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的外部条件

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的外部条件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3.3 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的外部条件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已经从无到有,从混乱到有序地逐渐发展起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基础条件,必须承认和推动人力资本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价值化,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

9.3.3 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的外部条件

1.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人力资源市场已经从无到有,从混乱到有序地逐渐发展起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一个以人力资源市场的配置为核心的新型就业制度以及与这种就业制度相适应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价格机制在人力资源供求关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城镇中的人力资源流动障碍已经基本上消除,城乡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障碍也正在消除之中;以劳动合同制为中心的契约型劳动关系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企业和人力资源双方的权益均受到法律的保护。与此同时,政府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角色,也逐渐从行政干预者向立法、执法者以及“裁判”的角色转变。

但是,要建立起一个公平竞争、运行有序、调控有力、服务完善的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的主体地位。

为了进一步增大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首先,必须明确企业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要积极创造条件把企业塑造成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主体,使企业真正按照“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的原则,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自主决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要真正落实国家赋予企业的劳动用工权,各级政府部门不得进行不正当的干预。

(2)革除各种限制人力资源流动的不合理制度。

和企业一样,劳动者也是人力资源市场的主体,必须进一步革除各种限制人力资源流动的不合理制度,尤其是现行的户籍制度,将人力资源归劳动者个人所有落到实处,允许人力资源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实现合理的、自由流动。

(3)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法律体系。

在我国的现阶段,由于人力资源市场的发育不是很成熟,而且整个社会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就业矛盾非常突出;劳动者在市场上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人力资源和企业双方在道德和信用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机会主义倾向,自律意识比较差,这就更需要相关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以确保人力资源和企业双方的利益都不受非法侵害。在企业和人力资源的关系中,尽快实现用法律合同方式来代替行政决定方式,使企业与人力资源的关系明确化。

2.加快产权制度改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必须以产权为基础。人力资源市场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基础条件,必须承认和推动人力资本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和价值化,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核心是劳动力产权明晰化、劳动行为的主体化。劳动力产权是人力资源的“私有财产”,人力资源的流动是寻求“私有财产”投资的行为。因此,人力资源流动制度必须要以保护这种投资行为为出发点,使其通过市场这个中介得以寻找到最佳归宿,达到人才合理流动、资源有效配置。

3.深化工资制度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作为人力资源市场中最重要的市场信号,要建立健全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必须改革传统的工资制度。

(1)工资应与人力资源的价格相吻合。

工资是人力资源的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让企业自主决定分配方法,使企业的工资向人力资源价格靠拢,使工资既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又能反映人力资源对企业的贡献,工资真正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价格信号。

(2)工资改革还要树立“大工资”观念。

要在工资改革的基础上,改革物价补贴办法,将所有的物价补贴和实物补贴都纳入工资,并将所有的工资都纳入成本,使工资真正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利于人力资源市场价格机制作用的发挥和国家对各层次居民收入的宏观调控。

(3)完善个人收入调节制度。

既要通过最低工资法使劳动者的最低收入得到有效保证,又要通过税收机制调节社会成员的个人收入,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4.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社会保险制度是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保证体系,它能够协调社会经济生活和人力资源经济关系,弥补和消除市场失灵的缺陷和由此带来的问题,使劳动者在遭遇年老、失业、病残、生育及死亡时,能得到社会的保障。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社会保险体系覆盖面窄、层次低,社会化程度低、管理分散,国家包揽太多、企业负担太重等弊端。已严重制约着企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加快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使之向责任共担、社会化、基本保险、多层次、开放性的方向发展。为实现这一改革目标需要做好下述工作:

① 实现社会保险实施范围的普及化,逐步将全社会的劳动者都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中,以解除劳动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自由流动的后顾之忧。

② 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体化,使基本社会保险对所有的受保人实行统一的资金筹集比例、给付标准和办法,为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必要的条件。

③ 实现社会保险资金的社会化筹集和管理,当受保对象发生风险和损失时,就可以从社会保险机构获得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社会保险资金实行社会化管理,还可以使社会保险基金在运动中保值增值。这样可以克服由一个个企业承担社会保险所带来的负担畸轻畸重,有利于企业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也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本 章 小 结

人力资源外延开发战略是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企业需要外延开发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企业领导者与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人力资源外延开发管理的制度环境都将直接影响企业人力资源外延开发战略的选择。

随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的外延开发途径也不断推陈出新。但目前人力资源外延开发战略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人力资源市场招聘、社会选拔、校园招聘、校企联合培养等。

在选择企业所需的开发对象时,首先应向应聘人员说明未来的机会和挑战,其次是应科学甄别应聘人员的能力,然后根据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选拔所需要的开发对象。

要使外延开发战略顺利实施,企业必须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为此企业应加强合同管理和工作目标管理,还应加强人力资源保障制度的建设,解除人力资源流动的后顾之忧。

复习与思考

1.试述人力资源外延开发的重要性。

2.试述影响人力资源外延开发战略选择的基本因素。3.如何选择企业所需的开发对象?

4.如何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