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体系

粮食安全的综合评价体系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采取措施维护粮食安全首先就需要知道粮食安全状况究竟如何。粮农组织自建立以来就负责监测全球粮食安全状况以帮助国际社会采取恰当的行动来保证人类免于粮食缺乏。在计算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时,为上述指标的得分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以此综合反映国家的粮食安全总体水平。

要采取措施维护粮食安全首先就需要知道粮食安全状况究竟如何。测度粮食安全的程度,必须有客观的、科学的衡量方法和标准。粮食安全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具有高度复杂性的问题,对粮食安全的测度应当有一个适用的评价体系。

(一)微观层面评价方法

粮食安全的微观层面的衡量即对家庭及个人层面的粮食安全与否的度量。家庭及个人层面的粮食安全反映在家庭和个人的粮食获取能力上,直接关系到个人能否获得足够的粮食以保持健康和积极的生活。微观层面的粮食安全评价通常直接通过家庭和个人的食品消费、能量摄入和收入水平等指标进行估计,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食粮农组织的评价方法。

粮农组织自建立以来就负责监测全球粮食安全状况以帮助国际社会采取恰当的行动来保证人类免于粮食缺乏。因此,粮食组织一直在收集相关数据并开发工具来监测全球粮食安全状况。1996年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World Food Summit)和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为国际社会制定了在2015年将全球饥饿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为了评价各国实现上述目标的进展,自1999年以来,粮农组织每年都会测算发布《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The State of Food Insecurity in the World)报告。

《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中对粮食安全最基础的评价指标是“营养不足发生率”(Prevalence of Undernourishment, PoU),即营养不足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这里的“营养不足”,或称“饥饿”,是指持续地无法获得足够保证健康和积极生活的食物。粮农组织对“营养不足发生率”的定义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x表示一国人口的人均膳食能量消费量,MDER是指该国人口的最低膳食能量需求量(Minimum Dietary Energy Requirement)。因此,“营养不足发生率”就是人均膳食能量消费量小于最低膳食能量需求量的概率分布。在这一框架下,营养不足发生率指标较好地反映了粮农组织粮食安全定义中的“可得性”维度和“获取”维度(Cafiero, 2012)。营养不足发生率的评价在上述基本公式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例如,人均膳食能量消费量经过了零售层面粮食损耗等指标修正,最低膳食能量需求量则根据各国最新的人口统计、健康及家庭普查结果得出的新的人体测量数据进行调整。

除了“营养不足发生率”这一核心指标之外,近年来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中还综合考虑了其他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新的指标体系(表3.2)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粮食不安全的决定因素”的指标衡量了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可能导致粮食不安全的各项因素;第二部分“结果”则代表了粮食不安全的最终结果;第三部分“易损性和稳定性”衡量了未来粮食安全的易损性。前两部分根据粮食安全定义中的可得性、获取和利用等维度对各项指标进行了分组(FAO, 2012b)。

表3.2 粮农组织粮食安全指标(FAO,2012b)

(续表)

(二)宏观层面评价方法

在宏观层面的评价主要关注全球或各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为了衡量中国粮食安全的程度,国内许多研究者对宏观层面粮食安全的评价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不断地提出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粮食安全评价方法,提出了许多衡量粮食安全的指标。

朱泽(1997)是较早提出中国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的研究者,他选择了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粮食自给率或粮食贸易依存度、粮食库存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低收入人口的粮食供应水平等5个指标来衡量中国的粮食安全状况。例如,粮食总产量波动系数表示为:

其中,Vi表示粮食总产波动指数,Yt表示第t年的实际粮食产量,表示第t年的趋势粮食产量,即粮食总产量随时间推移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增长或下降趋势。

在计算第i国的粮食安全系数(λi)的时候,首先需要为各项指标进行赋值得到指标系数(λij),然后对各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处理得到。其中,λ取值范围为0到1,越接近1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高,越接近0表示粮食安全水平越低。

马九杰等(2001)构建了一个中国粮食安全及预警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该系统的工作流程首先提出能够衡量和反映粮食安全的若干指标,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筛选和确定粮食安全的警兆指标和警情指标。其中,警兆指标是指与粮食安全相关的先兆性指标,包括播种面积、灌溉面积、良种覆盖率、农机总动力、化肥销量、农药销量、受灾面积、科技投入等粮食供给相关指标,以及人口增长、人均收入、食品工业产值等粮食需求指标;而警情指标直接反映粮食安全与否,由粮食及膳食能量供求平衡状况以及与粮食供求平衡状况紧密相关的系列指标构成,具体分为食物及膳食能量供求平衡状况、粮食生产波动指数、粮食需求波动指数、粮食储备—需求比率、粮食国际贸易依存度和粮食价格上涨率等六项。在计算粮食安全综合评价指标时,为上述指标的得分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以此综合反映国家的粮食安全总体水平。

后续关于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刘晓梅,2004;高帆,2005;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5;龙方,2007;刘凌,2007;曹宝明等,2007)均是在以上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修正和改进,在这里不再赘述。

(三)现有评价方法评述

以粮农组织为代表的微观层次评价方法从营养摄入的角度来衡量粮食安全的程度,利用实际膳食能量消费量与最低膳食能量需求量的对比来测算个人是否获取了足够的粮食。这一方法具有严谨的科学基础,并且便于国际比较,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减少贫困和饥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虽然贫困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营养不足问题依然存在,但是微观层面的粮食安全重点已经转移到营养构成和经济获取等更高的层级。而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的特殊属性,也使得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完全套用粮农组织的评价方法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国内研究者设计的评价方法多用国家层面和总量级别的指标进行考量,这些指标可以衡量粮食安全定义中的可得性维度,存在着“保障粮食供给即实现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即家庭和个人粮食安全”等前提假设。这些评价方法多没有考虑购买能力、流通效率、利用效率等因素,没有覆盖到获取、稳定和利用等粮食安全的维度,不能对粮食安全进行全面的评估。此外,现有的评价方法在对粮食安全总体情况进行计算时,多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然而,粮食安全问题存在着“木桶效应”,即任何一方面的短板都将导致整个粮食安全的风险。因此,对粮食安全总体情况进行评估时,加权平均方法并不合适。

(一)评价体系设计

研究粮食安全的目的就在于规避潜在风险以保障粮食安全,构建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实质就是要构建一个粮食安全风险的预警系统。粮食安全风险预警就是要根据理论规律和历史知识对粮食安全的潜在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前发出预警,以便采取措施化解风险。

鉴于现有粮食安全评价体系的缺点和不足,本章将构建一个新的粮食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将综合考虑国家宏观层面和家庭及个人层面的粮食安全,选取指标将覆盖粮食安全定义中的可得性、获取、稳定和利用等维度以及营养安全概念,力求全方位地反映粮食安全状况。体系的构建将按照预警分析系统的思想,根据粮食安全风险特征确定警情,监控指标变化分析警兆,给出粮食安全风险程度变化信号。

为了综合反映粮食安全各个层面和各个维度的特征,本章设置了三个类别共十个指标来对粮食安全进行衡量(表3.3)。

表3.3 粮食安全评价指标

(二)评价指标说明

1.生产指标

(1)粮食生产变动率

粮食生产受到气候、政策、投入、价格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年际变化往往有一定的波动。粮食产量在年际的变化通常用波动系数来衡量。波动系数越大,对粮食安全的不利影响可能就越大。这一指标衡量了粮食安全的“可得性”维度。粮食生产波动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A1为粮食生产波动率,Yt为第t年的粮食总产量,为第t年的趋势粮食总产量,这里趋势粮食总产量定义为前三年粮食总产量的平均值。如果A1大于零,表示当年粮食产量高于趋势产量;A1小于零表示当年粮食产量低于趋势产量;A1等于零表示粮食产量与趋势产量相同。因此,A1越接近于零,说明粮食生产越稳定。

(2)粮食生产成灾率

粮食生产容易受到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病虫害及其他自然灾害的影响,与正常年景相比将会导致产量减少。因此,粮食生产成灾率衡量了粮食生产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是衡量粮食安全生产环节的重要指标。粮食生产成灾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A3为粮食生产成灾率,DAt为第t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中,农作物实际收获量较常年产量减少30%以上的播种面积,SAt为当年播种面积。A3越大,则粮食安全威胁越大;A3越小,则粮食安全威胁越小。

2.贸易指标

(1)粮食进口占商品出口总额比率

国际粮食贸易可以弥补国内粮食生产和需求的缺口,为维护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一国的粮食进口能力有一定限度,因此进口粮食的购买力也是粮食安全维护能力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粮食进口占商品出口总额比率这一指标回答了一国进口粮食满足国内需求时是否“买得起”的问题。粮食进口占商品出口总额比率可以表示为:

其中,B1为粮食进口占商品出口总额比率,It为第t年谷物及其制品进口额,TXt为第t年商品出口总额。B1的取值在0和1之间。B1越高表示粮食进口能力越弱,进而粮食安全威胁越大;B1越低则表示粮食进口能力越强,进而粮食安全威胁越小。

(2)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出口总量比率

由于世界粮食生产的总量有限,而能供出口的粮食总量则更少,因此,在进口粮食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能否“买得起”的问题,还要考虑能否“买得到”的问题。粮食进口量与世界粮食出口总量(减去该国出口量)的比例即是衡量能否“买得到”的问题的指标。这一指标可以表示为:

其中,B2表示粮食进口占世界粮食出口总量比率,It表示谷物及其制品进口量,WXt表示世界粮食出口总量减去该国出口量的部分。B2的取值在0和1之间。B2越高表示粮食进口难度越大,进而粮食安全威胁也越大;B2越低则表示粮食进口难度越低,进而粮食安全威胁也越小。

(3)国际粮食价格变动率

除了要考虑粮食进口能否“买得起”和“买得到”,粮食进口价格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如果国际粮食价格波动过大,则对进口国的购买能力和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率衡量了粮食安全的“稳定”维度。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率根据下式进行计算:

其中,B3为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率,WPt为第t年的国际谷物价格水平,WPt为第t年前三年的平均国际谷物价格水平。B3越大则粮食安全威胁越大;B3越小则粮食安全威胁越小。

3.流通与储备指标

(1)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率

粮食市场的流通效率对于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个整合良好的粮食流通市场有助于解决粮食供需的空间平衡和时间平衡问题,还有利于保持粮食价格稳定、保障粮食消费平等。粮食价格波动是衡量粮食流通市场效率的重要工具。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率根据当年每周的国内粮食批发价格指数进行计算:

其中,C1为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率,Pi为第i周国内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全年每周价格指数平均值。C1越高则粮食价格波动越大,粮食安全威胁越大;C1越低则粮食价格波动越小,粮食安全威胁越小。

(2)零售层面损耗率

粮食价格波动率C1主要关注批发层面的流通效率,而零售层面的流通效率并没有包含在该指标中。然而,粮农组织指出,零售过程中损耗的粮食相当可观,忽略该层面的粮食损耗会导致粮食安全评估的偏误(FAO, 2012b)。因此,我们使用零售层面损耗率C2来衡量零售层面的粮食流通效率。该指标根据地理环境和食品种类等因素进行计算。C2越高,则粮食安全威胁越大;C2越低则粮食安全威胁越小。

(3)粮食库存—消费比

由于粮食生产具有季节性,又有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年际波动,因此需要通过粮食储备体系来平抑产量波动。粮食储备的目的就是在粮食歉收时作为一种保护和救济手段,是应对粮食危机的最重要的方式。粮食库存—消费比是指粮食库存量与当年粮食消费总量的比例,衡量了粮食危机发生时的应对能力。不过,粮食库存比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过多的粮食库存会造成粮食安全实现成本攀升,造成大量的浪费。粮食库存—消费比可以表示为:

其中,C3为粮食库存—消费比,St为第t年粮食库存量,Dt为当年粮食消费总量。C3在合理范围内时,粮食安全效益成本比最好;C3在合理范围以下,粮食安全应对能力受到限制;C3在合理范围以上,粮食安全实现成本过高。

4.消费与营养指标

(1)恩格尔系数

前三大类指标主要关注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而家庭和个人层面的粮食安全则是整个粮食安全的最终落脚点,因此也应当包含在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之中。恩格尔系数衡量了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根据恩格尔定律,在粮食价格急剧上涨时,低收入群体无法通过减少非食品支出作为缓冲,容易暴露在粮食危机的风险之下(马述忠和屈艺,2012)。因此,恩格尔系数是衡量粮食安全在家庭层面或利用(utilization)维度的指标。在统计数据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汇报,因此我们在这里采用加权恩格尔系数:

其中,D1为加权恩格尔系数,EC1和EC2分别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Pop1和Pop2分别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口比例。D1越高则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高,进而暴露在粮食危机的风险中的机会越大;D1越低则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低,进而暴露在粮食危机的风险中的机会越小。

(2)营养不足发生率

营养不足发生率,即营养不足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个人层面的粮食安全,或者说是“营养安全”的重要衡量指标。我们对营养不足发生率沿用粮农组织的计算方法,即:

其中,D2为营养不足发生率,x表示一国的人均膳食能量消费量,MDER表示指该国人口的最低膳食能量需求量。D2越高则表示营养不足人口比例越高,即营养安全问题越严重;D2越低则表示营养不足人口比例越低,即营养安全问题越乐观。

(三)预警系统设计

在明确了粮食安全的衡量指标之后,就需要对各指标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界定(表3.4)。指标取值与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有两种主要关系:一是指标取值与粮食安全呈单调正比或者反比,例如粮食生产成灾率越高则对粮食安全影响越大;二是指标取值有一个最优区间,例如粮食生产变动率应在一个最优范围之内,超过或低于最优范围都会对粮食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表3.4 中国粮食安全各指标的警级、警情和信号划分标准

以往研究通常采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粮食安全综合指数。但是,由于粮食安全的“木桶效应”特征,任何一个方面的隐患都会导致整个粮食安全的威胁。因此,本章将不会采用加权平均方法给出粮食安全综合指数,而是根据各指标分别给出预警信号,在通过分指标预警信号给出总体预警信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