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体育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

体育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电视新闻栏目化当今的电视新闻基本上都是以栏目的形式出现的。电视新闻作为社会公共性节目走向栏目化,首先能够促进栏目风格的转变,满足大多数人的多种需求。

第一节 电视新闻栏目化

当今的电视新闻基本上都是以栏目的形式出现的。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天的新闻编排为例,除了整点新闻播报外,其余的新闻栏目依次为:6:00的《朝闻天下》、12:00的《新闻30分》、18:00的《新闻》、19:00的《新闻联播》、19:39的《焦点访谈》、20:00的《国际时讯》、21:30的《东方时空》、22:00的《新闻1+1》、23:00的《晚间新闻》、00:00的《午夜新闻》等。

其实,在电视诞生的最初10年间,电视新闻只不过是西方广播公司偶尔为之的“试验品”。直到1947年,美国的《骆驼新闻大篷车》出现,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新闻专栏节目的诞生。5年后,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著名主持人爱德华·默罗创办的《现在请看》(SeeItNow,1952—1958年)成为有影响的电视新闻栏目。随后,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又先后创办了《今天》、《今晚》、《60分钟》、《ABC今晚世界新闻》等较有影响的新闻栏目,其中不少栏目的出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栏目应该是作为中央电视台前身的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建台之初创立的《电视新闻》。该栏目每周播出三次,每次10分钟。其后又陆续创办了《图片报道》、《简明新闻》、《国际新闻》等栏目。但内容却只是图片、新闻片、纪录片和口播文字的简单组合。直到1978年元旦《新闻联播》开办,真正的电视新闻栏目才得以问世。在此后的30余年间,一批又一批较有影响的电视新闻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中国荧屏上,以独特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像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福建电视台的《新闻半小时》等,都颇负盛名。尤其是在1993年以后,中央电视台陆续推出的《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30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新闻栏目的出现,使得我国电视新闻栏目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一、电视新闻栏目化的意义

所谓电视新闻栏目化,是指把电视新闻节目分成多个专栏的编排方式和播出方式,并在电视媒体中普遍运用的一种现象和过程。确立栏目化意识,即强调栏目的类型化、个性化在新闻栏目策划制作中的思维指向作用。这种个性除了表现为内容选择上的独到之处外,还表现为主持人的播报风格、演播室的设置以及整个节目的包装等等。电视新闻走向栏目化,无论是对媒体,还是对受众,都有着重要意义。

1.告别电视新闻的无序时代,走向规范化

电视节目走向栏目化,是由过去松散拼凑、大杂烩式的粗放型样式,向追求传播效果最优化的集约型样式的合理转变,是电视节目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电视发展的早期,由于技术条件以及人力、物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电视新闻的播报基本上是“汇编”型的,根本谈不上特色和“定位”。随着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电视新闻也在告别无序,快步走向规范与成熟。标志之一,便是电视新闻栏目的产生、发展与壮大,并且产生了像美国CBS《60分钟》这样历经40年之久而不衰的经典性新闻栏目。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不经意间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仿佛是一夜之间,各大媒体的新闻与信息大战已打得如火如荼、狼烟滚滚。不少媒体仓皇之间马失前蹄,惨遭淘汰。电视新闻也同样面临着广播、报纸,尤其是后起之秀第四媒体———网络的威胁。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除了加强新闻密度外,还要推出更多有特色的新闻栏目,让新闻更精彩,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才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必由之路。

2.适应不同层次观众的多种需求,走向风格化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绝不是应声而倒的靶子。对于媒体传播的信息,他们是积极地、选择性地接受的。不同的受众对同一信息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反应;而同一信息因为不同的传播模式,传播效果也会大相径庭。作为传播媒体,必须以受众为中心,从受众的角度,从“人”的角度来决定自己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这样由于人本身的固有差异,更由于当今社会中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需求所体现出的从单元到多元、从整合到分化的发展趋势,大众传播不得不由“广播”走向了“窄播”。这就要求传播者不再把受众当成一个无区别的群体。

电视新闻作为社会公共性节目走向栏目化,首先能够促进栏目风格的转变,满足大多数人的多种需求。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之所以能够使人津津乐道,原因之一就是主持人陈鲁豫首开了“说新闻”的播音风格。这种亲切、口语化的传播方式,从几十年不变的一板一眼、字正腔圆的“播音腔”中解脱了出来。其次,栏目化后的电视新闻在内容上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比如,《新闻联播》为观众提供的是权威的国内外重大时政要闻;而《世界周刊》则是关于国际重要新闻的深度解读;湖南台的《晚间新闻》则用娱乐化的方式展示湖南本地的社会新闻。同时,栏目化的电视新闻能够准时固定地播出,有利于培养观众的收视习惯,使栏目拥有一批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从而为栏目的“名牌效应”打下基础。

3.优化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应,走向系统化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在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要素的有机结合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其本质特征就是有机的整体性。各要素所能单独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而组合在一起却能收到“1+1>2”的效果。

对一个电视台来说,新闻传播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仅仅是动态消息的汇集,难以满足观众的求深心理,于是,深度报道的出现,无疑是对这种缺憾的一种弥补。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新闻联播》中播出的一些重大新闻,仅仅是以动态消息的形式出现的。为了更鲜明地表明态度立场和揭示事件的前因后果,《焦点访谈》经常承担起了这项任务。《新闻联播》中播音员一句“此事在本台今晚19:38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将有详细报道”的预告语,把这两个节目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收到了相得益彰的传播效果。一个电视台正是通过各个栏目之间的这种协调、合作、同步与互补,而达到新闻传播整体最优化的效果。相反,如果设置新闻栏目时不从“大新闻”的角度加以考虑,不仅是对栏目资源的一种浪费,而且是对电视台新闻栏目整体传播效应的一种破坏。

对于特定栏目来说,电视新闻一旦以栏目的形式出现,就必然要求该栏目有一定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固定性。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应该是维护栏目新闻传播连续性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法宝”了。

二、电视新闻栏目的形态

电视新闻栏目形态,即电视新闻栏目的播出和表现形式。依据不同的划分方式,电视新闻可以有不同的栏目形态。一般来说,应以栏目的结构形态为划分标准。这样,我们可以把电视新闻栏目大致归结为以下几种形态。

1.集纳型

这是最早出现,也是我们在电视屏幕上最常见的一种新闻栏目。这种栏目一般是动态消息的组合,能够最简明、最快捷地告诉观众最新的新闻事件。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新闻30分》、《国际时讯》和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以及各地方台的早、晚间新闻栏目等,都属于此种类型。

2.杂志型

此种节目形态与简报型栏目相比,信息含量更大,节目形式也更为灵活多样。最明显的节目特征就是其板块化的节目形态。一个杂志型新闻专栏往往由若干板块组成。我国最早的杂志型新闻栏目是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1987年7月),而真正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中央电视台1993年5月1日开播的《东方时空》。

3.专题型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兴起,促进了专题类电视新闻栏目的产生。简报型新闻栏目往往只报道动态消息,杂志型新闻栏目又涉猎范围过广。为了满足观众对新近发生的某一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发生发展的深入了解欲望,单一专题型新闻栏目应运而生。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台的《东视广角》以及其他各地方电视台的“焦点”类栏目,都属于此种类型。

4.谈话型

谈话型电视新闻节目是指“以面对面人际传播的方式,通过电视媒介再现或还原日常谈话状态的一种节目形态。通常是围绕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等当前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之间展开的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在本质上属于大众传播活动”(1)。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会客厅》和《面对面》栏目。二者都以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为关注对象。不同的是,前者强调开掘新闻事件中当事人和关联人的亲历、亲为和亲感,突出新闻中的人性和新闻性的结合。后者秉承的理念是面对面的接触、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碰撞、面对面的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