普及新技术;③新技术采纳者——广大农民,只有他们广泛地接纳新技术,才能实现农业技术扩散。

2.1.5 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所论述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指对自然资源节约的农业技术,包括节地技术、节水技术和节能技术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