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序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序

时间:2022-04-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序李凤辉是中国播音学的第一位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是中国播音学博士文库的首篇。在这篇论文中,主要论述了人文精神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表现出的缺失状况,以及他认为应该重构的设想。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序

李凤辉是中国播音学的第一位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阙失与重构》,是中国播音学博士文库的首篇。这都是值得庆祝和纪念的。

经过几代人多少年的奋斗和拼搏,才创立了中国播音学。作为第一位播音学博士生导师,我的压力很大,不知道如何指导,不知道怎样设课,不知道上课讲些什么,不知道论文写些什么。

我只知道,博士课程和硕士课程不同,甚至存在质的区别。硕士研究生,学习本专业知识,研究本专业业务,学位论文理论结合实际,富有新意,每篇三万字以上;而博士研究生,要在硕士课程基础上,增加学科前沿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还要学习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和精选课程,并要完成若干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要有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每篇十万字左右。这个“质”,是全方位、多维度的,是“接着说”和“自己说”的,是学理论证的,是自圆其说的。

依据这个认识,我和李凤辉共同讨论,反复推敲,列出大纲,通过了开题报告。此后,他便投入了紧张的写作。直到读博第四个年头,他才修改定稿,并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论文写作是艰苦的,特别是在职读博,除了日常教学、做班主任,还有许多课题的任务要按时交卷,他经常是废寝忘食地搜集资料、埋头写作。由于他本科是学哲学的,对于中国哲学很有兴趣,时当“人文精神”大讨论,更使他感到振奋。因此,他便以此为题,进行了多视角思考,先写出了五万字的历史沿革,而后又积累了多种视听资料。最后的论文,虽然存在某些不足,但是从整体看,还是达到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在这篇论文中,主要论述了人文精神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表现出的缺失状况,以及他认为应该重构的设想。这个选题既有学术价值,从学理层面考察和探讨了人文精神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表现及其基本特征,研究了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主体性建构和主体间共建问题;又有现实意义,针对人文精神在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各种缺失,分析了产生的语境及原因,并从引导的定性与定位角度,指出各种“失当”的主要症结和具体例证。这些,对于大众传播视听作品的价值取向,无疑具有观念上和实践上的指导性、建设性作用。当然,这篇论文在几经修改后,仍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如:论述人文精神的特征及其表现,稍觉空泛;个别例证的典型性、唯一性显得单薄了些。

应该说,人文精神,源于《周易·贲》的“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于人的待人接物,与他人的关系,包括与群体、社会的关系,是人自身修养形成的网状文饰,可以反观其内心世界。这种文饰,有真假、善恶、美丑、雅俗、精粗之分,因此,人文精神也并非都是真善美的。传播语言的本质就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那含义是要强调“言为心声”,说出来的话语,就是人的内心反映,不论是“心口如一”,还是“口蜜腹剑”,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概莫能外。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功能性表述,如果从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和认知、审美、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实质性剖析,它又是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其音声化内涵,应该指向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在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语流态势及趋向。作为“工具”的形象比喻,无可厚非,不过,它迥异于尺笔、锄犁等物质器械,而是人类内心活动的外化,成为人体有机构造的必要组成部分。它的自身调整、社会联网,它的随机应变、与时俱进,开辟了人类集体创造性、审美性的广远时空。这种理解,给了我们认识语言、掌控语言传播的新路径。

人文精神,当代的主流表现,应该具体表述为: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我们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提倡和实行终极的人文关怀,以便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建设富强和谐的社会。

李凤辉作为中国播音学的第一位博士,思想压力很大,因为,他深知责任的沉重。希望他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都更上一层楼。

张颂写于三书屋

2006年6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