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价值链视野下的产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视野下的产业升级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视野下的产业升级与全球商品链分析框架相比,全球价值链视野拓宽了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现象的分析,将研究重心从制造转移至商品和劳务供应链中的其他环节,包括分配和营销。在全球价值链的架构下,不同的价值链环节有着不同的产品附加值。全球价值链条上的价值分布理论为企业乃至产业的升级指明了方向。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视野下的产业升级

与全球商品链分析框架相比,全球价值链视野拓宽了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现象的分析,将研究重心从制造转移至商品和劳务供应链中的其他环节,包括分配和营销。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使产业升级的研究重心转移至价值链不同环节价值的创造、分化及其俘获上,价值链的全球化使得设计、生产和营销等不同的环节更加协同,这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Barrientos et al.,2008)。在全球价值链的架构下,不同的价值链环节有着不同的产品附加值。全球价值链的价值分配理论分析了价值链各环节中价值的产生过程及其分配。Kaplinsky和Morris(2003)认为这些收益从本质上讲产生于那些能保护自己远离直接市场竞争的价值链参与者,并且这种规避直接竞争活动的能力可用租的概念来理解(表4-3)。存在于全球价值链上企业内部的租金包括技术租、人力资源租、组织租和营销租等,企业之间的关系租,存在于全球价值链之外的租金包括自然资源租、政策租、基础设施租和金融租等。同时,全球价值链上各种租是动态可变的,因为租会随竞争性加强、进入障碍降低而减小,最终以低价或高质形式转化为消费者剩余(汪斌、侯茂章,2007)。

表4-3 全球价值链上租的主要表现形式

img32

资料来源:Kaplinsky&Morris,2003,汪斌、侯茂章(2007)。

在全球价值链的架构下,不同的价值链环节有着不同的产品附加值。1992年台湾宏基公司总裁施正荣先生根据他多年从事IT产业的经验,首先提出了“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的概念。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用来描述个人电脑制造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附加值,由于曲线类似微笑的嘴型,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微笑曲线”(图4-1)。“微笑曲线”左边(价值链上游)是研发,随着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品附加值逐渐上升;右边(价值链下游)是销售,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产品附加值逐渐上升;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因而成为整个价值链中最不赚钱的部分。“微笑曲线”现象在各种行业中普遍存在。同时,产业结构中的“微笑曲线”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是“微笑曲线”的下凹深度逐渐增加;二是高技术产业链两端的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比以前更高(余建形,2005)。

全球价值链条上的价值分布理论为企业乃至产业的升级指明了方向。产业升级可以包括价值环节内在属性和外在组合等两个方面的变动,这两方面都连接在同一链条中或不同链条之间的相互关联中(张辉等,2007)。

img33

图4-1 价值链的“微笑曲线”

资料来源:王缉慈等(2003)。

Humphrey和Schmitz(2002)将全球价值链视野下的产业升级分为四个方面:流程升级,通过重组生产系统或是引入高级技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产品升级,根据单位增加值转向更高端生产线;功能升级,即获得链上新的、更好的功能,如设计和营销,或放弃现有的低附加值功能而集中致力于附加值更高的环节;部门间升级(或链条升级),把从一个特定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转向一个新的全球价值链。不同的升级方式下企业有不同的创新行为,如在流程升级阶段,企业加强研究与开发,在企业内部改善物流和质量控制系统,引进新的系统设备等,在企业之间加强供应链的管理和供应链学习等。在产品升级阶段,在企业内部加强设计与市场部门的扩张,注重新产品开发,在企业之间加强与供应商或客户的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在功能升级阶段,在企业内尽可能获取价值链中高的附加值环节,并将低附加值部分外包;在企业之间,撤出原有联节点,进入产业链中新的联节点,承担产业链中关键功能,如由生产环节转向营销环节。在链升级阶段,企业退出原有产业链,进入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不同产业升级方式下,不同的创新行为导致不同的绩效,更高的产业升级方式意味着更好的绩效表现(表4-4)。

表4-4 不同升级方式的创新行为和绩效

img34

资料来源:Kaplinsky&Morris,2002:77。

在全球价值链视野下,技术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要素,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Boney,2006)。硬技术指以自动化的设备为基础工具改善产品生产流程并提高其速度;软技术指获取人类知识的能力,包括管理和协同技能,使劳动者能解决实际问题(Thompson,2003)。机械设备是流程创新的主要源泉(Abernathy&Townsend,1975),因此硬技术主要在流程升级阶段发挥作用,而在产业升级的其他阶段,则是软技术起着关键作用。如在产品升级阶段,创新的重点在于新产品开发、与客户的合作以及品牌管理;而在功能升级阶段,企业由加工生产环节进入服务和营销环节,需要供应链协同管理和市场营销技巧;链条升级阶段,企业脱离原有的产业链进入新的产业链,更需要企业具有开拓创新的理念和能力。全球价值链中的领导厂商正是由于掌握了软技术从而使其供应链管理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并在改造产品、更新观念和转变形象等方面具有持续的增长力。硬技术的获得相对比较容易,可以通过市场协调的正式机制,如进口技术、干中学、掌握“诀窍”,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快速获得收益。而先进诀窍的获得是进口技术的高效率同化、高质量控制、改进厂房设计和生产实践、设备改进以及差异化原材料的使用等因素的组合。软技术的获得较为困难,不仅需要诀窍,还需要“知因”(Know-why)。“知因”意味着对新设计产生的工艺的本质及产品技术的理解,需要通过非正式的机制才能获得(Ernst&Kim,2002;Guha&Ray,2004;Palit,2006)。非正式机制下知识的转移主要是基于人际网络,通过个体间非正式的联结学习而传播,没有制度约束,容易受情景因素(如个体关系、组织结构、组织特征和组织文化等)的影响(周和荣等,2008),难以转移,因而软技术的获得更为困难。因此,硬技术是产业升级中的低级要素,而软技术是产业升级的高级要素。软技术增长意味着硬技术的增长,但运用更多的硬技术并不意味着软技术的改善或提高(Boney,2006)。Palit(2006),Morrison等(2006)则进一步地将技术能力(3)(Technological Capability,TC)引入到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框架中,探讨全球价值链中知识的产生和扩散过程及其作用机制,以寻求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和创新的一条更加全面和综合的路径。

张辉等(2007)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全球价值链的驱动机制分为三种类型:采购商驱动、制造商驱动(4)和混合型驱动,并分析了不同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下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轨迹(图4-2—图4-4)。图中O点表示全球价值链起始点或最低端位置,H点为末端点或最高端点,OH即为一条全球价值链;O、ML、M、MH、H点是按附加值由低到高在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各个价值环节。各价值环节所在点向外扩散开来的一个圆面表示由该环节所衍生出来的地方产业集群。从O点到H点可以清晰地看出不同价值环节所在地方产业集群按照附加值高低所形成的空间等级体系。采购商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轨迹或升级方式演化一般会依据流程—产品—功能—链条转换,且升级难度越来越大。而制造商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轨迹一般是功能—产品—流程—链条转换,在其上升序列中,升级难度也不断上升。一般来说,功能升级过程会相对顺利,耗费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升级进程呈现出不断加速的发展特征。在混合型价值链中,价值链上价值份额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都有偏重,在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的价值形成过程中边际价值增殖率先递减后递增。因此,要区分出地方产业集群所在链条动力是制造商还是采购商,然后根据其所属的具体驱动模式来确定升级轨迹并根据具体情况作修正。

img35

图4-2 采购商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轨迹

资料来源:张辉等(2007),第113页。

img36

图4-3 制造商驱动型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轨迹

资料来源:张辉等(2007),第114页。

不同动力机制下全球价值链有着不同的治理模式,不同治理方式对产业升级有着不同影响。张辉等(2007)比较了不同价值链治理方式下产业升级的速度(表4-5)。从中可以看出,在市场制、等级制和准等级制三种治理模式下,地方产业的不同升级方式间的升级难易程度和速度存在着较大差异。在采购商驱动价值链下的地方产业升级过程中,如果链条治理是市场制,那么流程、产品和功能三种升级方式都会相对顺当地交替进行,尤其在功能升级方面会呈现出加速趋势;等级制则会特别有利于地方产业的流程和产品升级,不过会对功能升级形成相当大的阻力;准等级制则会比较有利于流程和产品升级,对功能升级形成的阻力要小于等级制所形成的阻力。

img37

图4-4 混合型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轨迹

资料来源:张辉等(2007),第116页。

表4-5 不同链条治理方式下产业升级速度比较

img38

资料来源:张辉等(2007),第8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