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3年,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3%。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说明有17%以上的人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总体而言,要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二是推广一元化户籍制度管理模式,逐步取消附加在户籍之上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差别,以及城市公用设施补贴等社会福利差别。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_改善收入分配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到2020年,我国将有1亿左右的人口新落户到城镇。户籍关乎经济社会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但是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像一堵高墙,让很多农民虽然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却无法成为真正的城市人。2013年,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3%。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说明有17%以上的人处于“半市民化”状态。这种状况不仅是他们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而且也是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影响着社会和谐与城镇化的质量。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解决好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总体而言,要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我国幅员辽阔,城市数量多,从几万人的小城镇、十几万人的小城市,到几十万人的中等城市,再到几百万、上千万人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规模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城市的落户条件不可能完全相同,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具体实施而言,一是要实行开放式管理,降低劳动力在城乡之间、不同城镇之间、以及不同农村地区之间流动的门槛和成本。二是推广一元化户籍制度管理模式,逐步取消附加在户籍之上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差别,以及城市公用设施补贴等社会福利差别。三是根据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条件,制定和实施统一的户口迁移制度,以城乡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为前提,分阶段、分区域引导农村居民向城区、中心镇转移。四是以实际承载人口为基础,调整财政政策,建立“人钱”挂钩机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户籍制度改革须因地适宜,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不得将农民“拉进城”,更不得将农民“逼上楼”,应当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户籍制度改革要合理化、科学化、法制化地有序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