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都龙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

关于都龙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都龙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何正廷都龙是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的一个边陲重镇,位于老君山南麓,与越南河江省黄树皮、箐门两县接壤。据了解,都龙街上的居民房舍间还有两棵上千年的大竜(龙)树及一座双龙庙,这或许是壮族“竜”文化与汉族“龙”文化融为一体的产物,它见证了壮汉人民共同开发都龙的历史。

于都龙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

何正廷

都龙是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的一个边陲重镇,位于老君山南麓,与越南河江省黄树皮、箐门两县接壤。该镇有3.3万人口,其中壮、傣、苗、瑶等少数民族占70%。据都龙镇党委书记陈艳波同志介绍,都龙现名为壮语译音,“龙”字原写作“竜”,意为盛产野芭蕉的河谷,也有“神山龙脉”坐落之处及“国之大门”的含义。都龙镇距马关县城23公里,距州府文山93公里,距省会昆明400多公里,这里有神奇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矿产资源、浓郁的民族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威严的国门、开放的口岸,是进行边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及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最佳场所。

一、都龙的神山、宝藏与秘史

都龙的老君山,峰峦叠嶂,最高海拔2734米,最低海拔350米,是云南省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此山由于坐落在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立体气候,山如天梯、云缭雾绕,云山雾海、变幻无穷,大自然赋予了它诸多的神奇;在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里,有成片的蕨树、高大的望天树、绵延数十里的竹林、连片的大王杜鹃、幽香的各种兰花以及名贵药材——野生三七;有锦鸡、香猫、懒猴、蟒蛇、虎纹蛙等珍禽异兽及稀有动物……此山是壮族神圣的“竜”山之一,山里有祭天神树和社神树,当地壮族每年农历的一月三十至二月初二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竜”活动,并以之作为村社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本民族群体团结的纽带,这种祭“竜”活动蕴含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据了解,都龙街上的居民房舍间还有两棵上千年的大竜(龙)树及一座双龙庙,这或许是壮族“竜”文化与汉族“龙”文化融为一体的产物,它见证了壮汉人民共同开发都龙的历史。老君山顶上有一“鳌头”石,传说摸过此“鳌头”的人,便能“财运亨通”,因此引来许多信众。登老君山主峰,尚无现成的道路,从都龙镇徒步而上,要花5~7个小时。在科学考察、探险旅游已经成为热门的当今,这里应当是人们理想的去处之一。

都龙的老君山里有十分丰富的矿藏,其中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就多达30余种。其锌储量达365万金属吨,锡储量达30万金属吨,铟储量居全国第一。这里自古就有铜、锡矿产开采活动,铜街矿区和东瓜林南丹村至今尚有古矿洞及冶炼过的铜矿渣遗存。由此不禁令人联想到壮族经诗《摩荷泰·故谷董》中讲述先民们从发现铜矿、学会炼铜到制造铜铃、铜鼓、刀、斧和宝剑的过程:“远古的时候,/母皇不识铜,/铜源在何处?/铜从哪里来?/铜源在有三个高峰的山上,/铜矿在顶着天的山梁上,/下雨了铜会显露,/水冲了铜会出土,/土垮了铜矿落下来。……运来放在沙滩上,/运来堆在院子里。……铜矿放入炉灶里,/炭火绕着铜矿烧,/铜水便闪闪飞溅,/铜水便哗哗沸腾。……铸成招魂铃,/铸铃请祖先。……要铸僚皇的宝剑,/就铸成僚皇的宝剑,/要做薄口的大刀,/就做成薄口的大刀,/要做锋利的斧钺,/就做成锋利的斧钺,/要铸大王用的铜鼓,/就铸成大王用的铜鼓,/要铸寨主用的铜鼓,/就铸成寨主用的铜鼓。”壮族自古就是这里的原住民,文山地区古老的青铜文明,或许就与他们在都龙进行的铜、锡开采有关。现在,都龙已是国家的矿业重镇,她招引来了四川、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地的客商及成千上万的采矿工人;拥有10余亿资产的我省百强企业——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其主矿区就在都龙。据了解,该公司2008年生产锌精矿75228吨、锡精矿3761吨、铜精矿1471吨、铁精矿226842吨、硫精矿93482吨。虽因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而导致有色金属价格大跌,但该公司仍能完成工业总产值122228万元,实现利税5292万元。

据《汉书·地理志》载,马关都龙一带,古代为进桑部落的活动区域,汉武帝时内附,以其地置进桑县,隶益州刺史部的牂牁郡。进桑部落曾与句町、漏卧等氏族部落结盟,后来发展成了强大的句町国,其辖区包括今文山州全境及其周边的一些地区,由于能够大量制造和广泛使用青铜工具和武器,因而农业经济发达、军事力量强大,社会文化繁荣,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比滇国长500多年,比大理国早1000多年。文山州境内先后出土的铜柄铁刃剑、铜箭镞、铜弩机、铜矛、铜戈、铜斧、铜锛、铜钺、铜锏、铜锤、铜刀、铜凿、铜鼓、当卢、铜马、铜骑士、铜俑以及铜锄、铜釜、铜灯、铜铣等青铜器,雄辩地证明了句町确有发达的青铜文化。

考古研究还表明,句町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和羊角纽钟。万家坝型铜鼓在文山州出土6面,红河蒙自出土1面,广西百色出土3面,与中国相邻的越南老街出土2面,河江出土1面。在此区域内的石寨山型铜鼓大多属石寨山系,文山出土6面,百色出土6面,越南老街也有数面出土;冷水冲型铜鼓在文山出土6面,在广西百色出土1面,越南老街也有出土。这些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和冷水冲型铜鼓分布区域重合,时代前后衔接。羊角纽钟的分布区域也与上述三种铜鼓的分布基本一致,时代也大致相当。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大学民族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长林先生说:“句町文化的分布区域,北面约在南盘江以北不远的地方,西北与滇池区域的滇文化接壤,东北以夜郎文化为邻,西面大致在元江一线,东面延伸到百色盆地一带,与西瓯和骆越文化交错,南面与东山文化相连,越南北部边界地区的老街省、河江省的部分地区也属句町文化的范围。”必须强调的是:从代表句町文化的青铜器分布区域看,这些文物都出在都龙老君山的四周。

制作青铜器物的主要原料是铜和锡,句町有如此发达的青铜文化,那么它的铜、锡主产地在那里呢?这一千古之谜至今无人破解。从自然地理、历史记载、壮族“摩经”、铜冶遗迹及出土文物的情况综合分析,我认为它的铜、锡原料主产地极可能就在都龙。

二、都龙的民族、文化与遗产

2月23日,笔者与文山学院的仝杏花老师在都龙镇副镇长杨恩波等同志的陪同下,到坝堡村委会调查访问,热情好客的壮族、苗族同胞为我们表演了原生态的“手巾舞”和“芦笙舞”,该村党总支书记李恩湘同志告诉我们,坝堡为壮语地名,意思是村口有大吊花树的寨子。全村现有839户3800人,其中壮族有230户1480人,苗族有500户2220人。现在村里的劳动力正投入都龙—坝堡6公里的道路硬化建设工程,为进一步实施新农村建设打基础。由于2月24~26日(农历元月三十至二月初二)是坝堡壮族祭“竜”的重大节日,李支书向我们郑重地发出了邀请。

我们从调查访问中了解到,这里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族语言、村寨建设、民族服饰、特色食品、宗教信仰、传统节日、音乐舞蹈、风俗习惯等等),至今都保持得十分完整。坝堡老寨共70户306人,全是壮族,至今还保存有古老的《摩经》和《鸡卜经》,其《摩经》里记载有关于谷种、棉花、铜和纸的来源;这里的人们至今仍在使用鸡卜进行各种预测活动,犹如古代华夏人选择牛、羊、龟等动物的骨或甲作介质进行占卜一样,鸡胯骨被他们当作“神谕之骨”,真可谓是活着的人文化石。据《史记·孝武本纪》载:汉武帝非常推崇壮族先民使用的鸡卜,他“令越巫立越祝祠……越祠鸡卜始用”,《赤雅》云:“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平越,得越巫,适有祠祷之事,令祠上帝,祭百鬼,用鸡卜,斯时方士如云,儒臣如雨。天子有事不昆命于元龟,降用夷礼,廷臣莫敢致诤,意其术大有可观者矣。”壮族保存至今的《摩经》和《鸡卜经》,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该认真保护、研究,并加以开发利用。

坝堡小新寨共有93户418人,全是苗族,他们则能生产弩机,利用蛇毒制作毒弩。其弩箭可以射击百米之外的目标,带毒的弩箭用于打击敌人,据说有“见血封喉”的奇效,俗称“三步倒”,意即中箭的敌人走动三步就要倒地而死。不过不是真的见血封喉,科学的解释是,由于涂在箭镞上的毒素在中箭者的皮肉被刺伤出血后,便会沿着血管流入心脏,使之休克以致死亡。弩箭曾经是古代的远射兵器,能有效地瞄准及射中目标。这里的苗族同胞说,他们的前辈在民族英雄项崇周的领导下,就曾使用毒弩打击窜入都龙的法国侵略者。苗族保存至今的弩机和毒弩制作工艺,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同样要认真保护、研究,并加以开发利用,使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的工作更具民族特色。

在都龙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着昭勇将军李应珍(壮族)及南防统带项崇周(苗族)抵抗法帝国主义者侵略的英雄故事:李应珍,自幼习武,能征善战,先为清军副将衔补用游击。光绪十年(1884年)奉调率开化民族军自马关、麻栗坡一带入越抗法,屡建奇功,1885年3月,与法军在临洮、柯岭一线决战,给法军以致命打击,并重伤其主将孤拔,迫使法军溃败南逃。因援越抗法有功,清朝政府加封其为“昭勇将军”;同为清代著名抗法英雄的项崇周,于1887年以苗族领袖身份,组织都龙、猛洞等地民众和炼铜工人,对进占我边境猛洞、堡梁街、都龙等地并强迫民众缴纳粮赋的法国殖民者以迎头痛击,经八年奋战,终于收复被占领土,为此,清政府授予他南防团练营管带、千总兼南防统带等职。李应珍和项崇周是边疆少数民族反帝爱国英雄的杰出代表,他们理所当然地受到都龙民众乃至全国各族人民的缅怀和崇敬。

跨境民族问题,是世界民族学研究中最热门的课题之一。都龙的壮、苗等少数民族,都是跨国境线而居的。壮族在中国是一个少数民族,而在越南则分成岱、侬、拉基、山斋四个单一的民族。宋代以前,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宋以来,越南独自立国,越方的同胞才改变了国籍;苗族在越南被称为赫蒙族,因支系不同,又有赫蒙豆、赫蒙灵、赫蒙冷、赫蒙西、赫蒙都、赫蒙刷之分。据说他们祖先的原籍都在中国,由于天灾人祸、逃租躲债或武装反抗封建统治者失败而被迫移居越南。中、越两国划分民族的标准,虽然基本上都是按照斯大林提出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共同的心理素质四个特征来识别,但越南方面则更强调文化生活及民族自觉意识,因而就出现了同一民族在两国有不同称谓的现象。根据1999年越南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统计,越南岱族有1477514人,侬族有856412人,山斋族有147315人,拉基族有10765人,赫蒙族有787604人。

居住在都龙镇堡梁街南北村的壮族,与隔河相望的越南曼美村的侬族,在语言、服饰、生产生活、宗教信仰、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完全一样,两村之间来往密切,仅有23户人家的南北村,就有6对跨国夫妻。毫无疑问,他们是跨境而居的同一民族。然而,由于两个村寨分属于中、越两国,其民众所受到的教育各不相同,双方都有自己的国家观念,曼美村的侬族要热爱的祖国是越南民主共和国,而南北村的壮族所热爱的祖国却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毛妹在《西部周末》、《成才之路》、《联合》等杂志上介绍的“中国马关南北小学”就在此地,该小学的师生全是壮族,他们每天早晨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把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

三、都龙的国门、口岸与旅游

在都龙,有一座著名的国门,位于茅坪口岸,靠近中越边境的5号界碑。那是几个饱含爱国热忱的民众于1942年自发修建的,当时日本侵略者不仅占领了我国广大的中原地区,而且还侵入了我省滇西重镇畹町和腾冲,国家正处于危难时刻,全国人民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阶段。此国门宽约15米,厚约7米,残高约5米,中间有一3米多高、近3米宽的石拱门,拱门正上方的石条上刻有“大中华民国”繁楷大字及“大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国庆纪念日,黄远塘题”的注脚。都龙的这座国门虽然说不上雄伟壮观,但它却昭示着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都龙有58.4公里长的国境线,有堡梁街、茅坪两个边民互市点。近10年来,茅坪等地还培养出了一支“勇闯国际市场的少数民族娘子军”,她们一直活跃在茅坪、箐门、黄树皮、曼美、马店等中越边境两侧的市场上。据都龙镇镇长龙兴才同志介绍,该镇2008年的边贸进出口总额已达26243万元。国家已经正式确定在茅坪建设新的对外开放口岸,这里的边贸经济正在翘首以盼中顺利发展。

纵观以上所述,大家都会认为:都龙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绮丽的自然景观、独特的边地风情及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这是本地区树形象、聚人气、引资金、拓市场的重要依托,也是发展边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最佳的切入点。

当今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大多以旅游为先导,因此,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已经成了各地发展经济文化的一件大事。各地的领导都已认识到:民族历史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力量,文能生财,人们可以利用它来生产出世界的、时尚的文化旅游产品。对于发展旅游产业这样的大事,我建议都龙镇党委和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都龙现在的交通情况已经大为改观,食宿条件也大有改善,但还需要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精心整合,努力打造文化景区,认真培育旅游企业,建立起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并且要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旅游部门紧密合作,尽一切可能拓展旅游市场,使之成为国内外都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笔者认为,通过开拓进取,都龙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完全可以在旅游全球化的过程中后来居上。

(作者系云南省民族学会副会长、文山学院客座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