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业务转型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业务转型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5 本书的结构本书一共分为8章:第1章“导论”。第3章“企业业务转型的内涵、特征及类型”。第7章“中国企业业务转型的实践分析与思考”。然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通过实施业务转型实现持续成长甚至跨越式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1.5 本书的结构

本书一共分为8章:

第1章“导论”。首先,阐述了研究问题的由来、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研究视角、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2章“企业成长理论发展:回顾与述评”。作为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对企业成长理论的演变进行了回顾和述评。

第3章“企业业务转型的内涵、特征及类型”。首先对继业务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浪潮之后的业务转型浪潮进行了时代背景分析,并归纳出了相应的驱动要素;进而通过对业务转型与业务重组、业务流程再造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业务转型与业务多元化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对企业实施业务转型的复杂性做进一步分析,并指出企业实施业务转型的过程实际上是以业务转型为核心和先导,诱发包括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等在内的一个多维转型过程,揭示出业务转型的内涵及其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业务转型的类型进行划分。

第4章“企业业务转型的动因分析和理论解释”。本章从企业经济属性及复杂性、开放性特征出发,通过“动态环境、业务转型与企业持续成长”这一分析架构,分别从经济学和自组织视角剖析并揭示了企业实施业务转型的内在机理和动因(企业实施业务转型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从理论上全面解释了面对环境变化尤其是剧变企业为什么应该和可以通过业务转型实现持续成长甚至跨越式发展。

第5章“企业业务转型的过程实现机理与路径选择”。本章是在第4章的基础上,对企业应该怎样转型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探讨。在借鉴“三层面理论”思想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立体状的企业经营业务链动态优化重构模型,并通过该模型系统分析了企业业务转型的过程实现机理和可选路径。

第6章“企业业务转型的实施与管理”。本章主要从过程管理视角,把业务转型作为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尤其是剧变的一种战略选择,借鉴项目管理的思想,系统分析了企业应该怎样实施这一战略才能通过平滑转型促进企业持续成长,并构建了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相应流程和方法。

第7章“中国企业业务转型的实践分析与思考”。首先,对中国上市公司三个典型板块的业务转型实践进行考察和统计描述,并采用DEA和相应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业务转型绩效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选择一家典型的民营企业,进行深度个案研究。然后,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通过实施业务转型实现持续成长甚至跨越式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8章“结论”。作为全书的结论,对整部书稿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相应的展望。

【注释】

[1]斯塔凡·布鲁思、莫斯·沃伦:《诺基亚传奇——从芬兰到世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2]到2001年第一季度,IBM的硬件、服务和软件这三块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40%、40%和13.8%。

[3]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联想没有能像IBM那么幸运,经过从2000年到2003年近4年的变革实践之后,重新回到先前的定位——把联想建成一家中国乃至全球最优秀的IT设备提供商之一,而2004年年底传出的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联想的“战略回归”——重新定位为一家IT设备提供商。

[4]资料来源:http://www.netease.com/(2003年3月31日)。

[5]资料来源:http://www.galanz.com.cn/,同时基于广东格兰仕集团在中国民营企业群体中的代表性,特别是其曾经成功经历过一次脱胎换骨式的业务转型,本书将其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具体见第7章。

[6]包括:企业业务转型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活动、企业为什么要实施业务转型以及业务转型是怎样作用于企业持续成长的。

[7]“重组”实际上是以业务重组为核心和先导的企业多维重组;“再造”是以业务流程再造为核心和先导的企业多维再造。具体描述和分析见本书第3章。

[8]资料来源:菲尔·A.尼克为普莱迪普·查安达所著的《转型之路——濒危企业复兴战略》一书所作的序言。

[9]该书中文版由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曹建海研究员翻译,并于2005年1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10]主要指发表在strategic chang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Harvard Business Review、Sloan Management Review、Management Decis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ournal Management Studies等期刊上的相关文献。

[11]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竞争加剧,日本纺织行业逐渐衰退,大量企业纷纷破产,作为当时日本纺织行业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日本帝国人造丝公司由于事先没有根据行业变化的特点做出战略调整,也即是没有及时从生产人造纤维转到生产合成纤维上来,险些破产,但是就在濒危崩溃的边缘,公司通过从生产人造纤维转到生产涤纶,得以幸存下来。

[12]成立于1968年的Intel公司,其首次成功是建立在核心业务DRAM基础上的,DRAM业务一直被高层管理者视为Intel公司的核心业务,但20世纪70年代因为受到日本竞争者的冲击,其市场份额已经大大地降低了,利润水平也日渐下滑。于是,Intel公司通过实施业务转型,由存储器生产业务向处理器生产业务转变,并于1985年完全退出了先前核心业务——DRAM业务,标志着Intel公司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转型,也正是通过这次脱胎换骨式的转型造就了后来Intel公司在计算机产业的霸主地位。

[13]这些力量是“产业内竞争优势的基础、企业的独特能力或核心竞争力、企业名义战略、战略行动以及企业的内部选择环境”。

[14]归核——剥离与先前核心业务无关的业务并集中从事先前核心业务的经营;转型——退出先前核心业务并重新培育和建立新的核心业务。

[15]也即是“军转民”,如:长虹、中国嘉陵、建设摩托、长安汽车等企业。

[16]尽管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但是关于改革的方向一直到90年代初才明晰——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实质性发生于90年代初。

[17]钱平凡(1998)把业务看做是企业组织的一个构成要素,因此,企业组织转型的过程包含了业务转型。

[18]尽管简兆权没有直接提及业务转换,但从大卫·J.科利斯和辛西娅·A.蒙哥马利(2000)提出的企业战略三角形模型可知,业务作为企业战略构成的一个核心要素,企业战略(指公司层面战略)转换必然导致业务转型。

[19]这里主要是指企业的业务转型,即资源开采型企业必须逐步退出先前核心业务——资源开采,同时培育和发展新的非资源开采型业务。

[20]尹义省(1999)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企业边界应该包括规模边界、交易边界和制度边界;张卫国(2003)系统研究了企业边界理论,并认为企业的交易边界(包括横向边界、纵向边界)是动态的。本书主要指交易边界,并认为企业业务组合的动态是引起企业边界变动的直接原因。

[21]前两个问题主要属于理论层面的,后两个问题则是方法层面的问题(企业尤其是正处于多重转型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应该怎么转型才能实现持续成长甚至跨越式发展)。

[22]本书理论研究部分的资料主要来自学校或学院图书馆的相关书籍、期刊和笔者自己购买的书籍,以及笔者2003年7月在国家图书馆(北京)查阅到的资料(尤其是外文、博士论文以及中国台湾出版的书籍)。实证部分(包括部分例证)的资料来源:上市公司资料主要来自巨潮资讯(http://www.cninfo.com.cn)、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以及各公司网站;例证(英特尔、IBM、联想、诺基亚等)资料来源于各公司网站和已有研究文献,格兰仕案例资料来源于笔者2002年参加由世界经理人文摘、格兰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研修中心联合举办的“格兰仕案例分析竞赛”期间收集到的资料,笔者的同学罗婉仪在广东顺德市国税局工作期间所收集到的资料,以及笔者于2004年8月对格兰仕进行实地调研所收集到的资料,也包含格兰仕网站公布的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