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权利配置结构的变化与效率

权利配置结构的变化与效率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5.2.3 权利配置结构的变化与效率分工生产的技术过程决定了剩余控制权的配置结构,而且是动态变化的。K2是实际的权利配置曲线,由正式制度安排决定,它与K1不重合,体现了权利配置的扭曲。阴影部分代表了权利配置扭曲导致的效率损失,也代表了制度变迁所能带来的收益。

5.2.3 权利配置结构的变化与效率

分工生产的技术过程决定了剩余控制权的配置结构,而且是动态变化的。在生产过程中,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往往是不对称的,权利配置存在扭曲。参与人为了减少努力的外部性,就会利用剩余控制权调整行动策略,降低努力程度。在分工协作的团队生产过程中,个体努力程度的降低将会降低整个团队的产出水平,影响经济绩效。这意味着进入了一个低报酬水平的均衡演化路径。

这种权利配置扭曲是如何形成的呢?生产技术决定了潜在的有效率的剩余分配权配置结构,但是现实中的剩余分配权是正式制度规定的,它往往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权利配置不能充分实现潜在的技术效率。杨小凯的模型证明了分工过程中,在没有先要价者优势时,议价过程对分工经济的利用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也就是说议价过程不会产生内生交易费用。但是如果存在竞争者先要价的好处,争取从分工中得到比别人多的好处的竞争将会产生内生交易费用(杨小凯,1998)。不过,杨小凯没有说明先要价者优势的来源。本书认为在分工演进过程中,要价优势来源于剩余分配权的制度安排,而且并不见得一定是先要价优势。这里的制度安排是指与技术决定不一致的安排,如果与技术要求一致,剩余分配权拥有者的优势已经体现在报酬函数中,不需要体现在要价策略中。如果没有制度导致的某一方具有讨价还价的优势,剩余索取权配置会在讨价还价博弈竞争过程中趋向于与剩余控制权对称,反之则出现背离,如图5-5所示。

img32

图5-5 权利配置曲线图

纵坐标表示效率和剩余分配权利配置,横坐标表示资产专用性。我们假定随着资产专用性增加需要给予拥有者更多的剩余分配权(威廉姆森持这种观点,但是他没有使用这个概念),K1是技术决定的剩余分配权配置曲线,它同时也是最优的效率曲线,二者是重合的。K2是实际的权利配置曲线,由正式制度安排决定,它与K1不重合,体现了权利配置的扭曲。这导致效率曲线由K1下降到K3,K3代表着实际的效率曲线。阴影部分代表了权利配置扭曲导致的效率损失,也代表了制度变迁所能带来的收益。

对于新制度经济学来说,技术提供的潜在报酬会推动制度的变迁,所以这种低水平均衡是暂时的。但是从演化的视角来看,情况就不这么乐观。由于权利配置扭曲削弱了参与人的投资积极性,所以不利于报酬递增技术的采用和比较优势的形成。因而反过来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就不会很强烈,这就构成了一个累积因果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这种情况在中国农业分工演进过程中尤为典型,具体将在第三部分详细分析,本章主要是进行基本理论层面的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