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业务转型的背景

企业业务转型的背景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1 企业业务转型的背景如前文所述,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指出:“唯一亘古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从企业“重组”运动实践来看,主要是围绕业务重组为核心进而引发如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产权等在内的多维重组,其结果以规模、范围紧缩和组织精简为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重组逐渐与企业再造和企业转型相互融合,不断推动着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3.1 企业业务转型的背景

如前文所述,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指出:“唯一亘古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对于企业而言,应对环境变化的秘诀在于对自身不断进行“变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新经济的崛起,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多变,持续成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谋求持续成长,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或被迫走上了“变革”之路,变革逐渐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以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引领的一阵阵变革浪潮及其迅速蔓延为特征,标志着企业逐渐进入了“变革制胜”时代。

3.1.1 动态环境下企业变革主题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以“归核”为特征的“企业重组”浪潮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竞争逐渐成为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60年代和70年代经历了多元化发展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面临着“多点竞争”带来的压力和经营业绩的持续下滑。因此,以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对先前的多元化经营进行反思,由此掀起了一场以“瘦身”和“归核”为特征的企业重组运动,像韩国、中国、印度等后起国家,大规模“企业重组”运动是在90年代中后期才日渐流行开来。其典型表象是:业务剥离或分立、人员和机构裁减、归核并伴随一系列“购并”浪潮。代表性企业主要有:通用电气、IBM、杜邦西门子松下、索尼、三星、现代等。如:以通用电气为例,通过重组,从80年代初的45个业务部门减少到12个,出售企业回收资金占80年代销售额的30%,收购资金高达700亿美元;深圳万科通过重组也从先前近十来个业务集中到房地产开发这一个核心业务上来,进而通过专业化成长战略坐上全国房地产行业的龙头宝座。

从企业“重组”运动实践来看,主要是围绕业务重组为核心进而引发如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产权等在内的多维重组,其结果以规模、范围紧缩和组织精简为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企业重组逐渐与企业再造和企业转型相互融合,不断推动着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2)20世纪90年代以提高应变速度为目标的“企业再造”浪潮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世界贸易壁垒的消除,全球化的竞争大市场逐渐形成,企业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经营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以“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变化(Change)”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美国营销学家E.J.麦卡西于60年代提出的营销组合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理论,让位于美国营销大师劳特朋所创4C理论,[2]进而发展为美国Don E.Schultz所提出的4R(关联、反应、关系、回报)营销新理论。由于这三股力量的影响,使企业家和管理学家认识到,现代企业已经不适应那种依据亚当·斯密制定的商业规则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不仅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尽快地改变与现代化生产经营不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建立起能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灵活反应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这就需要对企业的业务、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进行大调整。与此同时,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飞速发展,为企业进行实时信息处理、做出快速准确的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CAD、CAM、FMS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CIMS和MRP直到ERP等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水平。如何顺应这种变革的潮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潜力变革组织,以获得竞争优势和战略优势是每个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因此,进入80年代后期,一场发源于美国的以业务流程再造为中心,以适应“3C”压力的企业再造运动迅速波及世界各地,逐渐形成一股继“重组”之后新的“企业变革”浪潮。其典型表象是:MRP、ERP、CRM等大量引入企业。代表性企业主要有:福特汽车、互惠人寿保险、IBM、丰田等。

从企业“再造”运动实践演化来看,经历了从纯粹技术性、单方面再造到战略性、全方位再造,并逐渐与企业重组以及企业转型融合到一起。早期大量“再造”运动的失败也说明了单纯从技术视角和以“业务流程再造”为核心的“再造”并不能解决企业成长的全部问题,尤其是在新经济浪潮和全球化浪潮日趋汹涌的当今时代,技术革新速度日渐加快,全球竞争日趋加剧,产品、技术、产业等生命周期正日渐缩短,单纯改进做事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环境巨变的要求。因此,面对环境变化,为实现持续成长,不仅是怎么做的方式的再造,还必须更加注重对企业应该做什么、适宜做什么这一事关企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的变革。

(3)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追求与众不同的“企业转型”浪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同时新经济浪潮的迅速崛起和不断扩散,对企业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竞争规则以及企业本身的组织结构正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竞争的日趋加剧、技术革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尤其是完全性替代产品日益增多(如手机的出现完全取代了传呼机),使得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新经济浪潮的掀起使得价值来源从以资金、厂房、设备等硬件为主转变到以技术、专利、信息、营销和服务等软件为主;企业组织结构从金字塔的科层制转变到网络化的伙伴制,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日趋模糊,随着新兴行业的快速崛起,许多传统行业面临着被完全替代的危机。面对环境的剧变,促使企业不仅需要在竞争策略、经营模式上的创新、变革甚至再造,更应关注企业经营业务尤其是核心业务的伺机更新。因此,自9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以“业务转型”为核心并涉及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流程、供应链等全方位的变革运动,进而逐渐形成一股席卷全球的“企业转型”浪潮。代表企业是:通用电气、IBM、柯达、诺基亚、惠普、格兰仕等。如:以诺基亚为例,通过业务转型(核心业务由电线电缆制造变为移动电话生产)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进而坐上了全球移动手机生产的“头把交椅”;IBM、惠普等先前以硬件制造闻名的跨国企业自90年代中期以来便开始实施由硬件制造业向软件及服务业方向转型的战略。

图3.1 环境变化与企业变革主题的发展

3.1.2 驱动企业业务转型浪潮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上文可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为谋求持续成长,企业变革实践也相继经历了从以变小为特征的“重组”到以变快为特征的“再造”再到以变得与众不同为特征的“转型”的演变过程(见图3.1),对应的变革主题依次为“业务重组”、“业务流程再造”、“业务转型”。这一演变特征也表明,随着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企业变革主题也不断地深化。驱动这一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不连续性发展、竞争加剧、政府管制放松、消费者偏好不断变化等(见图3.2),具体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的变化:

(1)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具体体现为全球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跨国公司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其中跨国公司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到2002年,全世界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接近50000亿美元,全世界跨国公司母公司有接近6万家,子公司有接近40万家。当前,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60%、国际投资的90%以上,这反映了跨国公司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规模及其在加快经济全球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1991~1996年,各国实施了500多项放松外资管制的措施。金融自由化为国际资本的流动扫清了道路,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各个国家的企业通过相互投资和贸易等多种交往,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并使各国在经济上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状况不断加深。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升级步伐的逐渐加快。

(2)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萌发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特别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物理、微电子、计算机、新材料、生物、通信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迎来第三次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春天”。这些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实际经济效益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当前,从微型计算机等领域来看,仅隔几个月就会有新一代产品问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信息传递和世界金融与贸易市场的运转速度,正如200年前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带入工业社会一样,信息技术的巨大力量,使人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并正将人类带入知识经济社会;这对于企业来讲,就如加里·哈默尔和C.K.普拉哈拉德(1999)所指出的,目前企业正处在一场革命的边缘,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根本性地改变着企业内部管理业务流程,改变企业间的交易、合作、竞争等方面的关系。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市场机遇,戴布拉·艾米顿(1998)提醒企业界:我们正处于商业管理时代的一个转折点,必须写出创造性和增长之间关系的方程式,企业的成长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消费者偏好变化加快、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持续不断地向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随着消费者群体力量的不断增强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作为提供方的企业和作为需求方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发生变化,其趋势是由以“生产者”为中心向以“消费者”为中心转变。这一转变要求作为提供方的企业必须改变甚至再造先前的业务流程,同时提高自身的价值创造能力,以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日益高级化、消费者偏好的个性化日益突出,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规模经济转向特色经济、个性经济的方向发展,并顺应消费结构的升级,伺机变革自身的业务。

(4)政府管制放松、可持续发展意识日益提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逐渐推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发展市场经济日渐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因此,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和政策壁垒逐渐降低,促使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随着那些先前受政府保护产业(垄断性行业:航空、能源、电信等)相继放开,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竞争强度,加剧了这些产业的波动性。这必然驱使先前处于这些产业中的企业加快自身的创新与变革能力,以适应产业变动的要求。

与政府管制逐步放松并行,各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对国家乃至全球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家、企业制定与调整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原则和重要前提。从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进入工业革命算起至今,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不仅魔术般地创造了大量财富,还以惊人的速度消耗了并仍在继续大规模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还曾经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这些国家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已经开始注重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然而却把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通过对外投资或倾销生活垃圾等方式转移到别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努力,从协调国与国、人与人的关系着手去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改变人类生存方式,将加速发展战略调整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组成细胞,既是生产的主体,又是有效利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主体。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浪潮的要求,就必须转变自己的经营方式——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同时要求企业调整甚至革新自身发展战略,以实现从高耗能型、高污染型企业向低耗能型、低污染型企业转变。

(5)信息、知识日益成为企业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浪潮迅速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步入又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型期——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型。随着这一转型的逐渐深化,信息尤其是知识日益成为企业生产要素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企业制胜的法宝,进而驱使着企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变。

(6)投资者的价值取向不断变化

企业只有在满足投资者价值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持续、健康地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投资者日渐理性,其追求目标也逐渐由短期回报最大化向长期回报最大化转变,进而促使企业的经营目标逐渐从利润最大化向经济效益最大化再向价值最大化转变。因此,持续成长日渐成为企业追求的第一目标。由于内外环境变化的不断加快,决定了企业只有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变革才能实现与变化着的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进而实现持续成长。

img13

图3.2 企业变革逐渐深化的必然性

综合上文分析并结合图3.2可知,驱动企业变革主题逐渐深化的关键性因素是: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和个性化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等。新技术革命、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升级和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加强,是推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业务转型浪潮形成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