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的认识

对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的认识

时间:2022-06-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2.2 对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的认识(一)对产业升级的理解对产业升级的研究大致有两种视角,一是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二是基于产业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全球价值链的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特点。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体现了链上企业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

2.2.2 对产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的认识

(一)对产业升级的理解

对产业升级的研究大致有两种视角,一是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二是基于产业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视角。

基于产业结构的视角主要包括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产业升级就是产业结构升级,是国民经济结构中高附加值、高技术产业不断替代低附加值、低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动态优化的过程;二是认为产业升级隶属于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具体产业内高附加值产品不断增加的过程,通过产业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结构视角看待产业升级,人们容易混淆两个概念:

其一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反映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不同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升级一般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过程,即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产业重点依次转移,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各种要素密集度重心依次转移,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占优势比重演进;产品形态重心依次转移,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往往反映为产业部门之间在产值、国民收入就业人员等宏观经济变量上的比例变动。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合理化即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根据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要素更合理配置和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

其二是产业的结构升级。指某个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正如前述观点体现的,涉及产业内的产品结构,由低附加值产品占优势比重向高附加值产品占优势比重演进;也涉及产业内的技术结构,由普遍应用一般技术、传统技术为主向普遍应用高技术演进;涉及产业内的组织结构,向着集约化方向演进,取得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涉及产业内的加工深度结构,向着高加工度方向演进,与更高劳动生产率相联系。

由于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广泛影响,即配第和克拉克通过各自的研究,分别发现、提出的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性规律——产业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往往使人们将结构视角的产业升级简单等同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甚至错误地将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基于产业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一种观点认为产业升级是全球产业内(或产品内)分工价值链之中的企业或尚未嵌入的企业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从而进入到增加值更高的经济活动中;还有观点认为,产业升级是产业(或企业)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的过程,认为产业由低级到高级的升级路径包括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

其中,流程升级(或者说工艺升级)主要指优化提升价值链上加工制造环节的流程,提高加工制造的效率和水平,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一般需要在加工制造流程中引入新技术,重新组织生产系统等,如在传统制造流程中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升级主要指在同类型产品中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转移,伴随着产品附加值从低到高的提升,既包含引进新产品,也包含改进已有产品的特性,使产品具有更高技术含量或更多功能、更优性能、更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一般表现为进入一条更为复杂的产品生产线,如从生产普通手机向生产智能手机的提升;功能升级指通过重新组合企业内的各种经济活动、增加经济活动的技术含量等方式,在价值链上承担起具有更高附加值的功能,如从整机的简单加工装配功能向关键零部件制造、整机产品设计、营销等功能的提升;链条升级(又称跨产业升级)主要指企业把在一个产业、现有价值链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另一产业中去,实现从一条产业价值链向附加值更高的另一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如海尔集团从生产家用冰箱发展到生产家用电脑。

可见,基于产业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视角的产业升级是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进的过程,与产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有类似的指向,更是将产业升级与企业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提示出产业升级是企业所从事经济活动的附加价值、所生产产品的附加价值的提升过程。相比结构观点,价值链角度的分析更具有中观和微观的引导性。

(二)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解

英国苏塞克斯(Sussex)大学发展研究所认为,全球价值链,即GVC(Global Value Chain),是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使用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包括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等。全球价值链生产方式使原来单一产品集中生产的模式开始被同一产品内部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分工所替代,由此带来产品内国际分工开始在全球价值链内部不同的工序和流程之间展开。张辉(2004)认为GVC是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全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UNIO(2002)提出GVC涉及各种商品或服务的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销售、消费、售后服务以及最终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不难看出,GVC所涵盖的活动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生产制造,体现了制造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多样化发展,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生产者服务已经与生产制造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GVC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球价值链的不同类型具有不同特点。格里费(Gary Gereffi,1999)按照驱动力的不同,将全球价值链分为“生产者驱动价值链”和“购买者驱动价值链”。其中,生产者驱动型GVC以产业资本为驱动力,其领导厂商的垄断力量来源于规模经济和技术壁垒;购买者驱动型GVC以商业资本为驱动力,其领导厂商的垄断力量来源于范围经济;由于力量来源不同,领导厂商对价值链的控制方式也不同。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体现了链上企业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机制。认识治理模式对企业了解市场进入途径、获得生产能力、理解链上收益分配、得到必要的技术援助,以及找到合适的政策和创新支点等具有重要意义。胥弗雷和施米茨(Humphrey&Schmitz,2002)研究认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以等级制为主,提出了全球价值链的三种典型治理模式,即科层制、准科层型和网络型,市场关系被视为无治理模式。格里费、胥弗雷和施米茨(Gereffi,Humphrey&Sturgeon,2003)又提出了治理模式的五分类方法,治理关系由最紧密到松散,包括科层型、领导型、关系型、模块型和市场型,其中,层级型价值链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企业的管理控制,市场型运行的核心机制是价格机制,网络型治理模式具体包括领导型、关系型和模块型。相关分类和关系模式见表2-2。

表2-2 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和相关概念的联系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观点综合整理形成。

综上所述,产品内分工、价值链及垂直专业化分工在基本含义上不存在分歧,核心内涵主要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特定的产品价值链,对一国或地区的产业升级具有重要影响;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视角是分析产业升级的一个恰当的视角,由技术水平、产业组织程度等因素支撑的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业价值链地位(与企业从事产业活动的附加值相联系)提高,可以作为产业升级的方向。同时,产业升级本身不是目的,提升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价值获取、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产业升级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