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视新闻评论的表现方式及写作特点和要求

电视新闻评论的表现方式及写作特点和要求

时间:2022-04-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口播、录像新闻评论(一)口播新闻评论口播新闻评论专指由播报者出图像,主要以口语表达内容的评论,是同录像评论相对应的一类电视评论的总称。实际上,电视新闻评论画面与声音结合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

一、口播、录像新闻评论

(一)口播新闻评论

口播新闻评论专指由播报者出图像,主要以口语表达内容的评论,是同录像评论相对应的一类电视评论的总称。口播评论的应用范围如下:

(1)配合重要新闻播出的口播评论。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口播评论形式。多数不署名,即以本台的名义阐述对有关事物的看法和见解;一般配合当天某一重要新闻播发,没有固定播出同期;篇幅短小,议论力求集中、切中要害。

(2)以常设栏目播出的口播评论,如《东方时空·面对面》。

(3)兼具串联功能的口播评论。这种口播评论通常作为串联词的一个片段,或图像新闻的“口播导语”播出,除了揭示或提示有关新闻报道的深层含义以外,还具有串联或承上启下的结构功能。

口播评论能够迅速及时地分析重大新闻事件,随时表明媒介的立场和态度,为观众提供正确的看法。在录像评论崛起以前,它曾经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今后仍将是录像评论不能取代的重要评论形式。那种认为口播评论违背电视以视为主的传播特点,终将被“淘汰出局”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只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电视评论及其播出效果,不难发现它的深层次内容或“思辨性内容”,其实主要是依靠声音符号而不是画面符号表现的。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口播评论的不可取代性。图像评论虽然具有满足观众第一心理需求的魅力,但也受画面拙于表现抽象性内容的限制,而且需要一定的制作周期;如果一味强调录像评论而轻视口播评论,那么,电视评论舆论功能就将因不得不舍去许多画面难于表现的重大题材或时效的滞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二)录像新闻评论

录像新闻评论指同时运用画面、声音和屏幕文字表现内容的电视评论,又称“图像评论”。

录像评论以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区别于口播评论。录像评论的表现优势为:

(1)画面的传真功能,具体、形象、绘声绘形绘色的境界,让人产生有如身临现场、直接面对客观事实的感受,有实证性和雄辩的说服力。

(2)融画面、声音和屏幕文字于一体,更有利也更方便观众经由具体事物理解抽象内容。画面提供富于实证力的论据。以具体、形象的“语言”表现事物、事件及其有关的人、事、物、地域等满足观众“百闻不如一见”的心理需求。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和贴近性。

录像评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优势,要比口播评论更加重视题材的选择。这是因为录像评论表现优势的基础,其实就在于它拥有可以再现事物或访问过程的画面和同期声,而这两种符号又不能脱离所表现的事物或访问过程。如果题材本身不包含适合于画面和同期声表现的素材,录像评论也就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作为评论对象的客观事物,本身包含典型的、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代表事物发展趋势的具体事实。

(2)事物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可以摄录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现场的画面和同期声。

(3)当事人、目击者或有关人士适合出镜,愿意接受出镜采访。

(4)访问对象的语言表达,便于多数观众听知。

总之,录像评论对题材的依赖远比口播评论大得多,对题材的选择也严格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它的表现优势具有潜在性,以及它不能完全取代口播评论的原因。

二、电视新闻评论制作特点和要求

电视评论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电视新闻评论的传播符号既有声音和文字,更有图像的直接展示。电视新闻评论是综合运用画面、字幕、实况音响和论说语言的评论。符号的多样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不同于报纸文字、图片、广播语音的特点,只有把听觉上的声和视觉上流动的画面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出电视新闻评论的独特优势。实际上,电视新闻评论画面与声音结合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要想使画面贴近声音,采编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电视新闻评论的制作特点

1.视听结合,论述手段丰富多样

电视评论可以听,可以看;既作用于人的听觉,又作用于人的视觉,双通道地传递信息。视与听是人类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对外界的感受,60%来自视觉,视觉在人类的感官中是最重要的,通过我们的眼睛,可以比通过耳朵更了解和熟悉周围的环境。从记忆效果看,听到的信息能记住20%,看到的信息能记住30%,边看边听,耳目并用,就能记住50%。当然记忆的持久性有长有短,而人对于记忆本身是有选择性的,情况比较复杂。但耳目并用的记忆效果比单用耳朵或单用眼睛的效果要好,这是确定无疑的。记忆是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确定无疑的。因此,电视评论在写作和制作中,就可以既发挥广播评论的长处,又运用图像语言,同时辅之以文字解释,以提高收视效率。

2.声画并茂,形象逼真

电视评论透过电视荧屏,为人们提供了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观察世界的窗口”。可看可听、真切具体、形象逼真、有现场感的综合传播,既顺应人的生理特点,又可使电视评论比广播评论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受众感觉更真实、更亲近,且有具体的美感。它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强。当然,电视传播有它不易克服的弱点,比如它所反映的表面性。电视所拍摄的画面往往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与物的外貌和外观,而人物内心活动和事物的内在规律,不容易用画面来表现。又如它反映的不可再现性,与广播的稍纵即逝有点类似,不少重要场景,时过境迁,电视就无法到现场拍摄,这些对于电视评论来说确实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表现方法的改进、形式的变化,扬长避短,弱点是慢慢可以克服的。

3.渗透力大,受众面广

在当前电视机已走进千家万户之时,电视评论的直观性、生动性,无时不在影响着广大的电视观众。与广播评论相比,电视评论的观众和听众,除了自觉地收听电视评论节目以外,更多的情况是处在不自觉的收听之中。电视频道的多选择性、声画并茂的荧屏美感,客观上促使广大电视受众在不注意的情况下“无意识”地收听收看了电视评论内容。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无形中更增加了电视评论的渗透力和受众面。这种优势,是任何报刊评论、广播评论都难望其项背的。

(二)电视新闻评论的制作要求

1.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声音和画面是电视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应注意调动一切手段,发挥电视现场感强、声画并茂的优势,注意选择那些具有很强画面感的报道对象。实践表明,电视专题评论一定要善于将图像的形象化叙述和报道词、同期声的抽象化议论评述相结合,以形成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风格,才会产生更好的收视效果。

电视专题评论作为评论,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化思维。然而传播规律表明,绝对抽象化、概念化的内容在受众中易产生“盲区”。

电视声像兼备的优势,还使电视评论的论据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是活动图像或照片定格的屏幕形象论据,比报纸评论的论据更加真实形象与具体可信;可以是采访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的讲述,作为证人的论据也是具有较强说服力的;还可以是节目主持人或记者的现场介绍与叙述,也起着论据的作用。

2.多种传播符号表达与理性思辨相结合

电视传播符号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两大体系、多种类别,电视专题评论应充分发挥其整体作用。譬如,图像、记者出镜头评论、被采访者叙述评说、播音员声音、现场音响、字幕、照片、图表等,由理性思辨串联起来,就能增强电视专题评论的立体感与纵深感,产生全方位、多视角透视的效应。

3.电视评论员主评与受众参与论证相结合

电视专题评论通常由评论员直接出镜头评述,评论员既是节目主持人,又是记者,在电视评论中起着核心作用。这就要求主持人既要懂得整体策划,又要会现场采访,还要会即席评说,并富有理性思考。而电视评论的论证主体,既可以是评论员,也可以是有关权威人士、专家与普通群众,这就是受众参与问题。

受众参与论证,主要由节目主持人或记者通过现场采访来实现。评论是一种意见性信息,电视新闻评论所揭示的意见性信息既是形象生动的,又是深刻严肃的。或者说,电视新闻评论的题材与主题往往是严肃的、庄重的,而在表现形式上却可以是生动活泼的。

一年一次春游,为什么就那么难?

《新闻1+1》2014年4月11日

解说:一场皆大欢喜的春游之行却出现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

海南文昌市交警大队许环波:司机对路况根本不熟,他是第一次过来的。

解说:家长顾虑,学校担忧,越来越不安全的环境让春游不再是说走就走。

小学生:我妈妈一般都不放心,不让我去。

重庆珊瑚浦辉小学德育主任许麒:从这个学校2003年开办到现在,学校没有组织过一次外出的春游。

解说:要么不春游,要么几年有一次。安全压力之下,孩子们的心声又是什么?

小学生:我觉得和他们一起出去玩我是很快乐的,而且我很希望和他们一起出去玩。

解说:《新闻1+1》今日关注,一年一次春游为什么就那么难?

主持人董倩: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那么今天节目一开始我们先来关注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和她的校长之间的一次书信往来,我们来看一下这是一个南昌大学附小四(2)班叫刘昕玥的同学写给她的校长的,我们来念一下。她说校长您好,我是四(2)班的学生,我叫刘昕玥。我想问您一件事,那就是青新小学都有春游,为什么我们没有呢?我们班上好多同学都想春游,我想哥哥姐姐和妹妹弟弟应该也很想春游吧,所以希望校长给我们一次春游的机会吧!这是孩子们的请求。

我们再来看余卫校长,南昌大学附小的余卫校长是怎么回信的。他说刘昕玥同学你好,来信收阅,我很赞同你的想法,我们是应该去春游,尤其是你们要多到阳光下,多亲近大自然,但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受上级有关政策的限制,我们学校不能每年都组织全校同学集体去春游和秋游,但是你们在校期间会有两次,一次是三年级的下半年秋游,一次是六年级的上半年春游,走进南昌大学。那么其实春游的方式有很多,你可以邀请你的爸爸妈妈带着你去,也可以请他们联系你的好同学、好朋友、好邻居一起集体去啊。爱春游的孩子是热爱生活的孩子,祝你像太阳一样灿烂,像花儿一样美丽,像鸟儿一样快乐。这就是学生和学校校长之间的一次书信往来。那么从这个文字上我们能看到真诚,而且非常坦率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这个内容里面,从学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想春游,但是从校长的回复里面我们看到了校长想的是安全。那么就在昨天海南省发生的一起事故,让孩子们盼望的春游变得更加举步维艰了,我们先来关注这个事件。

解说:本是一次赏花踏青的春游,却让8个花朵一样的幼小生命永远离开。昨天上午在海南文昌一辆载有47名小学生的客车发生侧翻,造成8人死亡32人受伤。昨晚海南省教育厅向当地中小学和幼儿园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校外集体活动必须严格执行报告审批制度,并且坚持学生自愿、就近就便原则,事故的发生、规定的出台是否会让学校的春游就此止步?今天记者走访了海口部分中小学校。

(电话采访)海口四中德育处主任吴启明:我们是四月底才有(春游)计划,但是这个事情出现以后,我们也看到教育厅这个文件,但我们的活动不会受到影响,我们的目的地、还有路线这些都会告知家长,在家长自愿的情况下我们才组织的。我们也会要正规的旅游车,我们会考虑更多一点。

解说:除了吸取事故教训,一些学校还制订了更为详尽的活动预案。

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副校长吴少兰:我们一般也是跟旅行社合作,与正规的旅行社合作,而且我坚持一点,必须要跟他们签正式的外出旅游合同,必须先签合同再出行,然后要求旅行社必须给孩子们买意外人身保险

解说:在校长眼里,春游一直是一个令他们倍感压力的活动。

吴少兰:每次学生出行的前一天晚上,我几乎都是处于失眠状态,都特别紧张。然后要等到每个班都回来了,各个年级都报告孩子们都安全回来了,安全放学了,那个心才能放下来。

解说:但是他们还是希望创造条件给学生们一个跟大自然亲近的机会。

吴少兰:因为每个学期的春游,事实上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我曾经听到好多孩子说春游那天他四五点钟就起床了。

解说:其实今年入春以来,山东、辽宁等地就开始实行学生集体春游的审批制,有些地方为了避免事故,干脆直接叫停了集体春游,事故发生后除了海南当地,沈阳、深圳等地的教育部门也再次强调集体春游需要上报审批。

重庆珊瑚浦辉小学德育主任许麒:如果需要外出的话,首先要通过教委打报告,然后教委允许了以后,还涉及一些车辆问题,还涉及孩子们外出的安全,以及家长对安全的担忧等压力。

解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中学课本里的经典篇目,对于爱玩的学生们来说,春天的脚步是否将就此止步于冷冰冰的课本之上呢?

记者:你印象中参加了几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

重庆八中学生任程风:学校全体组织的很少很少,可能一年碰不到一次。

许麒:对(春游)几乎已经变得很模糊了,从这个学校2003年开办到现在,学校没有组织过一次外出的春游。

董倩:学校组织的春游期间发生事故,海南不是第一次,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若干年的话,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事故还不少。比如1998年4月的时候四川的一所初中,由于乘渔船过河时严重超载,造成10名女生溺水死亡,在这之后教育部马上就出了一个关于确保学生春游安全的紧急通知。2004年江苏一个中学在返回途中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9死24伤,在此之后教育部又说进一步加强学校春游安全。在2007年的时候江苏省一个小学在高速路上追尾撞上大货车,在春游途中造成了3名学生、1名教师死亡,5名学生受伤。这个事件发生之后,教育部办公厅又发了一个紧急通报,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次在春游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故,教育部都会用一种文件,还有紧急通知的方式来表达关注。一次次的春游中发生的事故,一份份的文件让很多学校、校长在春游这个问题上越来越趋于保守,春游和春游事故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到底怎么看?接下来我们就连线一位专家,他是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储朝晖研究员。首先储先生您给我们说一下,孩子们和春游,春游对于孩子是一个必选题、必选的选项,还是说这是一个可以自选、可选可不选的选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这个春游是孩子必须要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长期在室内上课有一种压抑的感觉。那么春游能够让他们出去放松,能够让他们亲近大自然感知社会,能够让他们的各种感官充分发展,也能够让他们的体能得到锻炼,这是必要的。

董倩:储先生您刚才说了这是孩子们的一种需要,也应该是教育的一种必需,但是我们也看了这些年孩子们在出游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会发生交通事故,还有其他原因导致的事故,那么很多学校就觉得与其让学生们出去,不如从安全考虑不让孩子们出去,那为什么学校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它为什么既需要春游,又由于安全的原因不让孩子出去春游?

储朝晖:这个首先我觉得要明确满足孩子成长发展需要,就是像春游这种需要和保障他的安全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偏废的,都要保障,都是学校的责任、政府的责任。然后现在之所以学校不愿意,或者是害怕带孩子出去春游就是由于这个责任边界不明确,到底出了事故以后,谁来负这个责任。

董倩:您指谁和谁的边界不明确?

储朝晖:就是学校、政府、家庭以及孩子这几个方面到底应该负什么责任,现在这个没有明确的边界。

董倩:如果因为边界这个责任并不明晰的话,那学校做出种种更保守、更自保的措施,您觉得他们是出于一种无奈,还是说他们在故意推卸责任?

储朝晖:要具体分析,我认为多数学校不是推卸责任,有一部分学校也不排除推卸责任的可能,当然这里推卸责任也包括有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存在这样的问题。

董倩:好,储先生,稍后我们会继续有问题问您。学生想春游,但是家长担心的是孩子的安全,而学校考虑的是我的责任到底怎么担负,那么种种考虑之下孩子的春游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解说:春天万物复苏,春游应该是每一个孩子最期盼的事了。

小学生:因为那儿的风景非常漂亮,非常美丽。

小学生A:春游能跟小朋友一起交流互动。

小学生B:春游的时候可以跟同学们一块玩,还可以长见识。

小学生C:(出发前)根本睡不着,特别想早点起来。

小学生B:就是感觉特别兴奋,睡不着觉。

解说:即使是孩子的家长对于曾经的集体出游也依然有着美好的回忆。

学生家长A:我记得我们小时候一周只休息一天,出去春游的时候是最快乐的。

学生家长B:我们都是自己带米,自己带锅,自己带菜,那种春游跟孩子现在出去玩不太一样。我们老家是四川那边的,有山有水,可以做饭啊,采花什么的。

学生家长C:就是去游乐场,去有山有水的地方。

记者:当时兴奋吗?

学生家长B:兴奋,兴奋得头一天晚上都睡不着觉。

解说:进入四月以来,全国许多媒体都对中小学生春游的话题进行了关注,在云南昆明的一所小学里,记者梳理了近年的出游地点后发现,在9次游玩中,有6次都去了同一个民族村,这也难怪小家伙很纠结地表示,都是去同一个地方,这些地方平常家里人也会带我们去,去了多少遍我都数不清了。

昆明的孩子总是去同一个地方玩;而在山东的一位初一学生却被明确告知,今年学校不会组织春游了;济南市一所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已经十多年没有组织过春游了,到底是什么让大家期盼的春游变得举步维艰呢?

小学生:我妈妈一般不放心,不让我去。

学生家长: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希望学校能够尽量把安全方面的问题考虑进去,能够做好。

解说:今年4月1日,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小学四年级学生刘昕玥因为特别向往能有一次春游,就想到了用写信的方式向校长表达愿望,虽然昕玥第二天就收到了校长的亲笔回信,但是她的愿望依然没能实现。

(电话采访)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余卫:首先我赞同这个孩子的想法,我觉得学生应该多到阳光下,多亲近大自然,我也跟孩子坦诚说,出于安全和其他方面的考虑,学校不可能每年都组织全体同学集体出去春游、秋游。我就建议孩子的爸爸妈妈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出去春游或者是秋游。

解说:虽然没能跟小伙伴们一起出游,但是在收到校长的回信后,昕玥在父母的带领下外出开心地玩了一次,而纵观全国中小学校春游收紧的现状,安全似乎是最主要的原因。

余卫:每一次孩子出去春游或者秋游,我都会提心吊胆,一定要等到他们全体安全回来以后,跟我打了电话,告诉我“校长我们回来了”,我才会彻底放下心来。

董倩: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余校长的这种苦衷。但是,一方面,不去春游,校长这颗悬着的、提着的心是放回肚子了;另一方面,不去春游,孩子们那颗提起来的期盼的心又放在哪里呢?我们继续连线储先生。储先生,你看刚才这位校长也说了,他在信里面尤其说道,出于安全的考虑,也受到上级有关政策的限制,但是我们刚才看到教育部相关的规定,并没有限制这个春游,没有说不许春游,那他为什么说会有上级有关政策的限制,您怎么分析?

储朝晖:他这里讲的上级有关政策呢,主要是讲这个报批手续,那么由于这个安全没有得到保障,那么很多地方就采取一个简单的办法,就说你们干脆不出去了,就在校园内了。

董倩:这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储朝晖:对,所以想尽可能回避这个春游是各个地方都存在的一个实际情况。

董倩:另外,储先生您看,刚才我们注意到余校长在回信中他有一个建议,就是虽然学校不能够组织春游,但是你们还有其他的方式,您怎么看待校长的这个提议,这种替代性的方式?

储朝晖:他这个替代的方式呢,我觉得家长可以带孩子出去玩,但是家长带孩子出去玩跟同学、集体出去玩这种方式是不一样的,它的功能不一样,作用不一样,因为同伴出去玩他能够胆量更大,能够更好地锻炼体能,能够更自由。而成人跟孩子一起去玩,孩子受到的拘束可能更多。

董倩:刚才如果我们仔细看这个短片,您就会发现不管是余卫校长还是其他一些接受记者采访的校长,他们普遍都用了一个词,就是担惊受怕,孩子们没回来之前都是担惊受怕。到底是什么使一个春游这么简单的事情让学校和老师、让校长这么害怕,什么原因?什么因素?

储朝晖:这个主要还是由于责任无限,由于刚刚我们前面讲的这个责任边界没有划定,所以学校往往要担任这个无限的责任,如果孩子出事,似乎所有的责任都在学校一方。

董倩:就是说不清道不明,这个事不管是不是你的,最后都要记在你学校的头上。

储朝晖:对。

董倩:好,储先生,我们稍后会有更多问题问您。刚才我们也分析了各种所谓责任到底划没划清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就想假如让孩子满意,让家长满意,让学校也满意,有没有这样的一种方式能让孩子们走出学校进入大自然,来一次他们所期盼的春游呢?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记者:那学校的春游……

小学生何栖桐:学校春游,没有。

记者:自己想不想参加,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

何栖桐:想。

解说:万物复苏的春天,孩子们渴望走出校园春游,但是小栖桐所在的学校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只是在有限的校园内给孩子开辟了一块活动场所,叫作开心农场。而令小栖桐羡慕的是重庆另一所小学——中华路小学的学生们已经踏青归来,今年这所学校的孩子们分年级去了不同的景区。

渝中区中华路小学副校长王峰:每一个老师,人人都有责任,关于车辆的选择,关于我们景点的选择,关于我们基地的选择,以及旅行社提供的相关管理人员相关资质的选择,我觉得校方也要充分审核和论证,只有通过学校、通过我们的第三方,以及包括我们的基地各方面几管齐下,才能够保证我们学生的安全出游、平安出游。

解说:安全出游、平安出游是外出春游的重中之重,最近两年在山东和四川的一些小学开始探索一种新模式,由家长委员会成员和学校年级组长商量决定旅行社和出游路线,之后再由学校家长委员会给全校家长发通知,确认是否愿意让孩子参加春游。

学校教师房冉冉:一旦出现安全问题,恐怕最大责任在老师,家长跟着因为家长会帮助我们看看孩子,然后我们顾整体就可以了。

解说:2013年4月在四川绵阳南街小学,为保障学生春游活动安全快乐地出行,还设立了安全保障组、车务联系组、医务后勤组、应急抢险组,在每个班级安排了六到八名家委会成员负责协助老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怎样避免春游发生意外,有学校总结出四个招数:联手旅游公司、签订家校承诺书、分年级小规模组织、家庭互助春游。今年4月2日的《人民日报》在文章中引用一位教育人士的观点说,有关部门应统一指导学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由学校家长共同承担安全责任,把学校和老师从“怕出事、怕纠纷”的压力中解脱出来,让更多学校敢于、乐于组织学生课外活动。不过也有不少家长对这种方式并不认同,他们还是希望学校可以组织春游。毕竟学校春游是孩子间的集体活动,家长掺杂进来会让孩子失去很多乐趣,集体春游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团队意识非常有好处。

董倩:解决孩子们的春游问题,短片中刚才也贡献了两个办法,一个是让家长参与到孩子们出游的过程中去,帮着学校和老师分担责任,也有的是干脆就让孩子们打成一小堆、一小堆,不去学校整体的春游了,而是让家庭组织去春游,这都是一种尝试,但是孩子们需要的是彼此之间大家一起去出游,而不是让家长去代替。好,我们继续连线储先生,储先生,您看有什么样的一种保障给学校、老师、校长,能给他们一种保障之后就可以让他们放心地去组织春游了。或者换句话说,怎么理清这个责任?

储朝晖:这个目前我们国家的法律还不健全,就没有明确的责任界限,所以我觉得第一个还是要我们在立法上,在政府和学校关系上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同时我觉得,实际上刚刚短片里也讲了,可以采取很多措施,首先出游的时候就要把这个方案做好,要排除各种危险,然后同时在这个组织过程当中,比如将不同的一些学生组成相互保护的安全小组,或者请这个正规的旅游公司,或者是在路线上能够保证安全,通过各种方式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事实上,真正我们春游的数量是很大的,发生事故的概率是很小的,所以安全隐患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董倩:好,非常感谢储朝晖先生。今天我们在探讨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是把他们圈在安全的笼子里不让他们往外飞,还是说像培养鹰隼一样,让他们在天空里去翱翔去搏击。在节目的最后,我们不妨听一听出去的孩子们对春游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夏思瑶:孩子们的心宛如新翻的棉被,松松软软满是阳光的味道。

崔雨秋:充满稚嫩气息的卡通形象,让我在瞬间回归了童年。

沈燚娇:我们在山上大喊大叫,说出自己的心声,喊出自己的压抑,仿佛回到了2009年,遇到了那个纯真并且无忧无虑的自己。

姜怡:期待下次和你们的再一次旅行。

夏思瑶:大家笑着,嚷着,最美的时光在咔嚓声中被定格成永恒。

【案例分析】

《新闻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一档访谈类栏目。周一至周五,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新闻1+1》改变了传统电视评论刻板的说教方式,大胆触及关系国计民生的敏感议题,并充分挖掘图像评论的功能意义,以创新特色成为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新的样板。

本次评论节目选取中小学生“春游”这个公共话题,把百姓关注点作为切口,为何“春游”是个难题?希望通过这档节目促进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决策科学化。本节目的主要特点如下:

(1)主持人与嘉宾观察员双向制动,形成开放的话语场。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大都“寄生”在所报道的事实中,评论的内容通常是主持人几句不痛不痒的批评和调侃,总体上是为新闻事实服务的。《新闻1+1》则开创了一种以主持人加观察员为主要形式的“二人转”式的新样态。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而且对节目观点的系谱进行宏观把控,对新闻意见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平衡。

(2)挖掘图像功能,提供事实论据。传统的口播评论中,图像符号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展现,造成与平面媒体难分伯仲的局面。《新闻1+1》突破这一瓶颈,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同时运用人物同期声、画面、字幕、现场连线等多种方式,为演播室节目的“话匣子”提供论据。

(3)把握好“问责”式选题的容忍度,为新闻当事人行使“反论权”提供平台。在批评型或者舆论监督型节目中,《新闻1+1》往往是通过个案反映普遍问题,探究制度中的漏洞、体制中的弊端、法律中的瑕疵,站在体制机制层面进行反思。

“春游”本是个简单的集体活动,但是因为各级教育管理者担心发生意外事故,害怕承担责任,因此学校老师都不敢组织集体“春游”。通过采访学生、家长、老师,我们看到了老师们的无奈、家长们的担忧、学生们的渴望。组织春游为什么就那么难?主持人的解说、观察员的解读,都不能给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留给观众的只有深深的思考。

思考练习题

1.电视评论中的画面有哪些种类?分别起什么作用?

2.屏幕文字(字幕)在电视评论中的作用是什么?

3.在电视评论中解说与论述性语言有哪些基本要求?

4.分析一部电视述评节目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