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凯旋街道创新社会治理的特色做法与成效

凯旋街道创新社会治理的特色做法与成效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看,凯旋街道基于实践探索搭建的一个不同主体各司其职、合作共赢的区域共建治理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等体制问题,形成了党政主导力、社会自治力以及市场配置力并存互补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至2016年6月,凯旋街道已制定出台10余项考核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从工作职责、环境卫生、服务标准、人员管理等方面开展规范管理,这些制度成为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保障。
凯旋街道创新社会治理的特色做法与成效_共生型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凯旋模式”

凯旋街道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发展中成就斐然,在经济、社会、环境、党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值得称颂的成绩,实践了一大批值得总结提炼的城市发展经验。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八大”以来,在城市基层治理方面,凯旋街道以群众的满意评价为服务宗旨,以创新的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为抓手,以自转、高效的组织体系为核心,逐步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基层治理之路,实践出一系列“凯”味十足的有关城市治理的“凯旋经验”,并于2015年12月被《小康》杂志誉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凯旋样本’”。

一、初步搭建了一个开放型的区域共建体系

现代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但是,众所周知,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组织、不同群体和不同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利益,以及自身独特的运行逻辑和行为方式。所以,各个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时难免会出现“理念不一致、思路不统一、行动不协调、权责不清晰”的情况,最终导致治理绩效不佳。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凯旋街道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重点突出了资源整合、功能复合、效能强化的“多元共治”特点,逐步形成了一个集党委、政府、社区组织、民间组织、社区居民等于一体的合作共赢的区域共建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建立了全市首个社会组织孵化器——“凯益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下的双孵化、双管理、双服务、双促进功能。在物产大厦建立“凯尚e家”党群服务中心,以“五共五强”楼宇党建新模式打造亲商、安商、留商的软环境。截至2016年6月,“凯益荟”已有入驻及合作的专业服务机构26家,备案登记社区社会组织303家。“凯尚e家”共设楼宇党组织72个,成功将8000余名楼宇白领凝聚在一起。二是盘活辖区资源,成立“凯联盟·同心圆”区域党建共建综合体。截至2016年6月,与辖区37家单位签约开展“七携手七共建”主题活动,盘活教育培训、就医就学、公共保障等服务资源。搭建“凯商会”平台,启动“三名促一名”名企培养工程,实现互动共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凯联盟”开展五水共治、三美凯旋、贴心就业等共建活动494场,参与人数达20000余人次。三是充分挖掘专业领域人力资源。结合“五水共治”,邀请省水利河口研究院5名专家组成监测团,每月对贴沙河进行水质分析和环境评估;成立“凯谐会”民商法律服务中心,吸纳辖区道德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等各类社会人士和法官、律师、法学教授等专业人士参与矛盾调处和法律服务,共促社会和谐。总体来看,凯旋街道基于实践探索搭建的一个不同主体各司其职、合作共赢的区域共建治理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等体制问题,形成了党政主导力、社会自治力以及市场配置力并存互补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二、初步探索了一套优质的民生服务体系

近年来,凯旋街道在服务民生方面,紧紧以“网联百家门、网牵百家情、网解百家难、网暖百家心”为抓手,先后打造了“凯益荟”社会组织孵化器、“凯乐惠”爱心食堂、“凯乐居”生活馆、“凯乐购”便民街、“凯居宜”物业精管家等十余项“凯”字系列民生服务品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探索了一套群众满意的民生服务体系。具体表现在:一是遵循“让利于民”的服务理念,对街道各处房产经营状况进行梳理、盘点,统筹谋划“凯乐居、凯乐惠、凯乐购、凯创园”等民生服务项目的点位设置,通过腾空、改建结合等方式,大力拓展“凯”字系列民生服务项目场所资源。例如,景华社区将出租的二层小楼收回腾空用于建设“凯乐居”生活馆;南肖埠社区将原有老年食堂优化升级改建为“凯乐惠”爱心食堂。二是紧紧抓住各级政府政策支持的契机,按照“有条件的先行试点、条件有限的按序推开、条件困难的联合扶持”的工作思路,对“凯”字系列民生服务项目进行精准扶持,发挥品牌效应、辐射效应和普惠效应。截至2016年6月,10家“凯乐惠”爱心食堂以社区独营、社区间联营、社区与餐饮店合营等三种方式实现了14个社区服务全覆盖。三是加强民生服务体系的制度建设,通过规范管理提高民生服务水平。如制订出台了《“凯乐惠”社区爱心食堂管理办法》,实行“九统一”规范化管理;出台了《“凯乐居”社区生活馆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制定了差异化物业管理考核制度,规范“凯居宜”物业管理。至2016年6月,凯旋街道已制定出台10余项考核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从工作职责、环境卫生、服务标准、人员管理等方面开展规范管理,这些制度成为提高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保障。

三、初步塑造了一种协同型基层治理机制

近年来,在“多元共治”合作共赢的区域共建体系基础上,为统筹协调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使之相互支持、渗透融合、复合联动,凯旋街道还进一步推进了“三社联动”机制,逐步构建了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互补”的大服务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不同治理主体间整体联动与跨界联动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基层社会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协同效应,极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具体表现在:一是按照“联动有组织”(在街道层面成立了“三社联动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三社联动”的推进计划)、“联动有场地”(对社区的办公用房进行有机更新,在场地上设日常办公区、社会组织展示区、专业社工服务区三大功能区块)、“联动有资金”(开展“公益微创投”活动,为社会组织提供创业及发展资助)、“联动有试点”(以南肖埠为试点探索“三社联动”的发展运行机制)的“四有”要求进一步夯实了“三社联动”的基础;二是初步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辖区单位、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多元联动机制,深化社区内外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时,在尊重社区居民意愿和权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责任意识、民主协商能力及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能力。三是进一步通过构建“培训教育平台”(与上海“屋里厢”等专业机构合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社工培训体系)、“能力提升平台”(推行“全科受理、全能服务”理念,实现社工向“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全能型”社工转变)、“专业实践平台”(建立专业社工站以及社区工作者个性化工作室)等“三个平台”来进一步强化社工人才队伍建设。

四、初步建成了一套精细化的基层治理方式

以网格化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以网络化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是近年来凯旋街道应对城市治理挑战,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精准化的两种主要方式。主要表现在:一是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建立“片组户”民情联系服务制度。近年来,凯旋街道依据各社区所辖范围、居住人口、治安状况、工作难易、基础强弱等情况,对原来各条线划分的网格进行重整与科学划分,同时在网格上建立党支部,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网格长”;在网格内配备网格管理员、网格协管员、网格民情联络员、网格指导员、网格监督员等“五大员”,各司其职,共同履行管理、执行、监督等职责,全方位服务网格内居民。在此基础上,凯旋街道还改革了原有的以社区为单位的考核管理模式,由网格直接参与街道各项考核、评优,实现管理“下沉”。二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凯旋街道以打造“智慧街道、智慧社区”为核心目标,搭建了凯旋街道移动互联平台,这一平台以“智慧治理”为核心目标,采用“一中心、双平台、多应用”模式,涵盖了信息的收集与集合、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线互动与网上办理等几十项内容,实现了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互通化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此外,凯旋街道还建立了“凯e通”网格微管站,依托“微管站”和“淘社区”两大功能板块,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双向互动。其中“微管站”主要用于更新住户信息、解答政策咨询、录入走访日志、设置办事提醒,有效提高了社工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淘社区”板块,则将辖区内各类资源及便民资讯一网打尽,居民可随时上网点看,知悉社区动态,获取办事指南,开展互动交流,参与社区建设,进行满意度评价,为社区“老墙门”注入智慧元素,有效联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五、初步培养了一支能动型的基层治理队伍

近年来,凯旋街道以建设“两好一强”“知行合一”“三有三力”的干部队伍为目标,着力打造了一个能动型的治理团队,有力地夯实了基层治理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一是广搭教育平台,打造“学习型”团队。凯旋街道通过“培训促进”“测试提升”“实践锻炼”等方式,建立了一套分层分类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社区社工能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在学习中适应形势发展,在学习中成长进步。二是强化思维品质,打造“研究型”团队。凯旋街道通过践行理念引领、探索小团队管理模式推动工作自转,开展深层次研讨推进体系优化等具体方式,强调干部个体及团队通过工作问题的自我发现、工作计划的提前谋划、工作体系的自我设计、工作过程和结果的自我反馈,增强工作主动性,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促进各项工作科学、有效地落实。三是坚持载体驱动,打造“创新型”团队。如在创新社会治理、凝聚团队合力方面,凯旋街道首创了“六六三”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和“六夜六制”住夜值班制度,促使领导班子、机关干部、社工以及街道“两代表一委员”组团深入社区听实话、察实情、办实事;推行社工级差薪酬改革,将社工工资与社区整体工作业绩捆绑考核,倒逼团队合力提升。四是探索制度规范,打造“务实型”团队。制度建设是街道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也是约束干部行为规范的根本抓手,为此,凯旋街道狠抓制度建设,通过出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以及“八项纪律”,强调基层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规则意识,通过建立一套“问题收集、民情处理、结果反馈、督查考核”工作标准,以及问题处置“十一制”办法,实现了基层矛盾不上移,问题解决有章可循。

六、初步构建了一个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的新格局

近年来凯旋街道以“1153全域凝聚力工程”为载体,分领域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打造素质过硬的党员骨干队伍,强化了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的新格局。具体表现在:一是突出“一个统领”,聚焦中心抓实党建,强化党建统领作用。凯旋街道积极探索“党建+”的工作方式,将党建工作和街域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城市管理、综治维稳等工作深度融合,把党建作为一切工作的统领和基础。二是建设“一支队伍”,即以打造“三有三力、担当有为”的党员干部队伍为目标,着力加强机关、社区干部以及社区、“两新”组织党员等骨干队伍建设。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规范党组织选举工作,从源头上从严把好书记队伍素质关;分领域推进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体系,增强党员先锋意识;深化党员大轮训工程,刚性化落实“三会一课”和党员固定活动日,稳妥慎重地做好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三是深化“五大载体”。具体包括深化“六六三民情联系机制”,确保每年对辖区居民走访“百分百”;深化“双网双全”社区治理模式,推进社区治理活力化;深化“凯益荟”一领四双党建品牌,确保社会组织和党组织目标同向、价值同位;深化“凯尚e家”五共五强服务品牌,实现“两新”组织党建“整体提升、双强争先”目标;优化“凯联盟·同心圆”区域化党建格局,充分整合辖区人力、资金、阵地等优质资源,做大做强精品项目、民生项目。四是完善“三大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效落实。主要包括完善党群联动机制,加强党建和群团工作的力量整合;完善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基层党建群团工作有经费、有阵地、有人员;完善监督考评机制,严肃执纪监督问责,健全干部底线管理和风险防控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