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提供智力支持(代序)

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提供智力支持(代序)

时间:2022-05-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成功地跨过这一危险期,取决于制定政策的准确度和实施政策的力度,只有协调好这些矛盾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伟大复兴。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荒漠化地区的干旱将趋于加剧。最近科学研究证实气候变暖与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关。

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提供智力支持(代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经济学部主任 陈佳贵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是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最为尖锐的拐点时期,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大政方针。如何成功地跨过这一危险期,取决于制定政策的准确度和实施政策的力度,只有协调好这些矛盾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伟大复兴。借此机会,我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正视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

现阶段我们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制约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能源资源不足问题。尽管我国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量总体不足。特别是石油、高品位铁矿等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人均量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给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带来一定影响。

二是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存在大气污染较重、废水处理能力不足、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城市“三废”问题。同时,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化学制品,造成了土壤、江河湖泊和海域的面状污染。土壤质量急剧下降,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恶化,海洋赤潮频发。环境污染通过空气、食物直接威胁人体健康。

三是生态退化问题。以大兴安岭至横断山脉为界将国土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半部分人口稠密,耕地和林地密集;西半部分人口相对稀少,草场、荒漠和高原广布。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荒漠化地区的干旱将趋于加剧。如果荒漠化进一步加剧东移,将威胁东半部分的生态安全,特别是首都北京西北部近邻荒漠化地区,生态屏障不能突破。由于森林、草场等植被破坏严重,从三江源头的青藏高原到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仍较严重,如果不加以有效遏制,黄河、长江水体的泥沙含量将会进一步加大,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由于环境破坏与污染,许多物种在没有被认知的情况下就已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大。

四是气候变化问题。最近科学研究证实气候变暖与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有关。目前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缘由在于气候变化对全球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的潜在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有可能会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发展—化石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与生存环境恶化—人类生存危机,这一发展与生存的矛盾链条正在形成。人类不可能停止发展,因此,寻找和有效使用可持续的清洁能源是击破恶性循环链条、保护生存环境和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举措。2007年,我国能源消耗已达26.5亿吨标准煤,人均能耗超过2吨标准煤。以污染较大的煤炭为主,我国即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减排压力正逐步加大。尽管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仍可以争取基于发展权的排放空间,但作为一个对人类负责的大国,我们将面临发展与减排的矛盾,必须妥善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问题的缘由

上述问题出现主要是由一系列国情特点决定的:

国情之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人口是首要国情。未来20年人口还将由目前的13亿继续缓慢爬升到15亿多的峰值,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小的需求,都将以大量资源为支撑;任何一个总量庞大的资源,为众多人口所分都将变为人均份额很小的资源。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以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而自豪,但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国土有近多半数是生产能力较低或无法利用的高原、荒漠和戈壁,而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宜人居住的国土仅三成有余。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人口密度与日本、韩国等东亚发达国家相似。可见,我们的资源环境条件并不比这些国家优越,甚至由于地域辽阔,一些深居内陆的地区,无法通过低成本的远洋运输和国际贸易,合理开发利用国内外资源,导致经济外向度低,资源优化配置难度加大,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为封闭滞缓的境况。

国情之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现代化进程的攻坚阶段,工业化正处于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重化工时期,城市化正处于快速推进的中期阶段。每年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涌入城市,带来居住、交通和基础设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增量需求,拉动冶金、化工、建材、电力和能源等重化工业的发展,这些行业是自然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如果不能有效加以解决,将产生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国情之三,财政经济实力有限,环保投入强度不足。尽管目前我国人均GDP已逾2000美元,全国财政收入逾5万亿元,但仍无法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环保设施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占GDP比例长期徘徊在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而且环保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一些环保设备上马后开工率不足,有的仅为三成左右,电厂燃煤脱硫装置装而不用,全国有一半的污水未经处理自然排放,垃圾综合利用率仍较低。

国情之四,经济发展模式粗放,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仍未得到根本好转,冶金、化工、建材、电力和能源等重化工行业的单位产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40%左右。这一方面说明这些主要耗能部门节能潜力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节能技术比较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国情之五,环保观念意识有待强化,环保体制机制亟须转变。多年来各地出于发展的迫切性,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始终未能得到根本扭转。尽管人们渴望蓝天白云、青山绿木、碧水甘泉,但与脱贫致富、获得丰厚的经济收入相比,后者还是占据了上风,人们对破坏环境的经济行为还是予以极大的宽容和耐心。时至今日,当恍然发现经济发展面临严重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时,我们才知晓将为此付出昂贵甚至无法挽回的代价。

三、进一步明确理论研究工作的使命

协调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关键在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按照中共“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树立生态文明观,“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为此,建议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一要积极开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本规律。

二要积极开展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研究。为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立法工作、建立责任制和问责制等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提供理论支撑。

三要积极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加强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科学工作者的通力合作。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多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的缘由,找出解决的良策。

四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从全球视角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已超越了国界,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话题,要不断扩大对外学术交流,进行富有成效的对话,与国际社会达成广泛共识,共同探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方略。

30年前当中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时候,理论界开展了一场真理问题的大讨论,我国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改革开放之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其中凝聚了理论界的贡献。今天在发展经济、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又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这向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又提出了新的课题。我相信理论工作者一定会不辱使命、不负重望,为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献计献策。中国的发展不会停止,一个经济繁荣、技术进步、环境良好、生态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一定会在未来几十年得以建成。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贡献智慧与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