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中的结构性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中的结构性思维

时间:2022-03-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的结构性思维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时,必须具体分析改革系统中各要素的构成和分布,明确改革各要素在改革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正确处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结构的最优化。在改革中,任何一项改革举措的出台,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改革系统整体的变化。因此,重视对系统结构的研究,通过结构的调整使之有序合理化,就能实现系统的功能优化。
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中的结构性思维_国家治理现代化丛论

根据现代系统科学理论,系统整体与其各组成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是按一定顺序、层次、结构,联结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系统结构就是指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关系、一定的排列组合秩序、一定的组合方式等。系统整体具有它的要素及其总和不具有的特征,亦即系统的整体涌现性。这种整体涌现性只有诸多要素按照某种方式整合为系统时才会呈现出来,一经分解为独立的部分便不复存在。且同样的要素,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所形成的整体,会产生不同的整体涌现性。因此,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排列组合的改变亦即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系统功能的改变。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并非是系统整体的性质和功能的决定性力量,各要素之间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所联结而成的结构,才真正决定了系统的功能。有什么样的结构,系统就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系统的功能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系统的结构性思维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时,必须具体分析改革系统中各要素的构成和分布,明确改革各要素在改革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正确处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结构的最优化。即不仅要考虑每一要素的变化所导致的与之有相互关联的其他要素的变化,更要考察某一或某些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的系统的整个结构的变化。在改革中,任何一项改革举措的出台,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改革系统整体的变化。忽视任何一个要素,或者忽视了哪一个领域或环节的改革,都有可能影响整个改革系统。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通过系统设计,正确定位每一要素的地位,在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中充分发挥每一要素的功能,使各改革领域和环节共同作用,使各项改革内容和举措协同发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要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社会发展需要充满活力,但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5]

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仅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更受制于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结构。系统有什么样的结构,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系统的功能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在农村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改行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新体制下,人员、土地、生产资料等要素都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生产组织结构改变了,结果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整体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高居世界第二位,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却使得经济发展质量不高,因此,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的就是通过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与效益。因此,重视对系统结构的研究,通过结构的调整使之有序合理化,就能实现系统的功能优化。而系统结构的性质和状态是由系统构成要素内在的结合力和结构信息决定的,因此,我们达成改革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调整系统的结构,自觉地优化和提高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结合力,只有这样,系统才能有序高效运转,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全面得以推进,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个系统就很可能因为个别要素的弱化或缺失进而导致崩溃。所以,结构优化既是系统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贯穿于改革过程的始终,反映了改革的大局观。

当然,强调改革系统的整体结构,并不是就要在改革实践中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在统筹规划改革全局中,通过抓关键和核心要素,让其带动和引导其他要素,最终实现结构整体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6]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经济建设是我们所有工作中的中心任务,我们应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的率先突破与创新,带动和引导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改革,并不断使各方面的改革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整体,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有序推进改革,保证系统结构在改革中的稳定性,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