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能源工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中国能源工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时间:2022-06-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中国能源工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能源是指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电、热、动力等任一种形式能量的载能资源,一般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图5-1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度变化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多种能源产量居世界前列。

第一节 中国能源工业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能源是指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电、热、动力等任一种形式能量的载能资源,一般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其中,一次能源又可区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工业主要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生产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基础。以国际标准工业分类为准,能源工业主要包括: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核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新能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能源工业的发展,我国能源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我国已经摆脱了能源工业“一穷二白”的局面,迈入能源大国的行列。与此同时,能源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资源、技术、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总结过去,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成果显著,形势严峻”。具体来说,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呈现如下趋势与特点。

一、能源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能源工业技术水平差距明显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能源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见图5-1),2004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18.46亿吨标准煤,约为1978年生产总量的3倍。从总量变化的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阶段:稳定增长期、调整期、快速增长期。1978~1996年,我国能源工业保持稳定增长,1996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突破10亿吨,为1978年的两倍,基本解决了“能源瓶颈问题”;1996~2000年,在“软着陆”和煤炭行业“治理整顿”的影响下,我国能源工业进入调整期,能源生产出现了负增长,2000年生产总量为10.7亿吨,比1996年下降了20%;进入新世纪,我国能源工业恢复了快速增长,2004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首次突破18亿吨,比2000年增加72%以上。

img65

图5-1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年度变化

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生产大国,多种能源产量居世界前列。2003年,我国一次能源总产量为16.03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能源生产总量的11%,居世界第三位,其中煤炭为16.67亿吨,位居世界首位;原油为1.7亿吨,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天然气为35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7位;水电为2800亿千瓦小时,居世界第四位。

表5-1 我国主要能源产品国际排名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电子版,www.stats.gov.cn.

从产品结构角度分析,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工业的主要产品,原煤产量始终占据我国一次能源总产量2/3以上,近年来所占比重呈现上升态势,2003年原煤产量占一次能源总产量的比重达74.2%,比2002年上升3个百分点,具体数据参见表5-2。

表5-2 我国一次能源产量及构成

img67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电子版,www.stats.gov.cn.

在生产规模大幅上升的同时,能源工业的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煤炭工业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和运输设备以及强力胶带输送机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大量使用,并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年产500万吨以上的工作面,拥有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煤矿;电力工业300MW、600MW等级大型机组正在成为发电装备的主力军,已基本掌握60万千瓦亚临界火电机组和500千伏交直流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及运行技术,具备了修筑240米双曲拱坝、180米级各类大坝及施工大型抽水蓄能电站的能力,水电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尽管我国能源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但我国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仍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煤炭工业生产规模小、装备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2003年,我国平均单井产量约6万吨,采煤机械化程度仅45%,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电力工业中,火电60万千瓦的机组很少,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仅38%,很少应用洁净煤发电、核电、超临界机组、高压直流输电等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设备自主开发生产能力弱,超临界机组、洁净煤发电机组、大型联合循环机组以及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大型灯泡式水电机组、高于75万千伏安的大容量变压器和高电压等级直流输电设备等尚不具备完全自主制造能力;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技术水平总体上比国外落后10~15年,石油行业的成套装置和成套技术基本上依靠引进,同时还缺乏专有核心技术。

表5-3 煤炭工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外的比较

资料来源:转引自黄速建、王钦(2004)。

二、能源消费水平迅速提高,使用效率和环境问题突出

随着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消费大幅度增加,能源消费总量从1978年的5.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3年的16.8亿吨标准煤,增长了近3倍。在能源消费中,生产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生活能源消费增长速度,2001年我国生活能源消费总量比1980年增长了61%,而生产能源消费增长了136%,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活能源消费增长基本停滞,与1990年相比,2001年生活能源消费下降了2%,而生产能源消费增长了44%。

表5-4 我国能源消费的总量与结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电子版,www.stats.gov.cn.

从整体上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正在不断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由1990年的76.2%下降到2003年的67.12%,石油、水电的比重逐年上升,具体数据参见表5-4。但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依然不合理,煤炭仍然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产品,占一次能源消费的2/3以上,而且,进入21世纪后,煤炭消费比重有所上升,2003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特点是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节能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万元GDP能耗由1990年的5.32吨标准煤降低至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了50%,能源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达到33%,比199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然而,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2001年,我国终端能源用户在能源消费的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3%,高出美国5个百分点,能耗强度约为日本的6.58倍、德国的4.49倍、美国的3.65倍、巴西的2.35倍、印度的1.24倍,8个高能耗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另外,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不容乐观,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数据显示,接近60%的城市空气质量状况为三级或劣于三级,出现酸雨的城市265个,占上报城市数的54.4%;年均pH值小于或等于5.6的城市182个,占上报城市数的37.4%;酸雨频率大于40%的城市138个,占上报城市数的28.4%。煤炭的大量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污染环境的各因素中,70%以上的总悬浮颗粒物、90%以上的二氧化硫、67%以上的氮氧化合物、85%以上的矿物燃料生产的二氧化碳均来自煤炭。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为1995万吨,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

表5-5 2002年世界主要国家能源结构及利用效率比较

img70

资料来源:转引自宣能啸(2004)。

表5-6 世界主要国家GDP煤炭排放强度

资料来源:转引自中国能源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2004)。

从长期来看,我国能源消费数量依然将大幅度增加,一方面,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明显偏低,目前仅为1.3吨标准煤,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特别是重化工工业发展,能源消耗将大幅度上升,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10年中国能源需求将达到21.6亿~23.2亿吨标准煤。另外,鉴于资源和成本的特点,煤炭在中长期依然是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重点,据有关专家预测,20年后,煤炭消费仍将占据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左右。因此,未来我国能源效率及环境污染方面压力仍将很大。

三、能源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体制约束依然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国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市场行为的规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措施,我国能源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得到明显改善,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企业经营效益明显改善。

由于我国煤炭丰富的资源特点,煤炭在能源工业生产和能源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出于对市场供应、资金和行业特点的考虑,国家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制定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指导方针,国有企业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承包制、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也加快了改革步伐,乡镇煤矿迅速发展,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因此,我国煤炭行业具有了明显竞争性行业的特点,企业数量过多、过散,产业集中度过低。大型企业集团生产经营规模偏小。2002年,我国煤炭企业2.2万个,年均产煤6.3万吨,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的企业只有神华、兖州、大同、山西焦煤、中煤进出口5个,合计年产量为2.3亿吨,市场份额仅占16%左右。

石油资源以及石油石化产品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我国政府采取了高度的保护政策,石化行业表现出了极强的垄断性。石油石化企业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专业性公司的组建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90年代末通过陆上两大石油总公司两次重组,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随后,对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和中海油总公司进行了内部改组改制,以优良资产和核心业务组建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石油三个股份公司,在香港、纽约、伦敦等地上市。石油化工行业的改革使得该行业形成了市场集中度很高的市场结构角,就我国的原油开发和加工市场而言,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占有主导地位,从2001年的市场格局看,两大石油集团原油产量和原油加工量的市场集中度都在80%左右,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

表5-7 2001年石油产量及加工量

img72

资料来源:转引自黄速建、王钦(2004)。

电力工业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推进全国联网,构建政府监管下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的总体目标指导下,积极推进厂网分开、重组国有电力资产,组建电网、发电公司及竞价上网、实行电价新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截至2002年年底,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两大电网公司、5个发电集团和4个辅业公司相继成立。

长期以来,为了缓解能源“瓶颈”制约,我国对能源价格进行了严格控制,实行低价政策,能源企业经济效益较差,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能源供需矛盾的缓解,国家更加重视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相应的价格体制改革,加上能源企业改革的深化,能源企业整体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表5-8 能源工业的利润总额

img73

注: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利润总额中没有包括石油加工业。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电子版,www.stats.gov.cn.

虽然我国能源企业的规模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但能源企业整体经营水平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中国能源200强分析报告》显示,中国能源200强(电力102家、煤炭65家、石油28家、热能2家、燃气2家、核能1家)2003年的销售总额为2406.14亿美元,仅为同期世界能源200强的销售总额的8.7%,相当于世界能源200强第一名的水平;中国能源200强前10名企业的销售总额为1298.58亿美元,仅为世界能源200强前10名的11%。即使产业集中度很高的石化行业,在经营效率、业务范围和产品结构等方面同跨国石油巨头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表5-9 2001年世界三大石油公司与中国三大石油公司经营管理能力的对比

img74

资料来源:转引自中石化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2002)。

影响我国能源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因有很多,体制问题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能源工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政府对能源产业中的企业干预过多,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问题突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不健全,市场没有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不仅制约了我国能源工业进一步发展,而且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2004年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正是这方面问题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讲,在煤炭领域,煤炭价格机制存在明显缺陷,煤炭流通的市场化体制尚未建立,煤炭交易市场等配套改革滞后,缺乏煤炭企业跨区经营的体制环境;在石油、天然气领域,市场准入制度、适应WTO要求的市场体系、政府宏观调控与监管体系等方面存在大量问题;如何推进电力工业市场化步伐,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电力价格形成机制和电力价格监督机制等问题始终困扰电力行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