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粮食物流微观分析

粮食物流微观分析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1.4.1 基本内容框架粮食的自给底线与贸易利益分析与现代物流理论研究——测算主销区粮食安全的自产底线即口粮自给,根据资源禀赋理论,探讨存在比较利益时,贸易具有使销区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消费的效应。政府职能及作用边界的研究政府适度干预下的诱致型创新是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主导模式。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1 基本内容框架

粮食的自给底线与贸易利益分析与现代物流理论研究

——测算主销区粮食安全的自产底线即口粮自给,根据资源禀赋理论,探讨存在比较利益时,贸易具有使销区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消费的效应。

——考察粮食市场化后的主销区粮食供给和刚性需求、粮食缺口等情况,分析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所产生的福利损失,并分析其损失可通过国际和国内区际贸易得以消除。

——粮食物流与现代物流理论发展研究。

基于现代物流和粮食物流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

——分析资源禀赋条件优越的粮食大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与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分析亚太一些迅速崛起的资源条件较为贫瘠的粮食小国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和物流发展经验。例如分析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韩国等粮食产品自给率下降的原因和相应的政策,从中得出启示和借鉴。

——粮食物流体系与模式的国际比较。如:欧美、日本等国的物流理论和实施方案及其发展模式;欧洲物流园区的情况比较分析。

粮食物流现状调查与分析评价

销区从产区进口粮食可以提高社会总福利并产生收入分配效应,促进农业区域结构的优化与省际间粮食购销合作。但区际间物流的不通畅使粮食贸易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面临着挑战。

——粮食市场供求的“蛛网周期(Cobweb Cycle)—发散型”波动情况调查与分析。对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粮食物流格局“路径依赖”的调查与分析评价。如粮库布局、港口、铁路等交通要道的仓容;仓储、加工、运输、供应等环节之间的衔接状态;专用储粮设施等情况。

——粮食流转通路与调粮成本调查与分析。包括区域分割情况、粮食流通链、服务功能、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粮食装运接卸效率、包粮运输环节、粮食损耗问题。

销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体系与模式的探讨

——研究如何发挥集聚功能和运用现代科技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整合现有的粮食流通资源,创建粮食储运、加工、批发配送和信息为一体的规模化、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

——创新流通组织。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提高流通效率;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推进业态整合和物流专业化;研究以产权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和连锁提高组织化程度。探索发展规模化、网络化和连锁化的现代流通方式。

——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粮食物流链作业全过程的“四散”化研究;发挥区位优势的辐射作用,培育区域大型粮食物流企业集团,建立包括粮食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研究。

主销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主销区粮食供应链的构建与优化。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供应链管理就成为企业最基础、最核心的管理模式。粮食供应链的构建和优化能降低生产、流通和消费风险,能使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传统的粮食供应链存在效率低、环节多、成本高等问题,需整合发挥粮食供应链各物流节点的功能和建设规模。

——主销区粮食“四散化”建设。粮食“四散化”指粮食物流散运、散御、散储、散装,这是粮食现代物流的显著标志之一。在分析主销区粮食运输传统基础上探讨主销区粮食“四散化”建设的条件、模式。

——主销区粮食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高度信息化、智能化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分析主销区粮食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基础上提出主销区粮食信息化的实施战略。

——主销区粮食物流的细分化、延伸服务战略。研究物流的细分化和延伸服务,研究第三方物流,使物流服务更加深入化和全程化。

政府职能及作用边界的研究

政府适度干预下的诱致型创新是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主导模式。

——政府职能定位及其行为边界。政府行为边界是以不破坏市场化交易为限,政府干预的范围应该是市场机制发生失效的领域。在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粮食安全。

——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培育市场主体。政府应该提供诸如港口、运输等基础设施。鼓励不同所有制、不同运输方式企业之间合理竞争,发展多元化投资,实现粮食资源跨区域配置。

——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加快流通制度创新。消除地区和部门壁垒,促进交易的规范化,创建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型粮食流通体制。

——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及必要的行政控制。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及必要的行政控制对资源合理利用产生影响。政府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全局、总量、宏观方面。

1.4.2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首先分析粮食市场化后的粮食供给和刚性需求、粮食缺口等情况,分析主销区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所产生的福利损失,并分析其损失可通过国际和国内区际贸易得以消除。然后根据资源禀赋理论,探讨存在比较利益时,贸易具有使主销区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消费的效应。在此基础上根据物流管理和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系统论方法,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分析研究主销区粮食物流现状和问题,整合现有的资源,构建销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并研究界定政府作用的边界。

本项目研究遵循从理论框架到经验证据、现状分析,再到结论与战略建议的顺序展开的研究范式。研究思路的框架如下:

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1)实地调查研究方法。对有代表性的粮食主销区进行粮食供给和刚性需求、粮食缺口和现有物流设施等情况的调查研究,重点以浙江为例调查(如市场化后浙江粮食供需现状分析;调查宁波、舟山、温州港口运输情况;调查杭州、嘉兴、衢州等物流中心情况),获得相关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对结果的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多层次、多方位解释和验证研究结果。

(3)比较研究方法。对粮食物流理论、物流模式、实施方案及其政策选择进行国际比较分析,并从中得出启示。

(4)系统研究方法。销区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本研究拟综合运用物流理论、运作管理和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现有主销区粮食物流资源进行分类整合研究,建立基于资源最优配置的销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总体框架,提升销区粮食市场,并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确保新时期销区粮食安全。

img2

图1.1 研究思路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