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张之洞(清)

张之洞(清)

时间:2022-06-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曾撰《书目答问》一书,以解决学子的读书门径问题,他认为这就是读书的要领,“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张之洞认为读书不要总推诿记性不好,关键是不得其法,读书时不求字字不忘,只要记住要领部分就可以。(同上)在张之洞看来,之所以觉得读书难,是因为还没有找到读书的途径。

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号香涛、香岩,晚年自号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毛泽东评价“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著有《书目答问》《劝学》《 轩语》等。张之洞在其读书学习入门要典《 轩语》中对于读书多有论述,其中不乏对读书法的阐释,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读书宜有门径。所谓门径,就是入门之法,无论经史,如果能因类以求,各有专注,然后读之,必能事半功倍。他说:“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同上)门径主要指书目,他认为如能将《四库提要》看一遍,就能得到读书治学的门径。张之洞曾撰《书目答问》一书,以解决学子的读书门径问题,他认为这就是读书的要领,“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书目答问》)

二、读书宜博,先博后约。张之洞认为读书先要博览,充实知识,扩大知识面,在此基础上,再求专精,求收获。“无论何种学问,先须多见多闻,再见心得”(《 轩语》),可见,这里所说的博,主要是就一门学问而言,“博”是为研究这一门学问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求精,自然就得心应手多了。

三、读书勿诿记性不好。张之洞认为读书不要总推诿记性不好,关键是不得其法,读书时不求字字不忘,只要记住要领部分就可以。他引用朱彝尊的话说:“世岂有一览不忘,一字不遗者,但须择出切要处记之耳。”(同上)

四、读书不必畏难。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或精读,或略读,或涉猎,分类读之,则“不过十年,卓然自立……自兹以往,左右逢源”(同上),又说:“夫航断港而求至海,驱北辙而求至越,则难矣。若津渡显然,定向有往,循余而行,计日而到,何难之有。”(同上)在张之洞看来,之所以觉得读书难,是因为还没有找到读书的途径。

五、读书勿诿无书无暇。张之洞认为没有书可读或没空读书只是借口,只要有书读,就应随得随看,时间久了,自然知识充实。如果一定等到藏书丰富再去读书,那一生也不会有读书的机会;至于时间,只要不整天想着嬉戏游玩甚至白天睡大觉,就一定会有读书的时间。

六、读书宜求善本。用今天的话说,所谓善本即好的版本,好的版本无论从内容、准确度来说,都是首选。张之洞认为所谓善本一是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是精本(精校精注),三是旧本(旧刻旧抄),也就是说读书要选内容完整、精确的书来读,至于旧本,则是读古书时应该参考的。

七、出门求师。张之洞认为要增广见识,不只读书而已,还要勤于问,有师可问则问师,无师可问则问友,“见闻何由广博?志气何由激发?古人千里负笈,岂得畏难辞劳!若守一先生之言,必致俗陋相承,愈传愈谬。名师固难,益友不少,果能虚心广益,友即师也。”(同上)可见,学知识不但要问,而且不可固守一家之言,如果没有那么多老师问,就可以去向朋友请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