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面对文化逆差,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

面对文化逆差,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文化逆差,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据初步设想,列入法定假日的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撒切尔夫人最近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与捍卫传统一样,“文化逆差”不仅深刻地刻画了中国当今的文化态势,也尖锐地说明了中国真实的世界地位。

面对文化逆差,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

卢新宁

近日,媒体争相报道,热炒已久的将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的倡议已提上政府议事日程,并有望明年进入立法程序。

据初步设想,列入法定假日的中国传统节日包括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肯定让那些呼吁捍卫传统的人们欢欣鼓舞。

回想今年年初,各大媒体也曾兴高采烈地报道过另一个传统文化的“利好消息”:文化部公布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重阳六大重要传统节日尽收其中,甚至连楹联习俗和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也一网打尽。媒体激动地宣称,这体现了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年节文化的重视。

一向备受冷落的传统文化忽然有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

但这些消息,如果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赵启正先生“两会”期间的讲话连着读,却让人乐观不起来。那次发言中,赵启正用令人震惊的数字,列举了我国图书、文艺演出、电影、语言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的进出口交流的逆差之势,提出中国的“文化逆差”正在制约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对内要靠立法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外无力表达体现自己精神价值的“文化话语”,这种情形,足以让人们深思,我们为之骄傲的发展与崛起,是否真的把我们的国家送上了大国位置?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考量一个国家的强大,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标准?

坦率地说,今年一开始,闯入我们眼中的便都是好消息:中国的经济总量在60年一个甲子的轮回之后,再次跻身于世界四强。法国的《费加罗报》甚至说,如果用购买力平价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中国真实的经济实力是法国的五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国人骄傲地由此判断,“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转折点。

在进入WTO“后过渡”的第一年,中国经济的辉煌战果进一步发酵着我们的大国梦想。我们沉浸在世界的赞誉和喝彩声中,甚至相信真如外电惊叹的那样:“中国很快会像历史上一样强大了!”

但中国果真就强大了吗?

撒切尔夫人最近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铁娘子”说这话虽然是批驳“中国威胁论”,为中国解围,但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不能成为大国的要害:一个真正的大国,不是靠卖衬衫给世界贡献多少GDP就可以的。它还必须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力量。而这些我们有吗?

捍卫文化传统的呼吁与立法,说明了我们文化传统的日渐衰微,不仅是社会舆论多年耿耿于怀的话题,也成了国家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每年“两会”,我们总能从各种议案提案中,听到代表委员们保护民族文化的诸多慷慨激奋的忧心之语,但议论鼎沸,时光流逝,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和反应。如今的立法,固然表明了政府的强烈态度,但文化的式微,如果是用法律可以保护、振兴的,那么世界上所有文明都可以起死复生、长盛不衰了。

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与捍卫传统一样,“文化逆差”不仅深刻地刻画了中国当今的文化态势,也尖锐地说明了中国真实的世界地位。以为保留了“遗产”就可以留存文化,以为捍卫了传统就可以畅达百年;或者以为经济强大了就成了大国,以为中国崛起了就走向了强盛,不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幼稚,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

进一步,再联想起此前我们与韩国在“端午节申遗”上的一场争执,很容易明白我们对于文化节日的“苦心”,恐怕还不是出于对自己文化遗产的爱护和认同,也不是一种文化自尊和自觉,而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洋人的重视,甚至邻邦的“抢占”。申报固然是申报了,立法虽然是立法了,但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到底我们还保留多少,就是申报成功了,又如何让它存活在生活中而不是记忆里,这才是更重要。

说实话,我们中的很多人并不爱自己的文化。与韩、日真心真意地以自己的文化为傲,因此想向世界展示、要国人承传全然不同,很多中国人只是要一个古老文化的虚名,要几块世界遗产的招牌,以更好地“做生意”,更好地将中国经济的“巨无霸”做大。我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文化底气了,虽然我们曾经有过古老的文化传统,但在我们心里是暗自鄙薄的,不过我们还是要做给别人看,做给世界看,让人家看看我们不是个只会做裤子和领带的“暴发户”。

如果我们一方面举国参与、花团锦簇地过人家的圣诞节、情人节,一方面又热情满怀地把频遭遗弃的传统文化“涂脂抹粉”送去评选;一方面蔑视冷落自己的国学教育,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将英语视为取舍一切的刚性指针,那么我们的文化保护也好、振兴也好,都还是个问题。

中国经济已经很强大了,但是除了商业和生意,除了利益和利润,还应该在文化上,存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理想和责任感。这就是中央为何一再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换句功利一点的话来说,在全球资讯时代,诸如文化政治、价值观念等软实力都是大国身份的标志。再说句难听的,即使地球上每个人都穿着我们制造的裤子,但如果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爱,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我们还是不能称自己为大国。

美国有个记者叫霍华德·弗伦奇,去年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意思是中国人因缺乏大国意识,正在丧失成为大国的机会。他的论点值得商榷,但是依我看,如果我们依然在文化上不自觉,精神上不自立,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地紧跟人后,纵然经济总量做到了世界第一,纵然将所有文化传统都立了法保护,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日子也依然长路漫漫、征途遥遥!

(人民网2006年3月1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