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石油人写出万字剧本《张之洞》

石油人写出万字剧本《张之洞》

时间:2022-05-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华网1月10日发布消息,电视连续剧《张之洞》签约仪式日前在石家庄举行,剧本作者、华北油田退休教师于永昌与河北影视集团正式签约。家乡人写家乡人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今年已满60岁的于永昌是怎样萌生创作电视剧本《张之洞》的呢?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创作,凝聚着众人辛勤汗水的电视剧本《张之洞》终于于2012年5月问世。

新华网1月10日发布消息,电视连续剧张之洞》签约仪式日前在石家庄举行,剧本作者、华北油田退休教师于永昌与河北影视集团正式签约。河北影视集团已将电视剧《张之洞》列为2013年重点规划项目,将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管理中心共同推进相关拍摄事宜,力争打造出一部主旋律精品力作。

张之洞是晚清洋务派首领,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教育家。尽管在多部反映清朝历史的电视剧中出现过张之洞的名字,但至今还没有一部完整反映他的电视连续剧。《张之洞》讲述了张之洞波澜壮阔的一生,刻画出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创作期间,于永昌多次咨询张之洞后裔、族人以及张之洞研究专家,不断征求意见、改进剧本,历时两年完成了这部作品。

张之洞是河北省沧州南皮县人,《张之洞》的作者于永昌也是南皮县人,作为华北油田的一名退休教师,他是如何写出长达60万字、34集的电视剧《张之洞》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剧本的呢?

于永昌与他的“小百花”

出生于南皮县大浪淀乡的于永昌,务过农,当过兵,自幼爱好美术,作品《演兵天山》还参加了当年的全军美展。1975年转业到油田后,他一边做钻井工人,一边不忘创作,版画《伴侣》曾获全国工业版画铜奖。

1977年恢复高考,改变了于永昌的人生路。那年,只上过小学的他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在大学里继续深造美术,大学期间,创造的版画《劲往一处使》在河北省美展获一等奖。大学毕业后,他在油田从事美术教学工作,1999年,他提出“小百花”工程并任导师,并写了幅字挂到墙上勉励自己:“愿滴滴心血化作甘雨,誓让朵朵蓓蕾尽吐芳华。”

于永昌提出的“小百花”工程,就是计划用五年时间,把100名高中生送入大学艺术本科。结果,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于永昌就把156名高中生送入了大学本科,提前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紧接着,他又开始启动“小百花”的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并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如今,他的学生不少在美术创作上崭露头角,有的还举办了个人画展,可谓桃李满天下。

家乡人写家乡人

作为一名退休教师,今年已满60岁的于永昌是怎样萌生创作电视剧本《张之洞》的呢?

“我的创作初衷是看不顺眼现在的一些影视剧。”谈及于此,于永昌快言快语地说。他告诉记者,他特别喜欢看电视连续剧,但发现在一些帝王将相的影视作品中“戏说”的成分泛滥,不仅有悖历史事实,而且大多描写的都是争权夺势、钩心斗角、争风吃醋等内容,让人看了似曾相识,一笑了之。

从2010年开始,于永昌就萌生了写一个电视剧本的想法。到底写什么内容呢?“我一直以家乡南皮出了个张之洞而自豪。”于永昌脑子中忽然灵光一闪——就写家乡名人张之洞吧。因为他从小就听家乡的老人们讲,张之洞既做了高官,更做了大事,特别是一个人做了大清帝国数万名官员两百多年干不成的事,这些事本身就构成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励志历史人物大剧。

于永昌的老爷爷于方春在世时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民间说书人,于永昌很小的时候,就听老爷爷讲过许多有关张之洞的故事,那些故事时常活灵活现地上演在于永昌的脑中。于永昌的父亲虽已年过八旬,也是乡亲们公认的文化人,知道于永昌要写《张之洞》,便把自己知晓的有关张之洞的传说一一向他道来。“我未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于永昌写的第一个镜头语言就是父亲提供的。

几易其稿成佳品

“刚开始,由于是一种新鲜的尝试,写作还没感到太吃力,但是越写越觉艰难了。”说起写作《张之洞》的点点滴滴,于永昌说:“自己掌握的关于张之洞的历史知识少得可怜,拿起笔来要写一部大剧,那真像开玩笑一样。”

开始时,一些人对于他要写电视剧本《张之洞》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从来没写过电视剧,有的甚至给他“泼凉水”,到北京请教一位影视公司老总时还吃了闭门羹。然而,他并没有气馁,认准了的事就一定要干好。他说:“张之洞一生做了许多‘天下第一’的事,每件事都是从无到有,我就用张之洞的精神创作《张之洞》!”

在台湾“河北同乡会”和石家庄市政协常委、河北经贸大学老师孙德恵的帮助下,于永昌辗转找到了张之洞曾孙——张法鹤,并把一封信和《张之洞》剧本分集梗概送了过去。张法鹤堪称台湾影视界泰斗,曾任第39届"金马奖"执委会主席。他给于永昌的回信中提出对剧本的一些看法,还提供了若干重要资料。于永昌收到后对剧本进行了逐一修改。半年后,修改后的剧本又一次寄到了宝岛台湾,张法鹤不仅从张之洞后人的角度,更从影视艺术创作的角度,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同时又从史实和创作思想、手段、技巧等方面给予了权威指导。

南皮县文史委员会主任叶书龙先生也给予了于永昌大力支持,并提供了大量有关书籍资料,还提供了北京、武汉、贵州等地有关专家学者的联系方式。与此同时,张之洞研究会会长邢家训也送来了有关张之洞的最新研究资料。同时,于永昌也多次向张之洞的后裔、族人和乡亲们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几易其稿,精益求精。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创作,凝聚着众人辛勤汗水的电视剧本《张之洞》终于于2012年5月问世。

张之洞形象呼之欲出

“历史不是艺术,艺术不能取代历史。依照历史的真实,彰显出历史人物的神韵和精神追求,这是我对《张之洞》的创作尺度。”于永昌如是说。

翻阅长达60多万字的电视剧本《张之洞》,一个历史上清正廉洁、精明能干的晚清重臣栩栩如生,再现了清朝末期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那段历史。他在中国发展史上是一位声名显赫、举足轻重的人物,早期为清流派重要成员,后期为洋务派首领。他在一个身不由己的时代里,在一个民族迫切需要的时刻,历经了清流党的高谈阔论、山西巡抚的兴革岁月、两广总督的对法作战、湖广总督的洋务运动,清末王朝的入阁拜相。

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对国家利益的维护以及对教育、实业的发展贯穿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他为南疆抗法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也是武汉成为中国近代重工业基地的奠基人;他兴建了贯穿中国的大铁路,兴办的各种学校和新式军队培养了大量人才,并直接孕育了武昌起义的革命火种,是当之无愧的晚清第一功臣。毛主席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一生努力造时势,办实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理论之树结出了累累硕果。有关专家指出,虽然不能说没有张之洞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张之洞,中国的近代化一定要慢好几步。《张之洞》客观真实地在荧屏上再现出一个作为国家之栋梁、后世之楷模的儒臣人师,还其公正的历史评价。

博得一片赞美声

于永昌的电视剧本《张之洞》一问世,得到众多专家很高的评价和推崇。张之洞孙女张厚粲(原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郑重签字盖章,予以授权。她对于永昌说:“你这个南皮草根儿作家,能写出这个《张之洞》很不容易,我作为张之洞的孙女很感动,表示感谢。”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说:“沧州南皮出了个张之洞,他在推动和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其作用和成就上远远高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晚清名臣。因此,沧州人写《张之洞》,一定能写出一个全新的张之洞,这是很有意义的。”央视王钢主任说:“本子很好,人物传记风格,史学资料是创作之源。细节描写是关键,提炼主题架构清晰,重大题材可望获批。”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主管电视剧副处长孙雷说:“剧本精湛,起点甚高,已列为2013年河北省重点打造剧目。张之洞是我们河北尚未挖掘的一座金矿!”

著名作家、原国家文化部部长王蒙看完《张之洞》剧本后高兴地说:“我也是南皮人,热烈祝贺南皮人写出一个全新的张之洞,并预祝早日拍摄成功。”

(载于2013年2月16日《中国石油报》,2013年2月28日《河北工人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