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物流理论与粮食物流必要性分析

现代物流理论与粮食物流必要性分析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5 现代物流理论与粮食物流必要性分析实行粮食市场化后,主销区粮食自产在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会进行部分区域间进口替代,这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获得贸易利益。粮食供给受主产区粮食产量及外部环境制约较大。

2.5 现代物流理论与粮食物流必要性分析

实行粮食市场化后,主销区粮食自产在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会进行部分区域间进口替代,这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获得贸易利益。主销区粮食安全问题开始由自然风险向市场风险转化。粮食供给受主产区粮食产量及外部环境制约较大。粮食的产需矛盾转变为供需矛盾。目前主销区的粮食问题更多地表现为经济问题,即边际调节问题。销区在明确粮食自给底线的基础上,通过区域间粮食贸易获利。因此,应未雨绸缪运用现代物流理论,探索新的方法,整合发展主销区粮食市场,迎接新的挑战。

2.5. 1 现代物流理论与粮食流通

1912年A.W.Show将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动明确界定为Phsical Distribution,一般认为是物流的起源。1962年彼得.德鲁克将物流比作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强调应高度重视流通以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20世纪70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教授等提出了第三利润源学说,把改进的物流系统称作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随着物流理论的发展,精益物流(Lean logistics)、柔性化物流(Flexiblity logistics)、信息化物流(informationg logistics)、绿色物流(Green logistics)和虚拟物流(Virtual logistics)等成为引人注目的发展方向。精益物流是精益思想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是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求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的经营管理理念。其目标是根据顾客需求快速提供顾客满意的物流服务,同时追求把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的浪费和延迟降至最低程度,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过程的增值效益。柔性化物流是在物流需求呈现小批量、多品种、高频次、订货周期变短、时间性增强、需求不确定性提高的情况下,以客户的物流需求为中心,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并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信息化物流是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效形成生产商、物流商、需求方之间有机的供应链关系,从而降低整个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并且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绿色物流,是融入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物流活动,通过改革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达到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虚拟物流(Virtual logistics)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体现在为信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迅速发展,从而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学说,到新贸易理论的“规模经济”、“知识外溢”和“干中学”,都试图从理论上说明流通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5]

人们对粮食物流的理解普遍比较模糊,把粮食物流仅看做是粮食仓储、运输和粮食装卸等,认识上的片面性是制约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思想因素。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尽管近年来国家在粮食物流设施建设上有了不小的投入,但与粮食生产、流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粮食生产合理布局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基础,粮食合理运输、经济安全地储存是粮食物流科学化的直接体现,通过加工环节增大其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粮食物流资源的整合利用。粮食流通渠道一般由粮食收储部门(包括企业和个人)从粮食生产者手中收购粮食,再进入粮食仓储企业,同时进行粮食加工等环节,进入粮食分销和零售环节,最后到达消费者。每个环节都需要粮食物流配送的发生,大致流程见图2.4。

img13

图2. 4 粮食流通渠道

主销区粮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两个市场及其资源,主要以主产区粮食调入为主,通过主销区与主产区区际粮食生产资源的空间置换,主销区粮食消费者可得到其应得的消费者剩余,而同时,主产区粮食生产者可得到应该得到的生产者剩余。我国南北跨度很大,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分别处于南北两端。粮食属于低值易耗品,从主产区东北要经过两三千公里的长途运输才能到达南方主销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北粮南运(即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粮食流通)的成本相当昂贵。在粮食计划调拨时期,运输成本由国家承担。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这种运输成本则转嫁到了主销区的消费者身上,作为主销区则更愿意用就近(如周边国家)进口的低价粮食或优质品种来代替从主产区运来的高价粮食或劣质品种。与此同时,主产区过剩的粮食在外贸体制改革后,更愿意利用区位优势就近对外出口,以国际市场的比较利益来保护其生产者的利益。因此,研究如何更有效率、更经济地连接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粮食物流渠道已成为当务之急。

2.5. 2 粮食市场供求的发散型波动

随着主销区粮食市场化改革,各级政府粮食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和可以调控的粮源大幅度减少,使区域粮食安全体系变数加大。主销区粮食市场完全放开,粮食价格的波动,“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决策困境,使市场信号放大作用非常显著,引发了粮食安全隐患。粮食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意味着市场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其需求曲线比供给曲线陡峭,价格与产量的波动越来越离开均衡水平。从短期来看,由于粮食的生产周期长,产量对价格的反应滞后,使粮食市场的供求波动呈现出典型的“蛛网周期(Cobweb Cycle)—发散型波动”,如图2. 5所示。

img14

图2. 5 发散周期(Explosive Cycle)[6]

主销区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后粮食生产不再搞指令性计划,完全由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粮食市场完全放开,允许多渠道有序竞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农民作为价格接受者,其生产激励和所承受的风险都和市场价格密切相关。随着粮食产量接近均衡,粮食价格的上下波动,在微观上使农民陷入了“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决策困境,而在宏观上则引发了粮食安全隐患。从市场均衡动态分析看,主销区粮食生产的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的特点,使市场信号放大作用非常显著,导致粮食生产潜在的波动性很大,粮食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这意味着市场价格变动对供给量的影响大于对需求量的影响,其需求曲线比供给曲线陡峭,则价格与产量的波动越来越离开均衡水平。从短期来看,由于粮食的生产周期长,价格能够根据产量迅速地调整,而产量对价格的反应滞后,使粮食市场的供求波动呈现出典型的“蛛网周期(Cobweb Cycle)—发散型波动”。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价格调节滞后,粮食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它所带来的社会边际收益,致使粮食生产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随着主销区粮食市场化改革,各级政府粮食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和可以调控的粮源大幅度减少,宏观管理职能弱化,粮食的产需矛盾转变为供需矛盾,使区域粮食安全体系变数加大。而现代物流产业水平的高低对区域经济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尽管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但物流(特别是粮食行业)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相对落后,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此情况下,结合现代物流理论,研究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互动作用,就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从商品流通过程来看,物流涉及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涵盖了几乎全部社会产品在社会与企业中的运动过程,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动态系统。它有利于实现粮食供求动态平衡,加大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不同地区合理分工,发挥资源和比较效益优势;特别是有利于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各自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为形成全国统一的粮食大市场打下坚实基础。在市场化进程中,运用现代物流理论整合发展浙江粮食市场,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已成为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同时。不同的配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学地配置与有效整合粮食资源,形成规模优势,能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物流的效率。

2.5.3 主销区粮食物流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物流作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其研究、应用和发展日渐深入,被视为继降低物资消耗和劳动消耗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现代物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粮食每年跨省粮食流量约7000万吨。但我国目前全社会物流费用的支出约占GDP的20%[7],而美国这一数字仅为10%左右。主销区粮食市场化后,粮食安全的关键是确保居民的口粮供应,即自给的底线,同时要有生产能力和流通来保证,并通过贸易获利。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是主销区粮食通过贸易获利的保证,也是用市场经济方式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近10多年来,西方物流理论发展很快,并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出和研究一些新的理论问题。世界粮食物流呈现出了“原粮规模化、成品精细化、主体社会化与商品的交易、产品的位移和信息的传递三流合一化”的发展趋势。主销区粮食应该顺应形势,以现代物流整合发展销区粮食市场。

从主销区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变化看,主销区农村居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中把握住了增收的机会,目前的种粮比较效益很低,种粮收入已无关紧要,主要收入来源于非粮收入。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是由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来推动的。从增加的绝对额来看,由1995年的781元增加到2008年的1787元,增长了1006元。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而农村居民种粮和储粮量都逐年下降,从主销区粮食来源看,省外粮源占到总成交量的84. 70%。需要来自粮食外部市场的供应弥补粮食供求缺口,而国内粮食市场的正常交易要求粮食在全国范围、部分地区范围流通顺畅,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内容。应探索优化粮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建设高效低耗的完整的粮食流通体系。2008年主销区浙江省以开展“粮食物流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加快推进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建设,提高粮食集散能力,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应用到粮食流通的各个环节,实现粮食物流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现代化

【注释】

[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2008年2月。

[2]Schultz,T.W.,“Value of Farm Surpluses to Developed Countries”,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December 1960.

[3]Fisher,F.M.,“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Food Surplus Disposal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Recipient Countries”,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3(12).

[4]根据浙江统计年鉴“1978—2003年26年粮食产量”一元线性回归计算。

[5]徐从才:《流通理论研究的比较综合语创新》,《财贸经济》2006年第4期。

[6]刘星彦:《蛛网理论与我国的粮食安全》,《粮食流通技术》,2002年第5期。

[7]侯立军:《国内外现代粮食物流的发展概况和趋势分析》,中华粮网http://www.cngrain.com,2005. 1. 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