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发的现状

开发的现状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而我国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名胜和历史古迹的保护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这不仅是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需要,更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拯救。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必须加强执法力度,另一方面旅游者的文化修养也有待提高,要认识到这是作为一位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
开发的现状_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历史文化旅游方面极具开发潜力和开发优势。我国已开发出许多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的历史文化景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就现阶段的开发而言,在历史文化旅游开发方面,我国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起业内人士注意。

(一)历史文物的保护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和资源大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和繁多的历史遗迹是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优势。

但是,作为一种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是古代人们劳动价值和精神财富的积淀,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脆弱性和不可替代性。而我国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历史文化旅游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长城旅游景区从停车场到长城脚下不足400米的路段,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嘈杂无比。又如,北京城内无数大小烟囱每天向空中排放着黑烟,形成酸雨,严重损坏了古建筑物。

第二,不注重旅游景点的整体布局,破坏了历史文化旅游的艺术审美功能,如在一些景区临时修建应急房屋,一些商贩乱搭乱盖,甚至用高音喇叭播音,招来顾客。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历史文化景区的文化氛围,大大减少了它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

第三,文物古迹的破坏和流失。由于某些游客文化修养较低,经常攀上古文物、古建筑留影,甚至签名,这种行为不啻于毁灭人类文化遗产。在“要想富,盗古墓”的激励下,有些人利欲熏心,疯狂盗掘古墓,走私文物,造成我国珍宝大量流失。

鉴于以上破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行为,我国政府于1982年颁布了《文物保护法》,1988年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又于1982年、1986年和1995年先后3次批准了99座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促进文物古迹的保护和抢救、制止“建设性破坏”以及保护城市的整体传统风貌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我国自1985年签署《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已有12项文化遗产和3项文化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名胜和历史古迹的保护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这不仅是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需要,更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拯救。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必须加强执法力度,另一方面旅游者的文化修养也有待提高,要认识到这是作为一位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

(二)配套设施的建设

餐饮业、旅店业等服务设施是体现旅游接待能力的主要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服务设施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盲目追风赶潮,导致不少地区的饭店和旅店建设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客源增长速度,尤其是在旅游淡季。这就导致客房出租率低,配套建设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第二,一味追求豪华,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来看,我国旅游城市的饭店档次应为:高档饭店(四、五星级)约占15%~20%,中档饭店(二、三星级)约占60%,低档饭店(一星和无星级)占20%~25%。然而,目前我国的饭店构成情况却是:高档饭店占50%~60%,中档占30%,低档占20%,形成高、中、低档之比呈倒金字塔形的不合理结构。就旅游客源市场的问卷调查而言,游客中大多只要求舒适、卫生、安全,而不求奢华。

以上是我国旅游服务设施的总体情况。具体到历史文化旅游中的旅馆业开发,则必须在建筑风格和服务中突出自己的历史文化个性和地方特色,与景区的历史文化氛围相一致。因为建筑风格也是构成旅游景点,突出景区历史文化形象的人文成分之一,所以旅馆建筑必须与旅游景区的文化传统和地域意境协调起来。然而我国在进行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曾一窝蜂去搞“千楼一面”“火柴盒”式的现代宾馆建筑,不仅与古色古香的历史文化景观很不协调,而且也将景观建设的“自我”都淹没了。

现在,国内已开始出现一批在中国民族传统风格上因地制宜设计建造的旅游宾馆了,游客在满足食宿等物质需求的同时,又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氛围。如河北涿州的桃园饭店,取“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典故而命名,建筑格调上采取四合院式,体现了浓厚的北国风情,铭联、设施与历史典故挂钩,同时设备又能跟上时代潮流,对游客有极大的吸引力。更有结合历史文化传统,在旅游中兴建颇具异域风情的民居旅馆,如草原上的蒙古包西双版纳的竹楼、陕北的窑洞、大小兴安岭的木克楞等。

(三)旅游市场的定位

旅游市场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市场是指,旅游产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总和。狭义的旅游市场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地点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者,即旅游客源市场。就历史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市场体现了如下特征。

1.从旅游需求市场来看

(1)世界性和异地性。欣赏异域的历史文化是旅游者的动机,此市场一般在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之外。现在异地的旅游市场已由国内的区域性扩展到国际间的世界性。在我国,要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光靠丰富的人文资源远远不够,还要有待于旅游企业随时监测市场变化,掌握其发展动态和趋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式,在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方面,注意自己良好的文化形象,以质取胜,名利双收。

(2)季节性。历史文化旅游的客流量往往受到社会文化传统和节假日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旅游淡旺季。西安、北京、洛阳等古都在旅游旺季往往超负荷接待,而在淡季却令人担忧。那么如何开发淡季市场、合理疏导旺季市场是旅游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3)知识性。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旅游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历史文化旅游的文化渗透和历史启迪功能往往对需求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影响。例如甲骨文,虽然它颇具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但是在推向市场时却并不能吸引众多客源,正所谓“曲高和寡”就是这个道理。

2.从旅游供给市场来看

(1)地域性。历史文化旅游必须以历史名胜为资源基础和依托,故其市场供给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之前曾经讲到我国历史文化旅游的地域特征,其实也就是供给市场。

(2)低弹性。从历史文化旅游供给市场的资源因素、服务设施、社会文化背景及文明程度来看,旅游供给一般不易改变。其中资源几乎不变,而服务设施以及供给地的社会文化文明程度却往往有一定改变,其可变性就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3)波动的脆弱性。旅游市场供给要求旅游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等其他行业之间协调发展,任何一环脱节,都必然会造成整个旅游供给市场的瘫痪。另外经济危机、文化传统的差异和国家关系的恶化都会导致旅游市场的波动,使旅游业表现出较大的脆弱性。

(四)交通文化的历史开发

旅游交通是旅游产品的组合纽带,包括对外交通的连接与方便度以及区内地方交通的种类、数量、能力、布局和区内地资源的连接情况等。

我国自开展旅游业以来,旅游交通已经得到显著改善,形成城市交通缆车、索道等为主体的旅游交通布局,但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铁路运输客流且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地区上都有显著的不平衡现象,需求与供给矛盾相当突出,其缺口达30%以上,旅客列车普遍超员,“买票难”“出门难”已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在公路运输方面,运输装备陈旧落后,国外已流行的坐小轿车旅游,在我国却才刚刚起步。航空运输起步较晚,飞机数量少且利用率低,客运能力有限。对内河航运重视不够,在综合治理河道方面,只注意防洪、灌溉与发电,忽视水运。如长江支流的水利建设,建起近千个闸坝,使长江原来7万多千米航道,缩短到4万千米。因此,内河运输客运能力低,旅游旺季往往出现超员运载和游客积压的情况。城市客运量,尤其是大城市客运量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运输能力的增长速度。以北京为例,其客运能力比解放初增长了20多倍,但客运量却增长了100多倍,远远超过实际运输能力。这些问题对我国旅游业起了“滞后”影响。

以上是我国旅游交通总体布局的状况,而在历史文化旅游中,交通不仅仅是必需手段,同时也是旅游者整个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在旅游线路的设计、旅游景区内各景点的交通连接方面,突出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提供不同于一般旅客服务的特殊服务。以内河航运为例,在湖北省内寻访“三国”遗迹,可溯长江而游:浦圻—赤壁—东坡赤壁—武汉—荆州古城—“彝陵之战”古战场遗迹,一水以贯之。游船往往被称为“漂浮”的旅游胜地,因其能提供衣、食、住、游全套的服务而倍受青睐。

总体来说,我国历史古迹和文化名胜星罗棋布,但交通覆盖率却远远未达到游客随心所欲的地步,许多景点游客只能望而却步。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运输能力,改善交通状况。另外,结合历史文化旅游的特性,将交通纳入整个旅游的文化氛围之中,这也是发展历史文化旅游的交通建设的一大关键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