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销区粮食物流现状与现代物流要求

主销区粮食物流现状与现代物流要求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5 主销区粮食物流现状与现代物流要求与现代物流要求相比,主销区粮食流通设施和流通能力滞后,不能适应粮食物流现代化的要求,制约了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

4.5 主销区粮食物流现状与现代物流要求

与现代物流要求相比,主销区粮食流通设施和流通能力滞后,不能适应粮食物流现代化的要求,制约了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计划经济、短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粮食物流格局,随着粮食市场化和粮食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其弊病暴露得越来越明显,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粮库仓容分布、仓型及布局不尽合理,平房仓仓容占总仓容的比例在80%以上,不利于粮食中转调运,特别是不利于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粮食储备与加工区域分布不协调。

4.5.1 缺乏粮食物流投资观念与机制

发达国家粮食企业通过产业化发展已步入集团化和跨国化。但我国粮食行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路径依赖,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不大,粮食物流观念还很淡薄,物流知识的普及还很不够。一方面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投入力度不够,缺少统一的物流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许多国有粮食企业的员工仍沿用计划经济观念,用行政管理替代经营管理,忽视市场,缺乏现代物流意识。要积极运用高度现代化、自动化的计算机网络,促进电子商务和粮食信息交流。粮食企业竞争力不强,不愿将业务委托专业性物流企业。缺乏产业化和现代化的粮食物流龙头企业牵引。

粮食物流的运转和粮食的正常供应是以具有良好的物流设施条件为前提的,物流设施条件又必须以稳定的投资机制作保证。但政府对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缺乏稳定的投资机制,导致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保障。粮食流通、加工等资源配置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甚至是战备时期的格局,粮食仓、厂、站、点布局散、规模小,造成了粮源和生产能力配置的严重不合理。一些物流设施陈旧、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仓容和专用储粮设施不足,不利于粮食中转调用,许多库、厂分布在远离交通沿线的闭塞地区,粮食进出十分困难,加大了运力的耗费和运杂费用的开支。如主销区浙江仓库库点数量多,但各库点容量相对较小,大量库点仓容量都在2. 5万吨以下。可用于中转的立筒仓等仅占总仓容量的1. 10%,远远不能适应浙江粮食物流发展的需要。浙江杭州市现有粮油市场的交易量虽然已占全省交易量的三分之一,而市区却只有5家中小型市场,交易场地和方式已明显落后。粮食加工企业也是如此,规模企业平均日加工量仅在100吨左右,粮食深度加工能力更弱,增大了粮食储存和贸易的风险。

4.5.2 物流基础设施与粮食“四散化”不匹配,粮食流转路径长

粮食“四散”是指粮食流通过程中的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是粮食流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主销区粮库布局分散、隐蔽。靠近港口、铁路等交通要道的仓容一度仅占总仓容的10%,仓储、加工、运输、供应等环节之间基本处于相互分割状态,缺乏有效的衔接和协调。粮食物流体系环节多,从收购到销售一般需经过10多个环节,需支付较高费用,流转慢,采用铁路发运粮食,从报批1个车皮到运出粮食,一般需20—30天,最快也需等待半个月。

4.5.2.1 物流基础设施与粮食“四散化”不匹配

主销区不少国有粮食企业的设备陈旧,粮食运输中包装流通方式所占比重达90%,大多是人工灌包、装卸和包装运粮。(1)粮食的装、运、储、卸过程中包粮运输仍然占主导地位。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主要靠人力加工、人力管理经营,成本高、效率低。包装费、港口仓储费、沿路损耗等各种环节的费用,使得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0%左右;导致成本高、损耗大,东南沿海等粮食主销区散粮接卸、中转能力严重不足等。采用包装方式长途运输几经折腾,因缝口开裂、包装物破损,粮食损耗一般在3‰以上,大大超出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损耗。粮食中转接运方式还是以包粮为主,散粮作业量还不到10%,费用大、成本高,流通成本就占到总支出的70%左右。据统计,中国粮食产后损失占粮食总产量的12%—15%。(2)现有的仓库规模普遍较小,仓库大部分为房式仓,基层粮库分散管理,吞吐量散而小。有的仓库选址在偏僻的山区,交通不便,周围缺乏配套的设施,影响了粮食物流的合理组织,不利于粮食物流的发展。仓储设施也比较落后,不适应“四散”作业要求,根本无法与现代物流的要求相适应,物流运行效率不高。目前各地粮库平房仓、圆筒仓、露天囤等多种仓房形式同时存在。每年到了粮食集中入库和发运的时候,现代化的散粮发放设施与简陋的露天囤无法兼容,致使不少由国家投巨资上马的粮食物流设施设备被闲置。散粮装运和接卸设备缺乏使许多进出口粮食得不到及时中转,运输设施简陋引发粮食在途时间长、途中损耗大、运输费用高。许多粮库建设于上世纪的80年代或更早,仓库网点分散,仓储及附属设施落后,难以适应新时期储备粮管理的要求。粗放经营、设备利用率低。在长期计划经济模式下,几乎每个国有粮食企业都建立了仓库、车队,重复建设多,自备仓储和自备运输设备利用率低。

4.5.2.2 粮食流转路径长费用高

散装、散运、散卸、散储节点与通道在主销区粮食物流体系中网络化不够普遍,铁路系统开展粮食散装运输的业务等“四散化”的实施较少,有条件的库点并没有完全实现散存;粮食的散装、散运、散卸主要是通过小船、汽车或火车,其效率很低。(1)散装、散卸、散运设施不配套,且“四散”化设施未形成网络,导致粮食散储的仓储设施闲置,即使在存储时利用散储设备,可在入库、出库时,仍采用包粮的方式,从而增加包粮和散粮之间的转换手续和成本,增加了储运成本,导致流通成本较高,粮食流通低,不利于保证粮食品质和减少粮食损失。(2)跨省粮食运输主要依靠铁路运输和铁海联运,粮食运输和中转不畅严重影响粮食供应安全,高效的散粮运输工具不足,涉粮物流企业功能单一。主销区已经建立了一批具备散卸、散存能力的码头和粮库,但由于散粮配套差,部分资源被闲置,使现代粮食物流所要求的“散装、散卸、散存、散运”“四散”化作业的推广十分缓慢。(3)由于粮食流通一直主要靠政府统筹安排,因此也就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思维定势。在观念上没有接受现代物流理念,把粮食物流只看作是粮食仓储、运输和装卸等,而没有把粮食物流扩大到粮食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交流等环节。传统粮食流通业在与现代粮食物流业接轨中所发生的体制性障碍将日益显现,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已成为制约粮食物流发展一大瓶颈。粮食物流中存在大量的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缺乏统筹规划,只有让铁路、港口等各种运输工具、运输资源,在市场化作用下真正实现有效整合、无缝化连接,突破体制上的障碍,才能真正解决当前粮食运输成本高、流通不畅的问题。包散结合、公铁水路运输共存的多式联运在我国粮食物流中还没有开始应用。粮食经营主要停留在原粮进、原粮出的粗放经营,粮食零售的市场占有率很低,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主销区与主产区之间,厂商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为了眼前小利,相互竞争,迂回、对流运输现象严重,尤其在基层粮食运输中更为明显。

在发达国家,粮食物流由农田散装入仓,由仓库散运入加工厂,全部实现机械化;我国粮食运输长期采用包装运输、人工装卸的流通方式,在粮食流通过程中需多次装包、拆包,从原粮到面粉加工厂,至少要经过农民、基层粮库、中心粮库、面粉厂四个环节,存在浪费大、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目前,粮食物流是我国所有产业中发展最慢的,速度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目前发达国家已有80%以上实现了粮食散装运输,粮食散运是粮食流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兴的现代物流产业都以信息网络为主导,广泛开展电子商务,广泛采用先进的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程自动化物流管理系统,实行高效、快捷、便利的物流配送

4.5.3 区域分割导致粮食流通链萎缩、服务功能单一

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粮食仓库分布不平衡,使得主产区储存的粮食不能及时运往销区,主销区粮食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粮食储备与加工区域分布的不协调,使主产区把大量原粮运往销区,造成了至少20%的运力浪费。粮食装运接卸缺乏一定效率。例如:浙江所需粮食在黑龙江把粮食装进麻袋缝包后装上火车,转运到大连等码头,水运到温州后再运抵仓库,一路上需要大批人力进行3次装卸。整个调粮过程快则半个月,慢则要1个多月,导致调粮成本高。随着粮食流通的逐步放开,粮食经营者自辟渠道寻找粮源和市场,在组织粮食运输时过分注重经济利益,很难遵照“商流多头,物流统筹”的粮食流通规则,粮食物流渠道不畅,区域分割导致粮食流通链萎缩,不合理运输的现象较为普遍。条块分割严重,缺乏整合,缺乏规模效益。物流功能单一,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行业局限、区域分割、功能单调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现象仍然严重,导致粮食流通链萎缩,而且造成大量剩余生产能力闲置。粮食的各个节点由于区域分割没有成为以物流配送为主体功能的流通中心而发挥应有的作用。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符合“四散”要求的流通渠道有待建设。服务功能不全,没有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且各段物流又被人为分隔。按行政区划设置粮食管理机构和经营机构,导致一些地区的粮食管理部门和粮食企业从本地区及自身利益出发,盲目争取建库、建厂指标,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建设,造成物流资源浪费。

4.5.4 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优势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粮食市场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粮源配置方式也由过去的计划调拨、物流统筹转向由市场配置商品粮源,表现为商流多头、物流自筹;粮食运输由过去的相对集中、大宗批量转向分散多向、零星小量。这与规模化、规范化的粮食物流发展要求很难适应。主销区粮食物流现有的基础设施中,仓库、厂、站、点等布局分散,规模小,粮源和生产能力配置不合理。

随着粮食经营的放开,参与粮食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增多,利益趋动使多头组织粮食流通,导致粮食无序流动,许多粮食经营者只追逐局部的、眼前的利益。参与粮食物流的主体,无论企业或事业单位各自为战,都未能形成有效的规模效应。同时,参与粮食物流的主体分属不同的体制和类型,缺乏长远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标准不尽统一,配套设施不完善,给主销区粮食物流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1)参与粮食经营的国有粮食企业粮食经营主要停留在原粮进、原粮出的粗放经营上,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尚未形成;(2)非国有粮食企业虽然数量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参与粮食经营的单位和个人,由于利益趋动只追逐局部的、眼前的利益,普遍存在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的问题。粮食仓库规模小、库点散。如主销区浙江湖州市区国有粮食企业的粮库有6个,总占地面积8.54万平方米(约128亩),平均每个库点仓容不足万吨,不利于企业管理和节约费用。

物流作为一个系统,首要的目的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分散而不成体系的粮食物流节点,如果无法形成一个高效运作的体系,则其存在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粮食物流缺乏规模效应,有些粮食物流业由传统运输、仓储业发展而来,效率低,服务项目较少,资本构成较单一,只是挂着“物流”名称从事传统运输业,资源整合能力较弱,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粮食物流牵涉的多个部门、多个地区之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有些地区物流园区布局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或建成后设备闲置,尤其是一些粮食的散装配套设施。

4.5.5 粮食产需信息衔接不畅,技术创新不足

从主销区粮食物流体系目标即建设“四位一体”和“四散化”为主的现代粮食物流中心的要求来看,目前,粮食主销区在物流体系建设上的信息和技术创新不够。

4.5.5.1 粮食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主销区粮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处于较低层次或模仿阶段。许多粮食主管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和商业网站,但发布生产方面信息时间滞后,时效性差,不利于指导生产和流通。在发布的内容方面,统计局等官方部门主要发布生产方面信息,而缺少需求方面的数字,影响政府的决策水平和人们的判断水平。粮食产需信息发布不全面、不及时。缺乏统一的网络交流和协调体系。粮食信息交流不畅,粮食物流信息采集渠道、技术标准和交易方式不够规范,电子商务不发达,缺乏直接针对粮食物流的法规体系;粮食运输流向缺乏宏观调控,时有发生对流、倒流、迂回等不合理运输现象。信息管理系统不健全,粮食信息服务不周到、不及时,以致粮食流通速度慢、交易率低,远远落后于快捷、高效的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

建立基础设施先进、信息化与网络化相配套的粮食物流网络装备系统,是实现主销区粮食物流现代化的关键和保证。投资建设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统一配置和其他支撑辅助功能为一体的粮油贸易门户网站。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沟通各地区的粮油供求及价格情况、国内粮食总量供求情况、粮源流向以及国家储备粮的吞吐等情况,并向粮食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发布粮油信息,为其科学决策服务,避免粮食不合理流动现象的发生。

4.5.5.2 粮食物流技术比较落后

粮食物流技术包括运输技术、储存技术、流通加工技术以及与各环节密切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等都比较落后,粮食物流中的库点选址、粮源组配方案、粮食库存控制和运输方案的优化等方面,还处于半人工化决策状态,粮食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相对滞后。

结合主销区的粮食物流流向和流量,规划粮食物流节点、网络和物流方式方面比较薄弱;粮食的装、运、卸、储所涉及的技术设备、物流交换信息等标准不够完善;在规划实现粮食物流的装、运、卸、储无缝化对接和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四散化”粮食物流方面的技术创新不足。我国粮食物流的基本经济组织是各级粮食企业(包括收储经销公司),有许多粮食经营单位设在产地农村,对铁路、交通及粮食需求信息的了解、掌握不及时、不准确。

粮食物流技术水平和作业水平较低。储备库布点不科学、仓容不足、仓储保管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特别是散粮专用车少,流通企业管理技术较差,自动化设备少,大量的还靠人工操作。传统粮食运输的科技含量较低,信息网络建设落后,散粮接卸设施不配套,专用粮食运输工具严重不足;仓储环节、粮食品质检测方式落后,粮食深加工产品十分有限。

4.5.6 粮食物流管理方式单一,人才缺乏

目前粮食物流企业承袭传统的粮食运输管理方式比较普遍,粮食物流业务外包意识较差,专业物流服务需求意识不强,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有一定的距离。而专业物流企业想建设物流基地,又苦于没有用地指标等政策优惠,难以发展壮大。缺乏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可以通过选择第三方物流,避免在设备、技术、研究开发上的大额投资。主销区福建省的第三方物流市场已初步形成,粮食企业可以尝试将自己不擅长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从而减轻自己企业的负担。

物流是操作性强的管理活动,同时又需要一定的专业新技术支持,要求物流管理人才应是管理类和技术类结合的复合人才,不但要具备物流优化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同时也应具备计算机和网络自动化技术方面的知识。目前,多数粮食物流从业人员多是原仓储、运输等传统行业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物流专业的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专业培养物流人才的高校多数是近几年才开设物流管理专业,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成熟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使得社会对物流企业经理、物流策划人员和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严重缺乏。

粮食流通人才专业化要求拓宽研究、教育和培训渠道,建立强化流通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如把职业培训及获得资格证书作为职工上岗的基本条件。利用大专院校的力量,培养具备现代物流管理和策划技能的人员和多层次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发挥粮食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满足粮食物流发展的需要。

【注释】

[1]莱斯特・布朗:《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华夏出版社,1995年,9月。

[2]《目前浙江省粮食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食品商务网,www.21food.cn,2004—01—24.

[3]《我国粮食消费的结构性转变》,中国食品工业网2009-08-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