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收到朝廷准予常州居住的诏令,苏轼可说是欣慨交加_

收到朝廷准予常州居住的诏令,苏轼可说是欣慨交加_

时间:2022-08-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收到朝廷准予常州居住的诏令,苏轼可说是欣慨交加_二月,苏轼到达南都,拜谒息影林下的张方平。在南都住了不到一个月,朝廷下达诏令,批准了苏轼乞居常州的申请:仍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常州居住。

收到朝廷准予常州居住的诏令,苏轼可说是欣慨交加_

二月,苏轼到达南都,拜谒息影林下的张方平。老人已是七十九岁高龄,三十多年来,他对待苏轼兄弟如同自家的子侄,而苏轼、苏辙也衷心爱戴这位德高望重、才识不凡的长辈,只要有机会必定前往看望。苏轼此番前来,令老人分外高兴,执意留他一家长住。

在南都住了不到一个月,朝廷下达诏令,批准了苏轼乞居常州的申请:仍以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常州居住。收到诏令,苏轼可说是欣慨交加,一方面,他庆幸自己终于可以免除长途奔波,到那人地两生的汝州,终于可以回到美丽富饶的宜兴,安定闲适地度过这劫后余生;而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过早地退出事功世界,再也不能以身报国、建功立业而怅然若失。怀着矛盾的心情,他写下《满庭芳》一词:

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

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www.guayunfan.com)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船头转,长风万里,归马驻平坡。

无何,何处有?银潢尽处,天女停梭。

问“何事人间,久戏风波?”

顾谓同来稚子:“应烂汝腰下长柯。”

青衫破,群仙笑我,千缕挂烟蓑。

上片直抒胸臆,写出复杂的内心世界。下片则借天女的问话,表现出对过去漫长的险恶仕途的后怕。能够如愿以偿地回到自己向往多年的宜兴居住,使苏轼感到君恩深重,虽然远逐天涯,君王的眷顾仍像温暖的阳光洒满心坎。怀着壮志未酬的怅惘,他祈祷从此一帆风顺,走上平稳安定的人生之路。

正当苏轼感念神宗的恩泽,为“君恩未报”而深深遗憾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从天而降。三月初五,年仅三十八岁的神宗皇帝,因积劳成疾,带着事业未竟的满腔遗恨,一病身亡。噩耗传来,苏轼万分悲痛,十八年来,尽管个人遭遇坎坷,但神宗对他的赏识与爱重却是亲历亲闻的,而且,经过许多磨砺和反思,他又进一步理解了神宗锐意革新的苦心和功绩,他情不自禁地提起笔来,一连写了三首挽词,歌颂神宗所创立的功业,痛悼其英年早逝,深切的哀思发自肺腑。几个月前,与滕元发相会于金山时,他们还相约要磨濯晚节,报效神宗,谁知尚未来得及实行,神宗皇帝竟已永远地去了!在《与王定国书》中他无比沉痛地说:

先帝升遐,天下所共哀慕,而不肖与公,蒙恩尤深,固宜作挽,少陈万一……无状坐废,众欲置之死,而先帝独哀之,而今而后,谁出我于沟渎者。已矣,归耕没齿而已。

由于张方平的苦苦挽留,苏轼没有立即挈家前往常州,仍在南都留住了一些日子。四月初,才发舟辞行。

四月下旬,苏轼一家到了扬州,这里距离常州已经很近了,苏轼的心中有一种归乡的惬意与安然。五月初一,他和朋友到扬州竹西寺游玩。竹西寺位于一座名为蜀冈的山坡北面,山上有井,水味与四川岷江相似。喝着乡味浓浓的井水,设想着归隐田园的闲逸生活,苏轼写道: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一

从熙宁七年初次买田宜兴,到今天放归阳羡,正好十年过去。这十年来,他一直向往的不就是这一天吗?此时,他的心中充满了幸福宁静的喜悦。

时已初夏,苏轼四处游玩,跑得又累又渴,便在寺中休息。竹西寺和尚招待他喝鸡苏水、莺粟汤,都是庙里自产的中草药凉茶,便口利喉,调肺养胃:

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同上其二

苏轼躺在藤床上,枕着清凉的瓷枕,在竹荫间舒舒服服地打了一个盹,又抖擞精神出门游玩。寺外是一望无边的稻田,庄稼长势喜人,农民都在田间劳作,有十几个父老蹲坐路旁歇息说话,其中一人双手合十,说:

“听说是好个少年官家。”

此时距神宗驾崩已近两月,哲宗即位,年仅十岁。苏轼听到百姓真诚地夸赞新君,心里十分高兴,不觉又吟成一首小诗: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同上其三

苏轼到达常州,已是五月二十二日。走在青山绿水之间,他不禁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数千里的辗转跋涉,四百多个日日夜夜的水上漂泊,总算告一段落。他急切地想要买一座房子,好让疲惫的家人尽快安定下来。许多熟人、朋友热心地帮忙物色,其中邵民瞻找到的那处房子最合苏轼的心意。房主要价五百缗,苏轼将手中现款倾囊而出,刚好够数。两下成交之后,苏轼选定一个吉日,全家人高高兴兴搬进新居。这天晚上,苏轼月下散步,来到一处村落,忽听竹篱茅舍中传来凄婉的哭声。他心中一动,不由推门进去,则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在昏黄的孤灯下哀哀饮泣,满脸绝望的神情。苏轼关切地询问,老妇人回答道:

“我原有一座祖传的百年老屋,儿子不肖,把它卖给了别人,今天才搬到这里。相守了一辈子的百年旧居,一旦诀别,不免悲泣。”

苏轼听了也觉得怆然伤感,他又问道:

“您那座百年老屋被谁买去了?”

老妇人哽咽道:“儿子说是卖给一个有名的苏学士了。”

苏轼大吃一惊,看着这悲伤的老妇人,他的心充满了悲悯之情,没有一丝犹豫,便从怀里取出了房契,他告诉老妇人,自己就是她儿子所说的那个苏学士,现在决定把房子还给她。说着便将房契凑在灯火上点燃,老妇人停止了哭泣,呆呆地看着那一纸房契慢慢变成灰烬,不敢相信这一切竟是真的,她拼命地揉着自己的眼,掐自己的腿,喃喃地说:

“我一定是在做梦,一定是在做梦……”

苏轼将老妇人的儿子叫来,告诉他退房的事情,一个字也没有提到钱,只是反复叮嘱他好好孝敬他的老母亲。

就这样,苏轼一家又从那所房子里搬了出来,租了一处民居住下。积蓄都已花光,他再也没有钱买房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