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户籍制度改革计划分两个阶段推进。

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一、重庆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城镇化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推进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突破50%。但是,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并未完全打破,城乡之间由于户籍等因素形成的藩篱将长期存在,大量城市外来务工者并未融入成为真正的“城市人”,也没有充分享受城镇化带来的积极成果。解决户籍制度问题,将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 “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也强调“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这表明户籍制度改革已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并且指明了户籍改革的方向。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

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31%上升到51.6%;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仅从19.5%上升到29%,两者差距从11.5个百分点扩大到22.6个百分点,说明重庆市城乡二元架构并未实现本质性的转变。现有户籍制度已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战略目标的需要,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必须尽快加以改革和破解。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对于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二是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实现同工同权;三是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是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五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

二、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理念

一是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转户居民利益。在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设计过程中,重庆市委、市政府把转户居民利益摆在第一位。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坚决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确保农民带着尊严进城、带着财富进城。

二是综合配套,建立完善制度体系。改革力求摆脱“就户籍改户籍”的思路,配套设计了土地、社保、教育、卫生等10个方面的政策,形成了系统的配套制度体系,以实现城乡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保证农民转户的平衡过渡。

三是自愿有偿,将权利交给农民。在设计户籍改革政策和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自愿有偿原则。首先,转户自愿。农民自己决定是否转为城镇居民,决不强迫。其次,退地自愿。设计了弹性的退地制度,转户居民可以行使多项自由选择权。再次,退地有偿。转户退出农村土地的,立即按照有偿的原则给予补偿和补助,充分显化土地的资产价值。增加转户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体系

改革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三分”,即:分阶段推进,分群体实施,分区域布局。

一是分阶段推进。重庆户籍制度改革计划分两个阶段推进。2010~2011年,力争用两年时间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37%。2012~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万~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形成自由互通、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二是分群体实施。率先在有条件的重点群体中实施。今明两年重点解决两类七种重点群体的户籍问题,共338.8万人。第一类是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包括:在主城区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三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的大中专学生、农村退役士兵3个群体。第二类是历史遗留问题,包括:已用地未转非人员、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失地未转人员、城中村未转非人员、农村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等4大群体,约44.7万人。解决好这两类群众的户籍问题,既满足了已在城镇长期生活的有条件农民工的转户需求,又解决了因城市化用地产生的户籍遗留问题,为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是分区域布局。为解决好户籍制度改革后人口大量进入大城市。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分区域布局,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力图通过规范设定标准,促进人口在主城区、区县城、小城镇三级城镇体系合理分布,使户籍转移呈现梯次渐进、分布合理的良性发展态势。

按照“三分”的总体思路,重庆户籍制度改革设定了土地、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一系列政策,概括起来就是“ 335”,即3年过渡、3项保留、5项纳入。

一是3年过渡。对农村土地处置设定3年过渡期,允许转户居民最长3年内继续保留宅基地和承包地的使用权及收益权。对转户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的,对农村住房及其附着物给予一次性补偿,并参照地票价款政策一次性给予宅基地使用权补偿及购房补助;对自愿退出承包地的,按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给予补偿,从而避免了农村居民转户急转身。

二是3项保留。为了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在户籍制度改革中设计了农村权益3项保留,允许农村居民转户后继续保留农村林地使用权、原户籍地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村种粮直补、农机具直补等与土地结合的各项补贴共3项权益,最大限度地保障转户居民和利益。

三是5项纳入。农村居民转户后,在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五大保障上实现一步到位,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实现与城镇政策的完全衔接。

四、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初步成效

在经历了启动研究、深入调研、集中起草、反复决策、全面启动五个阶段之后,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于2010年8月15日正式启动。截至10月17日,全市共办理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363 207人,其中整户71 863户。从转户情况看,一是在制度改革政策设计的各类重点群体均有转户人员出现,说明政策效应正在逐渐显现;二是转户人员在三级城镇分布相对均衡,转入其他乡镇人数最多,远郊31区县城其次,转入主城数量最少,与设置的转户准入条件相一致。

目前,重庆户籍改革社会反响总体良好,引起全国上下广泛关注。

一是中央和国家部委支持肯定。重庆户籍改革启动后,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办公厅《互联网信息摘报》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各方关注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国家发改委、中农办、公安部、人社部等国家部委也密切关注并支持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国家发改委专题形成了《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的做法与启示》分析报告,已于2010年8月17日以国家发改委《经济情况与建议》报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领导参阅。同时,中农办陈锡文主任赞成重庆户籍改革分两步走的思路,认为重庆当前推进户籍改革是顺时应势之举。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撰文认为,“重庆推行的这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具有实质性意义,同时满足了均等化公共服务和降低准入门槛两个标准,值得给予认可。 ”

二是新闻媒体高度认同。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300多家市内外媒体对重庆户籍改革进行了报道,其中95%以上均持支持肯定态度,如新华社连续刊发了以重庆户籍改革的尝试报道,认为重庆借助市场力量,引导社会各方面分担改革成本,体现了执政理念的变化,已送中央高层领导参阅。《人民日报》分别在2010年7月30日要闻版和8月2日头版连续对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体系进行了跟踪报道。中央电视台《今日中国》认为“重庆的户籍制度改革正在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户籍障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财经》杂志、《农民日报》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重庆户籍制度改革给予肯定。国外媒体也高度关注和肯定重庆户籍制度改革,如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重庆这次推出的是全国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的户籍制度改革”。

三是广大农村居民积极拥护。重庆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推出后,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热烈响应,大量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踊跃申请办理转户。转户数量由启动之初的平均每天1 000多人增长到目前的每天9 000多人。

(《云南改革报告》2010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