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当苏轼悠然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又接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令

正当苏轼悠然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又接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令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当苏轼悠然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又接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令_这时,朝中政局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高太后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即是起用司马光。前者积极酝酿废除新法,后者则竭尽全力组织抵制。高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诏令一经发出,朝野上下纷纷议政,上书者多达数千人。果然,到六月下旬,苏轼便接到了朝廷的诏令:以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

正当苏轼悠然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又接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令_

这时,朝中政局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年仅十岁的哲宗不能亲政。自从三月初一,神宗病重无法视朝,应群臣的请求,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垂帘听政。太后的政治态度十分鲜明,十几年来,她一直坚决地站在反变法派的一边。神宗去世不久,她便传下诏书,批评熙宁、元丰时期的政治,将以“母改子政”的形式改变神宗的既定政策,这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时代,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因此群臣之中,无人敢公开非议。高太后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即是起用司马光。三月十七日司马光应诏入京,五月二十六日拜门下侍郎(副宰相),第二年(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闰二月二日,出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北宋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史称“元祐更化”。

元丰八年夏天,北宋政坛已是雷声隐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是“元祐更化”的前夕,政局将变而未大变的时期。当时的执政大臣既有反变法派的司马光,又有变法派的蔡确、章惇等,双方力量暂时处于均衡的状态。前者积极酝酿废除新法,后者则竭尽全力组织抵制。三月,司马光刚刚应诏入京,就上疏要求下诏广开言路,以制造反对新法的舆论。但是直到五月才拟出诏令草稿,蔡确还在草稿上加了一些威胁上书言事者的话,在提出征求直言的同时,还要求“以六事防之”,如不能“观望朝廷之意”等,暗示人们,一旦说得不对,便当治罪。司马光坚决反对这份草稿,认为这实际上是禁止人们“言新法不便当改”,建议删去此段。高太后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诏令一经发出,朝野上下纷纷议政,上书者多达数千人。

在这风云变幻的日子里,苏轼正悠然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他虽也细读每一份邸报,关注着朝中发生的一切,但却并不轻易发表意见,还写信劝朋友不要非议新法,他心甘情愿地置身于政治的漩涡之外,做一个超然闲逸的旁观者:

青泥赤日午相烘,走访船窗柳影中。(www.guayunfan.com)辍我东坡无限睡,赏君南浦不赀风。

坐观邸报谈迂叟(司马光),闲说滁山忆醉翁。

此去澄江三万顷,只应明月照还空。

——《小饮公瑾舟中》

他不时地往返于真州、润州之间,和相知相得的朋友作愉快的短途旅行:

问禅时到长干寺,载酒闲过绿野堂。

——《次韵许遵》

金山寺更是他常去的地方。他与佛印性情相合,意气相投,经常在一起谈锋斗智。

一天,苏轼又将前去拜访佛印,事先写信告知,并说:

“不必出山,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但是佛印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仍然早早便下山迎接。及至相见,苏轼笑问佛印为何下山。佛印心想一是对权贵,一是对朋友,当然不一样。但该如何回答呢?他灵机一动,口占一偈:

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三门见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大千都是一禅床。

佛教认为,境由心生,只要此心寂寂,即使走遍大千世界,也如同面壁禅房之中一样清净无扰。因此,又何必在意出不出山呢?对答机智,境界高妙,苏轼不禁抚掌叹服。

二人相随进入禅房,佛印故意为难道:

“此间无坐榻,居士来此做什么?”

苏轼应声答道:“暂且借和尚您的四大来做禅床。”

佛教以地、火、水、风为构成世界的四大物质,而人亦是世界万物之一,苏轼由此引申:既无坐榻,那就拿你佛印做禅床。

佛印心中暗喜,早已想好了对答之语,却不忙着说出来,故意转换话题说:

“山僧有一问,居士倘能应声对答,即借在下四大与你,倘若对答不上,便请留下腰间玉带。”

苏轼欣然同意。佛印说:

“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欲于何处坐?”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种构成世界和生命的物质与精神因素,地水火风四大即包括在色蕴之中。佛教认为,五蕴的组合显现了世界和生命,但是,这种组合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形态上,都是变化无常的,由此形成了大千世界的生死轮回。因此,从佛教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身体和宇宙万物一样,都是虚幻不实的暂时存在。既然这样,又如何能坐?苏轼觉得佛印言辞极为巧妙,一时无言以对,略一沉吟之间,佛印即对身边侍立的沙弥道:

“居士输了。快!收下玉带,永镇山门。”

苏轼哈哈大笑,随即解下玉带。

佛印又说:“尽管你输了,但我也不能让你空手而归。”

说完便令侍者取来衲裙(僧衣)一件,赠给苏轼,并即兴作偈颂两首,苏轼和其韵也赋两绝: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此带阅人如传舍,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差相称,乞与佯狂老万回。

(万回,唐武则天时僧人,此指佛印。)

——《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二首》

佛印素知苏轼爱吃猪肉,每当苏轼来访,必定烧上一锅猪肉款待。不想有一天,烧得喷香的猪肉竟不翼而飞,不知被哪个馋嘴的和尚偷吃了,苏轼因而戏作一绝: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戏答佛印》

无边的美景,无穷的佳肴,无数次快乐的相聚……这样的日子不在天堂,胜似天堂!走过穷乡僻壤,熬过艰难苦楚的苏轼完完全全地陶醉了:

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槐高处一蝉吟。

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

——《溪阴堂》

可是,这样的好日子竟是何其短也!司马光已在朝中身居要职,大批反变法大臣正有计划、分步骤得到重新起用,苏轼既以才高名世,又曾因讥讽新法下狱遭贬,自然不会被人遗忘。六月初,京城便已盛传苏轼即将被起用的消息,王巩最先听到,忙寄书相报,其他的朋友也纷纷来人来函,告知他们听到的消息,扰扰攘攘地搅得他很不安宁。“树欲静而风不止”,看来,人的命运真的不是自己所能把握的。

果然,到六月下旬,苏轼便接到了朝廷的诏令:以朝奉郎起知登州(治所在今山东蓬莱)军州事。全家人欣喜若狂,苏迨、苏过把诏令和当月的邸报翻来覆去,看了又看,唯恐弄错,朋友们争先恐后前来庆贺:

故人改观争来贺,小儿不信犹疑错。

——《次韵答贾耘老》

而苏轼此时在欣喜之外,又不免有一丝惆怅在心中袅袅升起……

极为短暂的安定之后,一家人又开始打点行装,准备远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