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法律对体育刑事案件罪名的判定

美国法律对体育刑事案件罪名的判定

时间:2022-05-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美国法律对体育刑事案件罪名的判定?但据另一些检方证人的描述,被告人击打了里奥登的头部及身体。因此,当案件进入刑事司法程序后,奉行当事人主义的美国法庭,就必须引导陪审团结合案件证据和法律规定,将法官列出的法定罪名及其构成要件与案件证据一一对比,判定被告人是否对受害人负有责任,以及具体应承担何种责任。

二、美国法律对体育刑事案件罪名的判定

?皮波诉弗兹西蒙斯案[3]

案件事实:被告人弗兹西蒙斯因在拳击比赛中导致里奥登死亡,被指控犯有一级误杀罪,但陪审团最终宣告其无罪。被告人是一名职业拳击手,被害人里奥登则是他的拳击表演赛搭档。1894年11月16日,他们受邀为歌剧院做广告,在纽约州奥内达加郡的格兰特歌剧院进行了一场拳击表演赛。比赛铃敲响后,里奥登先进行了攻击,被告人处于守势。30多秒后,被告人开始转守为攻,检方的部分目击证人称被告人只是轻拍,而非用力击打了里奥登的下颚及脸颊。但据另一些检方证人的描述,被告人击打了里奥登的头部及身体。里奥登随后举起手试图保护自己,并进行反击,但不久他便倒地不起,随后被抬离拳击场,在长时间无法恢复知觉的情况下,5小时后死亡。次日清晨进行的尸检表明,在其右脑的硬脑膜下,有重约4盎司的大面积凝结血块,在左小脑也有几处小面积的血液凝结。被告人被提出公诉,但被告人认为:里奥登的死亡并非由其击打造成,尸检表明里奥登是由于脑动脉状况恶化,导致脑溢血死亡的,与心脏厚度密切相关。同时,其他致死的疾病因素,也加剧了脑溢血的严重程度。

本案中,陪审团所要作出的判断是:本案由拳击表演引起的误杀指控是否符合刑法对误杀的规定,即当一个人的行为属于比赛或斗殴,或仅仅是为进行比赛而斗殴,或为赢得奖金而进行斗殴,是否能成为误杀罪的情形。

本案主审法官在向陪审陪审团作出指示解释时,指出了以下内容:

第一,在当时环境下发生受害人死亡的结果完全是一个意外,案件应当被定性为“可宽恕的杀人[4](excusable homicide)。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人之间,在不持有武器的情况下,参与、鼓动、协助、鼓励或是实施任何促进竞技或是斗殴的行为,或直接实施单纯的斗殴,或是为了获取奖金而发生斗殴,都构成不法行为。本案中,被告人和被害人进行的是合法的比赛,仅仅是在比试力量和技巧。第二,双方均同意接受比赛的规则和条款,虽然不能证明双方同意接受打击的程度。但是,由于比赛是合法的,双方的同意可以认定是合法的。第三,被告是否有实施违法行为的主观故意。本案中,被告人虽然有殴打的故意,但没有实施伤害以及致对方死亡的故意。最终,陪审团一致认定被告人的行为为可宽恕杀人,裁定其罪名不成立。

本案属于典型的体育竞技致死案件,作为以击倒对方为目的的拳击比赛,本身实施的就是一种事实上的伤害行为,这使得一旦出现拳击手死亡结果时,击打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主观心态,都极难判断。因此,当案件进入刑事司法程序后,奉行当事人主义的美国法庭,就必须引导陪审团结合案件证据和法律规定,将法官列出的法定罪名及其构成要件与案件证据一一对比,判定被告人是否对受害人负有责任,以及具体应承担何种责任。

依据庭审记录,法院首先阐述了可宽恕杀人在内的多项罪名的概念,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首先考虑案件是否符合可宽恕杀人和正当杀人等合法伤害事由。其次,依据法律用词,解释一级谋杀与二级谋杀的含义,强调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因素。再次,将行为性质的可能性降低为误杀,说明一级误杀与二级误杀的差异。最后,向陪审团阐述一至三级袭击罪的犯罪构成。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法院对陪审团进行指示解释时的思维进路:从重罪逐级阐述至轻罪,直至最低的无罪开释,这一进程在严惩犯罪行为与保护被告人之间,做到了平衡。

本案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拳击等直接发生肢体接触的比赛中,一旦发生本案的情形,如何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刑事案件不可回避的问题。在类似于拳击比赛这样的竞技活动中,受害人长期处于击打与被击打的环境中,对身体的伤害不可避免,是否可以确定在某一场比赛中,某位具体的拳击手对其挥出的一拳足以导致他的直接死亡?受害人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异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排除致害人的责任?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法官的判断,从而增大了案件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另一问题在于如何对参赛者的场上注意义务进行确定。事实上,即便尽到本案法院要求的注意义务,如行为人能意识到彼此身体力量大小、每个拳头的击打效果等因素的差异,他是否就能够确保自己的行为不出现严重后果?此点值得质疑。当我们要求运动员在短短几秒钟之内、在竞争激烈、肾上腺素强烈作用的冲动下,作出合理的保护决定时,是不现实的。[5]因此,在体育暴力的刑事案件中,各犯罪构成要素都需反复斟酌。

但是,有一点比较明确,案件要从民事侵权转向刑事案件,至少要越过一条基本的底线,即发生了严重伤害结果。以下这个案件足以说明这一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