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中的动态性思维

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中的动态性思维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0多年来我们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从整体上看,社会主义改革是长期的“进行时”,这个过程是由许多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时”构成的。
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中的动态性思维_国家治理现代化丛论

现代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任何开放系统都需要不断地与外界环境交流能量、物质和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使开放系统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系统的动态性思维要求我们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从系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揭示和掌握其变化发展规律,从而能更好推动系统整体的前进与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动态性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绝不能恪守祖宗成法,更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去以不变应万变,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状况瞬息万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改革并无成法,改革的领导者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经常调整、改变和完善改革举措,改革就是一个解决和处理社会问题的动态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变革的社会,从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也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并非就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至善至美的,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实现自我更新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其基本矛盾依然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由于它们已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革完善加以解决,而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又再次强调和重申了这一基本原理:“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适应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变化来推进社会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9]另一方面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实践还不到100年的时间,还很不完善和成熟,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充满挑战的全新事业,并没有可以照搬模仿的成功模式,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通过改革,不断总结经验。

因此,社会主义的改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业,也不是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短兵相接。30多年来我们通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渐进式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础。但在我国这个13亿多人口、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搞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采取边探索实践、边总结经验、边推开的方法一步步进行,把失误和风险降到最低。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10]

当然,改革过程的长期性要和实现具体目标的阶段性和暂时性有机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使改革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扩大。在这个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性具体目标有机联系起来,指出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要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矛盾,只要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还有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我们的改革就不会停止,就会长久进行下去。但在改革的长期进程中,我们会有一个个阶段性目标去为之奋斗,它们也是改革的成果。所以,从整体上看,社会主义改革是长期的“进行时”,这个过程是由许多阶段性目标的“完成时”构成的。当前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实现的一个重大阶段性目标就是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而这些一个个的阶段性目标最终是为了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