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未来应该如何应对科学主义与未来哲学的发展趋向

未来应该如何应对科学主义与未来哲学的发展趋向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我们就会知道,在理论理性受到彻底批判之后,人类学体系之内的实践理性必然将会重新为新哲学奠基。上述的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分成的三个部分中的第一部分仍是以理论理性为奠基,而另两部分则是以新的实践理性为奠基。
未来应该如何应对科学主义与未来哲学的发展趋向_挑战·创新·超越: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文集

现代哲学的知识论、认识论、逻辑主要发展为两个路向,即由弗雷格开创的数理逻辑和由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逻辑。以弗雷格函项逻辑为始基,逐渐发展出以英美等地为主的“分析哲学”,他们主要以逻辑进行“语言的逻辑分析”,而以胡塞尔为基础,现象学方法则广泛应用于各个人文社会领域。

由于以近代自然科学来奠基的认识论—知识论的本体论形而上学和逻辑本身又是科学理性(Logos)的最好的代表,因而只有对以认识论—知识论为根基的形而上学及其方法论的逻辑学进行彻底批判,才有可能走出第一阶段的现代性的由科学理性(理论理性)建构起来的牢笼。

因此,笔者认为理论理性(科学理性)在现代哲学中的主要形态,都不可能作为新哲学的定义,即“现代逻辑—语言哲学”的英美分析哲学事实上在未来随着这一对科学理性的批判必然进一步衰落并边缘化(从哲学内部上讲)。这并不是说其会彻底消亡,而是说分析哲学以及现代逻辑的发展将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去哲学化。

因此,在新的现代性的背景之下,哲学必须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位。在不可能回到古代自然本体论和中世纪神圣实体本体论哲学的前提下,以及笔者在上几段落中对近代哲学的大体自我定位进行了批判检视的前提下,笔者认为以康德的“人类学体系”来重新定位哲学是最合适的。因为康德在理论理性(科学理性)的规定之后,还设定了高于理论理性(科学理性)的实践理性,这就很好地防止了理论理性(科学理性)支配一切的境况发生。因此,我们就会知道,在理论理性(科学理性)受到彻底批判之后,人类学体系之内的实践理性必然将会重新为新哲学奠基。

这里或许有人会问,康德将理论理性(科学理性)限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按康德自己的说法是为了“为信仰留下空间”,而在现代性的世俗化的背景之下,这种指向宗教信仰的实践理性真的能够为哲学在科学理性之后找到出路吗?笔者认为这一质疑是确切的,康德的实践理性确实是指向上帝和信仰的,但一方面信仰的需要在当下现代性状况下仍是需要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对康德的“实践理性”进行改造。在笔者看来,康德当时之所以将实践理性完全指向天国的彼岸世界,是因为当时在此岸的“生活世界”中尚未出现一个可以让个体进行自由行动的“社会—政治公共领域”,因此实践理性只能够留给彼岸世界。但随着资本主义现代性世界的推进,在当今,这一可供实践理性在现世的生活世界进行自由运用的社会—政治公共领域已经初步(在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建构出来,因此,这一“新实践理性”完全可以为新现代性背景下的新哲学奠基。

上述的黑格尔哲学解体后分成的三个部分中的第一部分仍是以理论理性为奠基,而另两部分则是以新的实践理性为奠基。

因此,未来的哲学的主流将会在人类学体系的框架内以实践理性为奠基的两个路向上进行重新建构,即:外在路向上的作为“社会伦理—政治—法权哲学”的“现实的人类学体系”;内在路向的“文化—宗教—艺术哲学”的“超越的人类学体系”。作为这内、外路向的沟通,则依赖于既有客观又有主观面向的“精神哲学”(因此这一“精神”是在黑格尔的意义上使用)。最终,在以理论理性为奠基的知识论—认识论形而上学衰落之后空缺出来的“第一哲学”的王座将由以改造过的实践理性来奠基的内、外这两个路向的新哲学来补上,而依然以理论理性(科学理性)为奠基的科学哲学、语言哲学、逻辑学当然仍会存在,但将进一步边缘化。

因此,哲学知识论、认识论、逻辑学最终会一方面作为有普遍性的形式逻辑(传统逻辑)被继续得到学习与传播,因为其作为人类的知性思维的规律的发现与总结归纳,其价值是永恒的,而反对形式逻辑(传统逻辑)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就是对人类理性思考能力的反对,但其哲学基础——以理论理性(科学理性)来奠基的知识论—认识论形而上学——已经成为哲学史的内容,因此,正如形式逻辑穷尽了人类知性思维的运行的一切可能性一样,以之进一步开出新哲学的可能性也已经于近代哲学处被穷尽了,其已经成为一门无现实的根的知识。另一方面,由现代知识论和现代逻辑开出来的这种新知识论与逻辑将会进一步地“去哲学化”,并且更进一步地依赖于各门新兴科学(如计算机等)以及科学的新发现,或者其即使在哲学中,也不再可能保持主导地位,而是在被边缘化了的科学哲学、语言哲学这样的认识论的碎片之中,作为其论证、分析的方法继续使用。

这样的理论理性(科学理性)的命运是合理的,因为哲学的命运就是如此,二者始终是紧密相依的,正如阿那克西曼德那一不可违背的“命运”“必然性”“时间的安排”早已安排好的那样。

参考文献

[1]曾欢.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以科学统一为依据视角[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2]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3]魏敦友.回返理性之源——胡塞尔现象学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及其意义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朱德生,冒从虎,雷永生.西方认识论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5]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7]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8]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9]汪民安.什么是当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

[10]尚杰.法国当代哲学论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11]胡龙彪.中世纪逻辑、语言与意义理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12]陈波.逻辑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3]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4][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5]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6][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7][德]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M].周国平,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2.

[18][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19][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0][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1][荷兰]泰奥多·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M].李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注释】

[1]作者简介:高隽,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13级哲学专业本科生。
毕文胜,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哲学系副主任,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王加良,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哲学系讲师,博士。

[2]朱德生,冒从虎,雷永生.西方认识论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8.

[3]魏敦友.回返理性之源——胡塞尔现象学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及其意义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6.

[4]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9.

[5][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101.

[6]陈波.逻辑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7]胡龙彪.中世纪逻辑、语言与意义理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

[8]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5.

[9][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7.

[10][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李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

[11]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51.

[12]汪民安.什么是当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16.

[13]曾欢.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以科学统一为依据视角[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15.

[14]曾欢.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以科学统一为依据视角[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15-16.

[15]曾欢.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以科学统一为依据视角[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16.

[16]曾欢.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以科学统一为依据视角[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17.

[17]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19.

[18]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19.

[19]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20

[20][德]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M].陈修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6.

[21]尚杰.法国当代哲学论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36-338.

[22]汪民安.什么是当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16.

[23][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2.

[24]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9.

[25][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4.

[26]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7-128.

[27]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8.

[28]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71.

[29]尚杰.法国当代哲学论纲[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39.

[30][英]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M].李步楼,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5-26.

[31][荷兰]泰奥多·德布尔.胡塞尔思想的发展[M].李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99.

[32][德]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M].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9-10.

[33][德]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M].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

[34]魏敦友.回返理性之源——胡塞尔现象学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及其意义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17.

[35]魏敦友.回返理性之源——胡塞尔现象学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及其意义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17-118.

[36]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84.

[37]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19-120.

[38]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20-121.

[39]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22-123.

[40]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62.

[41]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63.

[42]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63.

[43]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63.

[44]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63.

[45]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46.

[46][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

[47][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57.

[48][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2.

[49][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2-63.

[50][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63.

[51]吴国盛.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47.

[52][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7.

[53][德]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5-16.

[54][德]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6.

[55][德]尼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6.

[56][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7.

[57][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7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