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皮筏的货运与客运

皮筏的货运与客运

时间:2022-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皮筏的货运与客运皮筏只能顺水向下漂流,不能逆流而上航行。11月,仍雇用洪金玉皮筏给宁夏运输邮包104袋计4.5吨。直到1950年5月,邮政部门雇用皮筏运输邮包的情况才告停止。不料这次试航非常顺利,5大桶汽油很快安全运抵重庆。无论从事长途还是短途运输的皮筏,在承担货运的同时,也招揽客运业务。

三、皮筏的货运与客运

皮筏只能顺水向下漂流,不能逆流而上航行。到达目的地以后,又要由人将筏子背回——作长途运输的大型皮筏,只将皮胎晒干后运回——所以旧时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的说法。尽管皮筏存在这些缺陷,但因其浮力大、分量轻,弹性好、韧性强,加上造价不高,便于操纵,故1949年以前它一直是盛行于西宁—兰州—中卫—包头一带黄河上的长途水运工具。筏子客们借助于河水的径流动力,一天即可漂流百余公里。倘若乘皮筏从兰州前往包头,只需十一二天时间,比骑骆驼的速度要快几倍。至于短途运输,如从河口、西固、安宁等地向兰州城区运送瓜果、蔬菜或粮油物资,更是家常便饭,只要黄河没有封冻,随时都可用皮筏运输。

从事长途运输的皮筏,除向下游输送皮毛、水烟、药材、食盐等物资外,有时也承运邮件包裹。早在民国19年(1930年)秋,甘肃邮务管理局就曾多次雇用皮筏运输过兰州至包头的皮毛包裹。民国34年(1945年)以后,兰州和包头之间已开通了邮政班车,可与平绥铁路衔接,将兰州收递的邮件包裹转运到平津一带。但因汽车运邮载量有限,成本又高,且运力不足,邮政部门雇用皮筏运输邮政包裹的事时有发生。比如1948年9月,甘宁青邮政管理局就雇用洪金玉的皮筏向包头运输邮包365袋计3吨。10月又向包头启运邮包两筏计3吨。11月,仍雇用洪金玉皮筏给宁夏运输邮包104袋计4.5吨。直到1950年5月,邮政部门雇用皮筏运输邮包的情况才告停止。

在兰州,有一句非常流行的俗语,叫“羊皮筏子赛军舰”。对于不了解兰州历史的人来说,初次听到这句话,往往以为它是兰州人用来取笑自己的一句俗语。其实不然,它是兰州人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一种自然表露,那意思是说,别看我们的羊皮筏子有点单薄,但在有些时候,它比军舰还要管用。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对我国实施了全面封锁,陪都重庆的汽油等战略物资供应十分紧张。时任甘肃油矿局总经理的孙越崎,为了把玉门油矿刚炼出来的汽油及早运往重庆,以解重庆的燃眉之急,曾拟订过几种方案,但都不怎么理想,费时费力费钱不说,关键是安全没有保障。常在兰州逗留且对皮筏有所了解的孙越崎,1941年夏,萌发了使用皮筏运送汽油的想法,于是通过兰州市政府找到筏子客(水手)王信臣,双方商定可先在广元与重庆之间试运一次。同年秋,王信臣和同行高凤古、马得全3人,携带40只羊皮胎和5大桶(约260加仑)汽油,乘汽车到四川广元后,将油桶装在就地编组的一个小型筏子上,顺嘉陵江而下,进行了一次试验性运输。用惯了木船的当地人不相信皮筏也能运输货物,于是编了句顺口溜说:“油矿局,瞎胡干;羊皮筏,当兵舰。”不料这次试航非常顺利,5大桶汽油很快安全运抵重庆。孙越奇遂在兰州购买了2000多只羊皮胎,雇用了20多个筏子客,组成一支由5只大皮筏构成的航运队,派王信臣任队长,从翌年夏天起,正式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运油历程。当一次可以运载30吨汽油的航运队首次抵达重庆时,山城为之轰动,前去采访的中外记者、参观的中外宾客络绎不绝,并通过新闻报道和新闻电影,很快传遍了四川,传到了全国,兰州皮筏顿时名扬天下。消息传来,兰州人无不为之高兴,于是就将“羊皮筏,当兵舰”这一顺口溜改成了“羊皮筏子赛军舰”而流传至今。

无论从事长途还是短途运输的皮筏,在承担货运的同时,也招揽客运业务。我国第一个要求大学开放女禁、实行男女同班的兰州女学生邓春兰及其同伴,去北京上大学时,乘的就是羊皮筏子。她的《晋京旅行记》中,生动地记述了自己乘坐皮筏穿越黄河峡谷区的见闻和感受。兰州至包头的水程约1880公里,之间有多处峡谷。出兰州数里就是桑园峡,接下来有小峡、大峡、煮锅峡、青石峡、乌鸡峡,过靖远有红山峡、黑山峡,过中宁又有铜山峡。各个峡谷不仅水流湍急,而且怪石狰狞,它们或立于河面,或隐藏于水底,给皮筏的漂流造成了极大困难。其中尤以大峡最甚。因此,皮筏漂到大峡附近时,皮筏的主人都要临时雇用洞晓航道、熟知水情、技艺精湛的“转峡把式”们保驾护航。当皮筏安全通过这一危险地带后,转峡把式们便离开皮筏,为下一只过峡的皮筏充当“保护神”。

乘羊皮筏子远游,既有欢乐,也有隐忧。在大型的皮筏上如张设帐幕,则立即可以布置成宽敞的水上行宫,空气与光线皆十足的美好,而且随河水的流动,终日有千变万化的风景,可以供旅行者观赏。兼以兰州至宁夏之中卫县一段,为黄河流域峡谷区,水急而险,较黄河之流于平沙地者,有特殊的奇象。但是,皮筏毕竟是“落后的交通工具,虽然可以满足到西北游人们的好奇心,等到实用起来的时候,这些东西到底不行……如果要一直坐到包头,那只怕要急白了旅客几根头发”(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伴随着兰州与西宁、银川、包头之间公路、铁路和航班的开通,曾在这段黄河上盛行一个多世纪的皮筏逐渐衰落,乃至一度消失。直到最近几年,它又作为游览交通工具,重新出现在兰州市区一带的黄河河面上。

img126

皮筏客运(拍摄于1933年)

img127

包头黄河岸边筏子客繁忙的景象(拍摄于193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