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现机制

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现机制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现机制一、引 言自从进入新世纪我国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针以来,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包括政府、学术界、企业界以及新闻媒体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了不少论著,但产生了较大分歧,从自主创新的提法到中国现在有无可能做到自主创新,都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现机制

一、引 言

自从进入新世纪我国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针以来,自主创新已经成为全国上下包括政府、学术界、企业界以及新闻媒体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了不少论著,但产生了较大分歧,从自主创新的提法到中国现在有无可能做到自主创新,都出现了不同的看法。

1.自主创新的提法是否科学?

有一种观点认为,什么是自主创新?内涵不明确,科学技术创新都是自主的,没有不是自主的创新,不存在什么自主创新与非自主创新之分,所以自主创新的提法是不科学的,只讲创新就行了。我们认为,技术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技术进步简而言之就是取得和采用先进技术,先进技术则分为两大类,即非新的先进技术和新技术,而技术进步主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取得和采用新的先进技术;二是通过技术引进,取得和采用新的先进技术及非新的先进技术。新的先进技术的取得和采用,首先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开发新技术,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外依型创新,即主要依靠外部力量、自己无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也就是国外的、别人的创新,这种创新产生的新技术只能通过引进而拥有、采用;二是自主型创新,即主要依靠内部力量、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这种创新产生的新技术自己能够直接拥有、采用。我国现在提出的自主创新,正是后一种创新,是内涵十分明确的科学的概念。

2.中国现在能否做到自主创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后发国家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往往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第二阶段是由以引进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中国现在是否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经济理论界出现了分歧。有一种看法是,“8亿件衬衣换一架空中客车”是有利的买卖,还应该继续做下去,中国还要准备为发达国家再打工20年,因为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还是劳动力丰富价廉,技术依然落后,不具备自主创新的条件,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也不足,创新的机制也不健全,还是只能主要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那么,中国究竟是否已经进入由以引进为主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阶段,是否已经具备自主创新的条件,怎样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形成自主创新的有效机制,真正做到自主创新?本文力图深入地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以求得正确的认识。

二、中国自主创新的现状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主要是指经济技术创新,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产品和工艺的开发和完善、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方面新的改进等。所谓自主创新,则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并拥有知识产权的经济技术创新。中国现在提出的自主创新,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可以进行原始创新以实现某些技术领域和产品开发的重大突破,从无到有,由受制于人变为领先于人;也可以进行集成创新以实现各种技术有机融合,形成综合性新技术,带动较多关联产业的发展。这两种自主创新形式层次较高,是我们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方向;但它们对当事人技术开发和经济承受等能力也要求较高,现阶段对于不少企业而言,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可能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模式选择。当然,我们强调自主,并不意味着创新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自己完成,只要我们能够把握住创新活动的主导权和控制权(路风,2005),就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利用别人已有技术加以集成或改进,此外我们也可以与别人联合开发,以有效分散风险、降低成本。

衡量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状况的指标主要有:拥有专利的数量和比重、新产品的数量和比重、新技术的数量和比重、实际使用的技术中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的数量和比重、拥有核心技术的数量和比重、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自给率、拥有的自主品牌、R&D经费的数量和比重等。运用这些指标衡量中国现在自主创新的状况和能力,总的看来是状况比较落后、能力比较低下。

鉴于数据的代表性和可采集性,本文主要从研究经费与拥有的专利成果这两项指标来分析。据统计,2005年全社会科学研究与开发(R&D)经费总支出为2450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为1.34%;只有六个行业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或超过了1%,最高的专用设备制造业也只1.6%;而美国在2002年整个工业平均R&D经费投入强度就达到3.6%,其中医药制造业更是达到了16.7%。

从专利成果来看,虽然我国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但一直以来是实用型、外观设计两类专利居多,涉及原创性产品、方法和用途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很低,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其申请量分别只占到总申请量的22.6%、23.6%和24.4%,而且也主要是一般技术。专利质量偏低导致我国专利权的寿命一般比较短,如发明专利平均寿命只有5~7年,而发达国家的往往能维持十几年。

鉴于各国专利授予的标准不一,为便于横向国际比较,笔者选择技术要求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美国专利商标局在2004年授予的专利权数据进行来源地构成分析。在总计为181 322件各种类型的专利中,数量排名前八位的来源国家或地区及其件数依次是美国94 129件、日本37 034件、德国11 367件、中国台湾省7 207件、韩国4 671件、英国3 905件、法国3 686件、加拿大3 781件,而中国大陆只有597件(第18位),不及美国的1/150,日本的1/ 60,甚至也不及中国台湾省的1/12,尽管这与我国企业国际市场开拓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有一定关系,但已足够反映出中国的自主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间的巨大差距!

三、中国自主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大量引进本国没有的国外的一般性的先进技术,实现了技术的长足进步,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基本掌握了世界上的一般性的先进技术,完成了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第一个阶段的任务。从进入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技术进步的第二个阶段,即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取得和采用高新技术,完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的阶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装备制造业的振兴、高新技术引进的困难、国内市场需求的满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都迫切要求自主创新。

1.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自主创新(成本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靠低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采用高投入、高消耗的方式,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现在面临工资必须提高、资源价格上涨、环境成本增加的局面,使得粗放型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2004年中国GDP约占世界总量的4.1%,但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的消费量却分别占到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和40%;国内资源有限,大量能源、原材料需要海外供给,如50%以上的铁矿石、60%以上的氧化铝和40%的原油都依赖进口,国际市场价格随之大幅上涨,挤压了国内下游行业的整体利润(李德水,2005)。国内煤、电、油、气、运的供应在前几年也一度因经济增长加快而全面紧张。近几年来国际国内市场上原油、铁矿石、铜等大量原材料和燃料价格一路上扬,劳动力、土地租金等其他生产要素价格也逐年上涨,而下游制成品在竞争压力下提价空间有限,造成国内不少下游厂商利润受到供销两头挤压,境况艰难。同时,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空气、河流、湖泊、农田、海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蓝藻、海洋赤潮不时出现,部分地区污水横流,部分河流甚至成为黑水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尘暴肆虐,物种减少、怪病流行、气候变暖、生态失衡,需要加大投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而且,劳动力成本被压得太低,不仅造成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稳定和劳动者生产经营积极性的发挥,还不利于内需的扩大,减弱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出现“民工荒”,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适当提高工资水平。资源价格的上涨、环境成本的加大、工资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加快企业机械设备、工艺技术的改造和更新,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集约型、内涵式发展道路。集约型、内涵式的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的管理,自然要求自主创新。

2.优化产业结构、振兴装备制造业需要自主创新(产业压力)

中国经过20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改变了以往“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服务业太少、农业落后”的畸形产业结构,但产业结构仍然没有优化,又出现了新的不合理,主要表现是简单重复的加工工业过剩、原材料和基础产业成为瓶颈、高新技术产业不足、现代服务业太少、产业在总体上技术水平较低,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相当落后。先进机械装备、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每年大约要花1 000亿美元进口设备,花1 000亿美元进口关键零部件,每年进口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花费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3倍多,2006年上半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高达33.61亿美元,出口高速增长也仅仅为5.11亿美元。现在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都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创新。

3.克服高新技术引进困难、实现新的技术进步需要自主创新(技术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进步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以技术引进为主的阶段,主要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引进国外技术,掌握了比较先进的一般技术,中国的技术上了一个台阶;第二阶段是进入新世纪开始的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中国现在更需要的是高精尖的技术,但掌握高新技术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严格的封锁禁售,引进困难,想买也难以买到,只能依靠自己创新。舍此别无它途。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基于所谓的“战略目的”和冷战思维,仍然在高技术领域对我国实施封锁禁运。2007年6月19日,美国加强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的新规定正式生效,美国政府扩大对华出口管制许可证商品范围,受到限制的美国商品包括飞机和飞机发动机、零部件、航空电子设备、导航系统、防空设备、太空通讯设备、水下照相和动力系统、特定复合材料、激光等。国外先进企业为了保持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一般也会对核心或者最新技术严格保密,防止外泄和扩散。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工业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说明“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略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不仅没能套到人家的核心技术,反而连自己的产品开发平台和自主品牌都几乎丧失(路风,2005)。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方能突破人家的封锁,变被动为主动,变后进为先进,赶上甚至领导行业的技术进步。武汉华中数控公司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公司摈弃西方普遍采用的“基于专用计算机”的研发思路,坚持走“以通用工业微机为硬件平台,以DOS、Windows为开放式软件平台”的技术路线,通过软件技术的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通道、九轴联动“华中1型”高性能数控系统,打破了外国公司的长期垄断,迫使人家放松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并大幅度降低同类产品价格。

4.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需要自主创新(需求压力)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增长主要不能依赖出口导向和推动,必须以扩大内需为主。虽然中国现在已经由“短缺经济时代”进入“过剩时代”,但这种“过剩”不是绝对的、整体性的过剩,而是相对的、结构性的过剩。一方面是纺织品、家电、手机等行业大打价格战,甚至不惜亏本清仓处理;另一方面是每年还要花高价和巨资进口大量关键零部件、先进装备和先进技术,2005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815.5亿美元,进口液晶显示板275.1亿美元,包括技术费、生产线、成套和关键设备等在内的技术引进合同总金额也高达189.9亿美元。中国现在最需要得到满足而本国又不能满足的国内需求是先进装备、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迫切需要实施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开发高新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填补产品空白,满足国内市场对高技术和高技术产品的巨大需求。这个要求没有自主创新,同样也达不到。

5.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外贸持续发展需要自主创新(竞争压力)

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4位,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居世界第27位上升到2006年的17 606.9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国家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0 663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却很少,经济效益也不高。2005年服装、纺织品和鞋等三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分别出口738.8亿、411.3亿和190.5亿美元,三项加总占到当年出口总额7 620.0亿美元的17.6%;一双鞋子平均单价2.7美元,而同年我国进口飞机214架,总金额57.7亿美元,平均单价0.27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须出口1 000万双鞋子方可以换回一架飞机!而且,中国现在一年能生产90亿双鞋,全世界有65亿人,平均每人1.38双,总不能要别的国家都不生产鞋,都由中国生产。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往往较大,国内厂商为能获得海外订单,竞相削价、“自相残杀”,利润十分微薄;而且进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源类初级产品又是中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之必需,任凭国际市场价格一再攀高,我们都得“照单全收”;再加上中国的加工制造业,许多都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加工度低,附加值少,所以出口数量很大,得到的收益却不多。中国加工生产1只鼠标在美国市场上卖41美元,中国仅得3美元。由于贸易摩擦不断、出口受阻、国际竞争激烈、外贸条件恶化、外贸顺差过大、外贸依存度太高,数量扩张型的外贸难以可持续发展,必须平衡进出口贸易,降低外贸依存度,转向注重经济效益的外贸增长;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资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加剧,粗放增长、资源消耗、以低价格取胜的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向集约增长、以质量取胜、可持续发展,劣质低价已经不行了,必须优质优价;由于高新技术引进困难,仅靠贴牌生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国际竞争力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拥有自己掌握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形成自主品牌;由于停留在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加工度低、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也低,必须转向世界产业链的高端,提高加工度、增长附加值,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中国外贸增长方式必须由数量扩张、外延扩大、粗放增长、靠劳动力充足价廉、低资源环境成本、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低价格和增大规模取胜、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工度、附加值都低、质量不高、缺乏自主品牌、国际市场竞争力弱的方式转变为一种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市场多元化、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科技兴贸、以质取胜、产业结构合理、加工度高、附加值大、高效益、可持续的方式。这一切都有待于自主创新。

四、中国自主创新的可能性

分析了中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之后,我们再来看实现自主创新的可能性。不仅成本、产业、技术、需求、竞争的压力极大地推动自主创新,而且中国现在已经初步具备自主研发的条件。中国现在已经初步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必要的技术力量和基础:

一是资本比较充足,中国现在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7万亿人民币,存贷差额高达11万多亿元人民币,每年引进外资500亿~600亿美元,外汇储备1万多亿美元,能够满足自主创新对资金的需求,研发投入连年大幅度增加,R&D经费支出2004年增长19.7%,2005年增长20.4%,2006年增长20.1%,2006年R&D经费支出总额达2 943亿元。

二是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已经基本掌握一般先进技术,在部分领域还处于领先地位,并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科学技术队伍。2005年末我国有科学家和工程师25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1 792所,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R&D机构3 226个,53个国家级高新区。

三是企业制度正在完善,竞争的压力正在加大,市场推进技术进步的作用已经显现。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市场在中国资源配置中已经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初步建立了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的包括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了依靠市场来引导资金、人员和物品的流向与流量,依靠市场来实现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推广和升级的有效机制。企业通过转机改制,开始面向市场,参与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初步具备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内部机制。

五、中国自主创新的动力

中国目前自主创新水平还比较低下,而水平低下的基本原因在于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机制不完善、职工素质不高,其中主要是动力不足。因为,只要动力充足,机制不完善定会想办法完善、职工素质不高必会努力去提高。所以真正做到自主创新的关键在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虽然成本、产业、技术、需求、竞争的压力极大地增加了自主创新的动力,但中国目前自主创新的动力仍然不是十分充足。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首先又必须明确自主创新动力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1.自主创新动力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企业、研究机构及其职工,自主创新的动力主要也就是创新主体的动力,自主创新动力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主要也就是创新主体创新的动因及其制约因素,主要在于:创新主体的利益和成本、激励机制、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制度。

(1)自主创新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创新能够增进微观主体的利益,创新带来的利益越多,创新的动力就越足,如果创新不能给创新者带来好处,不能满足他们在物质、地位、人力资本增值、精神、情感、志向、兴趣等方面的需求,也就不能发挥人们创新的积极性,企业、机构和个人一般就不会去创新;与此同时微观主体还会考虑创新的成本,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分析,假若代价太大、成本过高、得不偿失,微观主体很难去创新。当然,这里有一个短期与长期的区别。一般而言,创新在短期内往往成本大于收益,但从长期来看收益会大大高于成本,因此应该从总体上进行创新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2)创新的激励机制是创新获利的制度保证,如果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措施能够使创新者得到高回报、重奖励,当然自主创新的动力就会十分充足。

(3)创新的成果(包括技术、工艺、方法、产品等)的市场需求是创新获利的前提条件,无市场需求的创新,难以获得收益,显然会缺乏动力。

(4)市场竞争的状况和方式也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市场竞争越激烈、越是依靠技术进步,自主创新的动力也就越充足。

(5)知识产权保护则是激励自主创新的重要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护和增进创新者的利益,鼓励人们都去创新。

(6)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制度是否完善,是否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是否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优胜劣汰,是否形成内部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更是决定企业和职工能否努力自主创新的基本制度因素,上述其它因素作用的发挥,都要受到企业制度状况的制约。

2.中国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是巨大的,回报也不低,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什么自主创新的动力还不足呢?我们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自主创新风险较大,自主创新比技术引进难度更大。自主创新虽有高回报的驱动,但高回报的背后往往隐含着高风险,微观主体进行自主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一旦失败,其后果对企业而言甚至可能会是毁灭性的,如果没有相对有效的缓解、分散风险的制度安排,微观主体往往不敢或不愿自主创新。首先,正确合理的创新决策需要领导层具有广阔深远的视野和非凡的判断能力,能够准确迅速地预见到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捕捉到潜在的可开拓的市场空间。决策正确,创新成功;决策失误,全盘皆输。其次,新技术、新产品从研发到中试再到最后投产这一全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攻克大量技术难关,对很多中小企业而言,如果没能较好地解决融资难题和技术难题,企业难以提供前期的巨额投资,也无法承受前期投资不能收回的巨大损失。最后,即使有了创新成果,能否迅速打开市场以收回投资、取得回报?又要受消费者是否认可、市场中有没有替代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是否有力等多种因素制约。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规模太小、资本实力不雄厚,再加上资本市场不发达、成熟、完善,风险投资、创业基金更是起步很晚,有效地缓解、分散风险的制度也没有完全形成,因而不少中国企业“输不起”,不敢贸然进行自主创新,而宁愿采取跟随策略,待技术和市场前景明朗后,搭搭“便车”,进行模仿。这固然可以降低风险,但却很难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有时甚至还会招致知识产权官司,受制于人。而且,真正做到自主创新为主,需要充足的资本、较好的技术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完善的制度,难度较大;技术引进则可以发挥中国所拥有的后发优势,低成本、高速度地采用国外已有的先进技术,比较容易。因此,在以往自主创新条件相当缺乏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更多地是通过技术引进以求得技术进步。

二是低生产要素成本竞争。虽然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都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但由于长期以来中国技术落后、资本缺乏,只拥有劳动力丰富价廉的比较优势,而且因为种种制度因素的作用把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也压得很低,所以中国企业一般不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主要是依靠低生产要素成本带来的低价格形成竞争优势。在一定时期、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竞争方式还相当有效,这是中国到目前为止自主创新动力都还不是十分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企业制度不完善。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转机改制,中国国有国营的企业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国有企业改革还没有最终完成,还没有形成规范、成熟的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优胜劣汰的企业制度,也没有建立起内部合理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创新人员的激励也不足,这是中国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基本原因。

四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和增进创新者的利益、激励创新的重要制度。尽管中国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不断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但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仍然不够,“假冒伪劣”依然充斥市场,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对侵权行为听之任之,使得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担心创新成果被别人模仿、假冒,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宁可引进、仿制,不愿花力气创新。

3.增强中国自主创新动力的途径

要增强中国微观主体自主创新的动力,必须从克服和改善上述多重制约因素入手。

合理提高生产要素价格。形成合理资源价格,运用价格杠杆的作用,坚决改变人为压低资源价格、长期使用廉价原材料、造成严重浪费和低效的现象,加大成本压力,推动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取胜,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建立和完善政府强制性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引导企业注重技术创新,通过开发加工度高、附加值大的产品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完善企业制度尤其是国有企业制度。深化企业改革,真正形成规范成熟的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优胜劣汰的企业制度,建立起内部合理有效的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消除垄断和不合理保护,完善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真正形成竞争压力,增强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

改进对创新人员的激励手段,特别是加大对创新人员的激励。为了使收益与风险对称,收益与付出对称,可以采取技术入股、股票期权、技术成果转让(或转化)的盈利分成等办法来有效激励创新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尽可能保护知识产权,以激励和保护创新。对于政府和司法机构而言,在完善知识产权立法的同时,要强化执法的决心和力度,对侵权行为给予重拳出击,且后者在当前更为迫切;对于企业和个人而言,则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学会运用专利手段来保护创新成果,为开拓国内外市场保驾护航。在国内尊重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风气尚未完全形成的现阶段,笔者认为,企业在满足申请专利必须公开足够的原创技术的前提下,对某些核心技术不妨以“技术秘密”的形式,予以适当的保护,不必在专利说明书中全部披露,以防止在专利权授予前的审查阶段因法律保护的缺失而遭到人家恶意模仿,最后哪怕赢了官司,也输了市场。

六、中国自主创新的实现机制和途径

中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仅增强微观主体的创新动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到有效实现自主创新的机制和途径,想方设法抄直道、走平路、迈大步,排除前面的各种羁绊、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1.以市场机制为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自主创新的主体主要是企业、研究机构及其职工,而不是政府,但是中国现在却存在“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之所以如此,除了上述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之外,还由于自主创新的机制不完善。自主创新主要靠市场机制推动和实现,所以应该健全技术市场、资本市场、资源市场,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利的技术、资本、资源条件,使创新需要的资本和资源能够更多更快地得到、创新成果的价值可以更好地实现。当然,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政府应该拓宽创新的融资渠道,减免技术创新的税费支出,通过财政出资提供公共实验室等服务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清除妨碍自主创新的制度障碍,鼓励和扶持企业自主创新。

过去我们曾一味强调科学技术研究,忽视科技成果的应用,缺乏市场化意识,没有形成一种能鼓励创新人员将成果继续转化为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的机制,导致高校和科研院所费尽千辛万苦取得的科技成果在鉴定、发表、获奖之后,大量束之高阁;另外,由于不注意也不善于运用专利制度有效保护自己的科研成果,结果被别人无偿获取和运用,甚至抢先申报专利,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现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必须吸收过去的经验教训,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注重研究、开发、运用全过程,提高自主创新的实效。

2.完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制,增大研发投入

创新投资风险特别大,创新成功虽然可以取得高回报,但是失败则可能血本无归、一贫如洗,而且创新投资成功的概率比较低,甚至有“九死一生”之说。银行和普通投资者一般不愿意进行创新投资,而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则是专门对创新的投资。在美国,硅谷的出现、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3年中国大陆风险投资总额只有10.6亿美元,只占全球对高科技行业创业投资总额的2.8%,与美、英等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现在一方面是自主创新企业(尤其是其中的科技型中小创业企业)急需资金支持,却因风险较大难以融资;另一方面是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突破17万亿元,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3 000多亿美元,而很少形成创业投资、风险投资。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不健全、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的制度不完善、进入和退出的渠道不畅通。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的制度,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给自主创新有力并有效的支持。

3.发挥高新科技开发区自主创新的先导作用

国家高新科技开发区作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特区”,在实施自主创新上具有产业的优势、人才的优势、政策的优势、信息的优势、文化的优势和体制的优势,理应在自主创新中发挥先导作用。在进一步完善高新科技开发区法律法规和管委会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类创新服务机构和投融资平台,如企业孵化器、技术鉴定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专利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为自主创新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资金融通、企业管理等一系列环节的服务,优化园区软环境,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减少经营风险和成本。积极培植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弥补和延伸园区产业链,强化园区产业集群,发挥高新科技开发区和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促进技术创新,加强技术交流,加速技术扩散。

4.完善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散和防范机制

鉴于自主创新从决策、执行到市场化各个环节均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除了通过发展创业基金、风险投资以分散创新主体的风险之外,企业在自主创新决策中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市场调查研究,更多地听取科学技术人员的意见,准确地把握科学技术变动的趋势和市场前景,以保证自主创新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创新的风险,政府的公共服务也应该在创新风险分散和防范机制中发挥作用。首先,政府应加强基于市场需求的技术预见(Demand-oriented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孟晓华,2006),制定科学的科技、产业政策,以引导企业选择正确的创新方向。其次,对于各行业的一些共性技术,政府可以出面协调,组成由企业、高校等自愿参与的战略联盟进行合作攻关,以减轻单家企业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创新风险。再次,对于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创新风险主要由政府承担。为减少市场化环节的风险,政府还应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5.加强教育培训以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保障

自主创新靠人从事,没有足量的高素质的基础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将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应该加大对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人才培养、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改革一切不合理的用人制度,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人才市场,扫清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各种障碍,让每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人都有大展身手的空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特别要着力培育企业家队伍,提高职业经理人的素质,以保证企业自主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决策执行的有力高效。

参考文献

路风,封凯栋.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选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李德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求实,2005(21).

孟晓华,崔志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技术预见实证研究——基于两轮“德尔菲”调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新技术产业化,2006(1).

徐冠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开创国家高新区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科技产业,2005(9).

(2006年“中国工业经济学年会”论文,与殷保胜合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