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力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大力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时间:2022-05-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大力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一)发展粮食生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世界各国虽然都把粮食问题视为重中之重,但对解决粮食问题并不尽如人意。说明河套灌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大力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一)发展粮食生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世界各国虽然都把粮食问题视为重中之重,但对解决粮食问题并不尽如人意。1996年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指出:自1974年世界粮食会议召开以来,尽管世界各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取得了不小进展,但就全球范围的整体状况而言,农业生产却没有完全满足世界人口最基本的吃饭需求,远未达到消除饥饿和提高营养水平的目的。目前全球有8亿人在挨饿,非洲地区尤为严重。世界谷物产量已连续3年低于粮食消费量,人均占有粮食已从1985年的415千克降至360千克,这个数字已低于世界粮食危机时人均370千克的占有水平。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与粮食需求的压力日益增大,世界粮食储备已到了危机的边缘。加之,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世界粮食供求关系令人关切。

2.中国粮食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我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我国的粮食生产一直遵循自给性政策,粮食自给率达到95%左右,但进口5%的数量却相当于世界粮食市场贸易量的10%以上。因此,中国粮食生产的丰歉已成为世界粮食市场行情的晴雨表,中国哪怕只要增加一点粮食进口量,都会引起世界粮食市场的波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对此更为敏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不单是一个省,一个地区都必须十分重视粮食问题。

3.发展粮食生产是确保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

未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按照《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和城乡居民的饮食习惯,要走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与农业资源状况相适应的路子,在保留传统膳食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动物性食品的数量,提高食物质量,建立科学、适度的消费模式。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既要千方百计挖掘粮食生产潜力,坚持不懈地发展粮食生产,又要挖掘非粮食食物生产潜力,发展食物多样化生产,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

本区是国家重点扶植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国家大力扶植下,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鄂尔多斯榆林、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被列为国家重要能源建设项目后,发展速度更快,并带动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群的崛起,成为黄河上游广大区域的经济核心区,四面八方的人口向这一中心地带集中,这对粮食、肉蛋奶和蔬菜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宁东、蒙西、榆林的人口按自然增长,到2030年将超过4255万人,比2005年净增950万人,按照国家规划要求,人均占有粮食量要提高到400千克水平,那时对粮食的需求将超过现有生产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到本区一向是国家商品粮基地的实际,从全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大局出发,要继续保持原有人均粮食占有水平,粮食总产就必须达到930万吨,才能保持粮食调出省区的地位。要达到这一水平,增幅将高达33%,比全国平均增产幅度高出3个百分点。说明河套灌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粮食生产现状和问题

1.生产现状

2005年河套生态经济区绿洲农业地区粮食生产达到861万吨,占宁东、蒙西、榆林“两区一市”粮食总产的45.3%,人均占有粮食510千克,比全国人均占有量371千克高出139千克。因此,长期以来蒙西、宁东两区一向是粮食调出的省区。

2.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1)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增多,水资源严重不足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工业污染,大规模砍伐森林,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造成暖冬、干旱与洪涝频繁发生。这种异常的气候,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对我国及河套地区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据专家分析: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夏季的雨带南移,导致华北到河套一带干旱少雨。近四十年来河套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变暖、变干,干旱化加剧,黄河来水量减少。2003年已比1967年减少了45%。2002年全流域夏秋两季降水稀少,上游来水出现历史最枯,造成2003年4~6月份春灌期间龙羊峡、刘家峡两库无水可调的局面。按照水利部门下达的《水量调度预案》安排,供水指标削弱39.2%,使宁夏灌区200万亩农田无水可灌而弃耕,粮食减产8亿公斤,内蒙古灌区的情况更为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水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以宁夏为例,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到2020年将新增用水12.8亿方(包括林草、湿地、湖泊湿地用水),同时,农业用水也将随着社会对粮食和副食品需求的增加而增加,供用水矛盾十分突出。

暖冬,对各种植物病虫的越冬、繁殖和动物疫病的蔓延有利,从而使作物病虫害、动物疫病的发生加重。干旱进一步加剧了土地沙化和沙漠化进程,风沙灾害加剧,但也有利于越冬作物的安全越冬。

(2)耕地面积人均数量不断减少,影响耕地质量的障碍因素增多

河套灌区人口密度较大,个别地区如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和中卫市城郊区为例,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已高达千人以上,其人口稠密度可与沿海经济高度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农村相比,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不足1亩。城郊地区建设占地与保护基本农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突出。被占用的土地大多是菜田、园地和土壤肥沃的高产农田,虽然通过开发新的灌溉农田使耕地数量得到一定补偿,但土地质量相差悬殊,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对农业的影响不可小视。同时大部分现有耕地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障碍因素。虽然近几年来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加大,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农田处于因水利设施老化失修而得不到有效灌溉保证,有的因沟道淤积或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盐渍化有局部加重的趋势,中低产面积和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据宁夏遥感测绘勘查院2006年3日完成的《宁夏引黄灌区中低产田遥感调查报告》资料显示:高产农田仅占26.7%,而中低产田比重高达73.3%(其中中产田占45.4%,低产田占27.9%)。在中低产田面积中,主要影响因素分为两大类,盐渍型和贫瘠型分别占50%和45%。内蒙古灌区的情况则大致相同。同时由于近些年来对改土培肥不够重视,施用有机肥数量越来越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用量越来越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

(3)种粮成本上升,比较效益下降

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劳动力成本增加,病虫害防治费用加大,近几年来的种粮成本每亩增加近100元,致使2004年以来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这种趋势的发展,是影响粮食生产稳定的危险信号。同时,国家对种粮农民的各项政策补贴,大体上中央与地方各负担76%和24%,虽然中央拿了大头,地方拿小头,但对西北“老少边穷”地区来说,其用于粮食补贴的配套资金已达到当地财政收入的1/5,已难以承受。一些种粮大县基本上都是财政穷县。生产粮食越多的地区,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量越多。因此,在每公斤商品粮中都含有粮食调出区地方政府的补贴,无形中形成“穷省区”补贴“富省市”的不合理现象。这对灌区的粮食生产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途径

1.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中国的粮食,历史上是南粮北运,但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方的粮食生产开始增长,目前南北方粮食产量大体相当,并呈现北粮南运的态势。南方粮食生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南方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大量农田转为城市和工业用地,北方虽也有减少,但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减少的幅度不像南方那么大。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期间强调指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因此,保护耕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当前的当务之急。从目前情况分析,增加供水绝无可能,要保住现有供水量也有困难。因此,要想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只能走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发展道路。通过各项工程、非工程措施,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建设农业、城市与工业、生态三大节水体系,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以压缩农田灌溉亩用水量,确保粮食面积的稳定。力争到2020年,使农业、生态、城市生活、工业用水结构得到改善,使农业用水由现在的92%,降低到70%左右,以确保生态、生活、农业、工业用水协调发展。

2.挖掘现有耕地的潜力,提高粮食亩产水平

河套灌区粮食亩产水平高产田平均达到700~800千克,中产田500~600千克,低产田300~400千克。高低相差一倍以上,若能把低产田改造成中产田,中产田改造成高产田,那么每亩单产总体上可增加200千克左右。按现有73.3%中低产田耕地面积计算,每亩单产提高200千克,则可增产粮食40亿千克。因此,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消除土壤对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是挖掘现有耕地潜力,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途径。

适应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应适当调整粮食结构,扩大玉米面积,玉米既抗旱又高产,既是粮又是料和草,多种玉米一举多得。同时,在条件适宜的地区,逐步推广冬麦和麦后复种饲料、蔬菜等作物,把高温对春小麦成熟不利因素变为“一年两熟”的有利因素,实现农业和粮食增产、增效。

3.建议尽快实施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面对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有限且日趋减少的大趋势,中国工程院2003年在向国务院报送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建议:为确保西北地区甚至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未来粮食战略储备区,黄河大柳树灌区,如有需要,可在实施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后,建设600~1000万亩大型生态农业灌区,作为西北甚至全国的粮食基地。

大柳树生态灌区地域辽阔,地形平坦且集中连片,是我国开发条件最好,生产潜力巨大的后备土地资源之一。初步勘察分析,以1300~1500米高程为界,中期规划灌区面积1920万亩,将来大西线调水成功,可供开发的土地范围还可进一步扩大。初步估算远景开发规模可达到5800万亩,占我国可供开垦为农用耕地的荒地资源近30%,可为国家提供300~350亿千克的稳定粮源。

实施西线南水北调,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保护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需要。据专家分析,大柳树灌区新开发500万亩的规模,就可新增150多万亩优质高产人工草地,可使近2亿亩退化、荒漠化草地得到保护和修复,同时可新增100多万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可使2000万亩坡耕地得到保护。因此,建议加快建设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这是确保黄河流域乃至中华民族国土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根本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