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税加工货物核销的重要性和常见问题

保税加工货物核销的重要性和常见问题

时间:2022-03-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保税加工货物核销的定义和相关规定可知,保税加工货物只有在核销后,才在法律意义上正式解除监管。正如前文提及的加工贸易企业规范化管理难点分析,企业的实际库存数据与海关推算企业保税加工货物的库存数据之间存在产生差异的必然条件,企业的实际库存数据与海关底账数据完全一致的可能性极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内部管理混乱,执行核销作业时,数据难以平衡﹑差异难以分析,从而导致超期核销,受到海关处罚。
保税加工货物核销的重要性和常见问题_涉外型企业海关稽查风险管理与实操技巧——中国海关稽查风险管理报告

从保税加工货物核销的定义和相关规定可知,保税加工货物只有在核销后,才在法律意义上正式解除监管。在解除监管之前,必须要履行加工复出口手续或者内销等海关手续。

仔细分析加工贸易申报管理全过程,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备案阶段;

2)生产加工阶段;

3)核销前阶段。这个阶段大部分货物已出口﹑结转或内销。

依照海关规定,加工贸易企业应当在成品出口﹑深加工结转或者内销前如实向海关申报单耗。但将单耗申报定在出口﹑深加工结转或者内销前,并不等于这是唯一的结点,如果企业可以的话,单耗对应关系比较简单,产品比较固定,工艺简单﹑稳定,企业完全有可能在备案环节一次就备案清楚的。而核销前的申报是海关实事求是的做法,很多企业确实很难在出口﹑结转或者内销前确定单耗,或者说净耗是确定的,损耗是不固定的。要求企业完完全全在结转和内销前申报单耗也是不合适的。所以,企业必须重视报核前的申报环节,对进出口情况和单耗及时进行变更和修正。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核销过程可以认为是一个“交代”和“小结”的过程。加工贸易企业报核时,对向海关进行保税备案后的实际进出口行为进行“小结”,“交代”保税备案的料件﹑成品的实际进﹑出﹑存情况:“交代”实际进口料件和复出口的成品﹑料件﹑边角料﹑残次品等情况;“交代”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残次品﹑副产品情况以及剩余料件等情况;“交代”企业的实际单耗状况﹑内购原材料情况以及内销或者放弃料件﹑边角料﹑残次品﹑成品等情况。

核销过程同时也是企业对保税备案以来围绕保税加工货物相关业务的全面申报过程,是企业对自己行为的“确认”过程,因此,企业核销作业过程,除了核进料﹑核成品﹑核单耗﹑核余料,还有两项重要事务就是核实企业保税作业行为﹑争取核销前处理。

正如前文提及的加工贸易企业规范化管理难点分析,企业的实际库存数据与海关推算企业保税加工货物的库存数据之间存在产生差异的必然条件,企业的实际库存数据与海关底账数据完全一致的可能性极少。

因此,核销作业过程中,企业必须积极正视差异,挖掘产生差异的原因,如实向海关进行申报。而要实现对数据差异的有效掌控,必然需要企业各业务部门的规范运作和紧密配合。

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将核销作业过程看成是一个“打仗”的过程,有序地进行部门分工,要求各部门紧密配合,充分发现企业保税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核销前努力做到如实申报,争取核销前解决核销周期中发生的所有问题;而另外有些企业则将核销过程简单地理解为“对账”的过程,发现企业库存状态与报关底账之间出现差异,不是通过有序排查,采取合理的方法应对差异,而以造账﹑调账﹑假出口﹑假结转或者利用虚假单证等方式“消灭”问题,骗取海关核销,依据这种方式,实际并没有“消灭”问题,而是使企业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导致越陷越深。

也有些企业,由于其员工素质匮乏,在未充分核实企业保税加工货物存储状况的情形下,就简单地进行核销工作,笔者称这种现象为“未核就销”。甚至有一些企业在未办理余料结转﹑内销补税等手续的情况下,就直接办理完核销手续,导致企业保税货物的实际库存数量远大于理论库存数量,企业的保税货物库存账与报关部门的理论库存账永远“平”不了。

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内部管理混乱,执行核销作业时,数据难以平衡﹑差异难以分析,从而导致超期核销,受到海关处罚。

关于在加工贸易活动中骗取海关核销行为的认定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关于印发《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在加工贸易经营活动中,以假出口﹑假结转或者利用虚假单证等方式骗取海关核销,致使保税货物﹑物品脱离海关监管,造成国家税款流失,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以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