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间文艺的现状

民间文艺的现状

时间:2022-05-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西南地区(贵州)民间文艺的现状西南地区地处偏远,民族众多,自然人文环境受到的破坏程度比较低,因此至今仍保存着灿若星海的民间文艺。

第一节 西南地区(贵州)民间文艺的现状

西南地区地处偏远,民族众多,自然人文环境受到的破坏程度比较低,因此至今仍保存着灿若星海的民间文艺。以贵州省为例,它位于云贵高原之上,自然环境雄奇秀丽,生态独特。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省份,面积17万平方公里,全省有49个民族成分。传统知识和遗传资源非常丰富,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长久的繁衍生息中积淀了不同特色的民间文学艺术瑰宝。世代聚居在贵州境内的有汉、苗、布依、侗、彝、水、仡佬、土家、瑶等十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生活和开拓,创造了绚丽多彩、风格独特的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民族传统节日和民俗

一年中全省各种民族节日集会就达1 000余次,如雷山县的苗族鼓藏节、三都县的水族端节、兴义市的布依族查白歌节、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苗族独木龙舟节、榕江县的侗族萨玛节、石阡县的仡佬毛龙节,丹寨县、雷山县的苗年,等等。这些传统节日普遍都是以载歌载舞和民风民俗相结合的形态出现,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生命力。

在今天的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屯堡人的花灯曲调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戏被人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构成安顺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安顺七眼桥镇屯堡文化村落群被列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01年国务院将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的屯堡村落云山屯、本寨,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屯堡妇女的服饰,是民风民俗考古考察和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

二、民族民间音乐舞蹈

黎平县的侗族大歌、榕江县、黎平县的侗族琵琶歌、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县的铜鼓十二调,苗族芦笙舞《锦鸡舞》、《鼓龙鼓虎》、《长衫龙》、《滚山珠》、台江县的木鼓舞,雷江县苗族飞歌,惠水县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丹寨县苗族、侗族芦笙,平塘县毛南族打猴鼓舞,荔波县瑶族猴鼓舞,赫章县彝族铃铛舞,等等。这些音乐和舞蹈艺术结合当地生态环境,风情浓郁,古朴纯粹。

(1)苗族民歌。贵州的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苗族民歌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几类,曲调各不相同。飞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一般在山上放声歌唱,其曲调高亢,豪迈奔放,余音震山梁,非常有特点,其内容有情歌、时政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各种民歌形式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编唱的内容。

(2)侗族大歌。贵州省的黎平县是全国侗族聚居最多的县,有侗族人口35万。侗族不仅民风淳朴,而且也极富创造性,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侗族特有的民间音乐。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侗族大歌“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的。

(3)八音古乐。“八音古乐”,是长期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地区南、北盘江流域的一种古老音乐。古时的“八音”通常由竹筒琴、月琴、短笛、芒锣、牛骨(或马骨)胡、小钗、小鼓、唢呐8种乐器组成,8种乐器发出8种不同的乐声而得名“八音”。后发展成‘八音坐唱形成了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曲艺文化艺术里的一朵奇葩[1]

(4)芦笙恋歌。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听到了一种熟悉的芦笙音响,就会一跃而起,穿户踏月而出,向那发出音响的地方疾步奔芦笙在苗族青年们的恋爱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苗家后生与芦笙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当他们约会姑娘时,芦笙便是“红娘”,当他倾吐爱慕之情时,芦笙又成了一种美妙的“语言”。

(5)粑棒舞。粑棒舞广泛流行在贵州省平塘县各乡镇的布依族村寨,以大塘镇胜安洞口寨的粑棒舞最具特色。舞蹈主要是表现一种欢快热烈的情绪和比试技艺,祈求五谷丰登和男女社交等内容。粑棒舞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三人或四人对击粑棒”的舞蹈形式;另一类为“粑棒技巧表演”的舞蹈形式。二种形式可同时一起表演,也可分开单独表演。不论何种形式的粑棒舞,其风格都呈现出粗犷拙朴、敏捷刚劲的特点。

三、民族民间戏曲

如思南的花灯戏、黎平的侗戏、册亨县的布依戏、威宁县的彝族撮泰吉、德江县的傩戏、安顺的地戏、石阡的木偶戏,兴义的布依族八音坐唱,都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戏曲形式。

四、民族民间工艺资源

如苗绣、水族马尾绣,丹寨县的苗族蜡染和泥哨、雷山县的苗族银饰、苗寨吊脚楼、苗族芦笙、玉屏的箫笛、平塘鸭舟陶、三穗竹编、大方漆器和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等等。

五、民族民间文学

贵州以汉、苗、布依、侗、彝、水、瑶等民族的民间文学藏量最为丰富,如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施秉县的刻道,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仰阿莎、苗族贾理,盘县的布依族盘歌,榕江县、台江县的珠郎娘美。布依族民间叙事诗,具有丰富的内容,反映了时代的特色,表现出进步的和爱国的思想意义。民间叙事诗的内容涉及布依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布依族民间叙事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爱情叙事诗,如《光铁芳》、《布卡和兰莎》、《古扎和春红》、《吴凤姐》、《金竹情)、《抱摩山》和《月亮歌》等。这些布依族民间爱情叙事诗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很高的。

目前西南各地民族民间文艺面临着如下的变化:

一是被破坏程度加快。非法的砍伐和开采,正快速破坏民族民间文艺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现代文明的影响,从语言、服饰、生活方式、教育、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广泛地改变和同化各民族的年轻一代,严重影响着各民族文艺的传承。

二是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的商品化。和旅游经济结合,很多民族传统节日、音乐和舞蹈表演、戏曲表演作为旅游商品的一部分,呈现在各地游客面前,民间工艺品也越来越多地走入销售市场,如国际闻名的苗族蜡染织品。

三是侵权现象增多。随着西南民族民间文艺的瑰宝价值逐渐被世界发现和认识,侵害创作者权益的现象也逐渐多了起来,如仿冒出产地的粗制滥造的手工艺品,歪曲、丑化使用民族民间文艺作品。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在国际上颇负盛名,但是剧中的所宣称的“丽江地戏”,实则是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安顺地戏,并且在剧中也是由安顺地戏演员出演,这个事件引发了安顺人(特别是屯堡人)的委屈和不满。

四是政府保护力度加强。为了挽救和保护正在流失中的民族民间文艺,政府加强了行政保护力度,各地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工作,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建立民族生态博物馆,复兴民间传统节日和演出,对民间文艺传承人进行保护。在政府之外,部分地区还成立了保护民间文艺的民间组织,使得社会力量也有机会参与到民间文艺的保护中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