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护乌桓校尉及玄菟诸郡的建立_两汉民族关系史

护乌桓校尉及玄菟诸郡的建立_两汉民族关系史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护乌桓校尉及玄菟诸郡的建立_两汉民族关系史武帝元朔元年,东夷秽君南闾等二十八万人归汉,置为苍海郡,至元朔三年,由于通西南夷,东置苍海郡,北置朔方郡,公孙弘多次谏言阻止。武帝时置护乌桓校尉之后,其部有所发展。昭帝初,乌桓人发匈奴单于墓,匈奴派骑攻之。范明友乘乌桓被匈奴战败之机,袭击了乌桓,引起怨恨,故时有骚扰边塞之事。又《资治通鉴》据《汉书·天文志》作河平二年,即公元前25年。[54]《后汉书·乌桓传》。

护乌桓校尉及玄菟诸郡的建立_两汉民族关系史

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东夷秽君南闾等二十八万人归汉,置为苍海郡(今鸭绿江与辽阳之间),至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由于通西南夷,东置苍海郡,北置朔方郡,公孙弘多次谏言阻止。汉武帝令朱买臣等以置朔方之便而发十策难之,公孙弘不得其一,乃致歉说:“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专奉朔方。”武帝从其言而罢苍海郡[53]。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袭破匈奴左地,将乌桓徙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其大人岁一朝见,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54]。

汉初,乌桓为匈奴所破,常臣属于匈奴,每年得输牛马羊皮,“过时不具,辄没其妻子”[55]。武帝时置护乌桓校尉之后,其部有所发展。昭帝初,乌桓人发匈奴单于墓,匈奴派骑攻之。霍光遣度辽将军范明友率二万骑出辽东,而匈奴退去。范明友乘乌桓被匈奴战败之机,袭击了乌桓,引起怨恨,故时有骚扰边塞之事。

如昭帝元凤三年(公元前78年),辽东乌桓起兵扰边,任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率北边七郡一千四千万骑击之。又如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乌桓又犯塞,范明友再次击之。(www.guayunfan.com)汉初,修复辽东故塞,至水(清川江)为界。至孝惠、高后时,辽东太守约朝鲜王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56]。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朝鲜王满孙),终不肯奉诏”。涉何至水杀朝鲜裨王长,武帝拜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怒,杀涉何[57]。秋,汉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渡海,左将军荀彘出辽东,共击朝鲜。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夏,朝鲜降,置玄菟(跨今鸭绿江两岸)、乐浪、临屯、真番四郡。

【注释】

[1]《汉书·枚乘传》。

[2]《汉书·董仲舒传》。

[3]《汉书·匈奴传》所载扬雄疏。

[4]《汉书·严助传》。

[5]《汉书·南粤传》,并见《严助传》。

[6]《汉书·严助传》。

[7]《汉书·严助传》。

[8]同上。

[9]同上。

[10]《史记·淮南王列传》。

[11]《汉书·两粤传》。

[12]《汉书·两粤传》。

[13]《汉书·武帝纪》,亦见《两粤传》,文字略有差异详略,如杨仆出豫章,下浈水作横浦,又未出戈船、下濑二将军之名等。

[14]《汉书·两粤传》。

[15]《汉书·贾捐之传》。

[16]同上。

[17]《史记·南越列传》。

[18]《史记·西南夷列传》。

[19]《汉书·武帝纪》。

[20]《史记·大宛列传》。

[21]《汉书·昭帝纪》。

[22]《汉书·昭帝纪》。

[23]《汉书·西南夷传》。又《资治通鉴》据《汉书·天文志》作河平二年,即公元前25年。

[24]《汉书·西南夷传》。

[25]《史记·西南夷列传》。

[26]《史记·大宛列传》。

[27]同上。

[28]《史记·大宛列传》。又记:“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人所赍操大放博望侯时。”

[29]《史记·大宛列传》。

[30]同上。

[31]《史记·大宛列传》。又所言“发天下七科谪”者,张守节《正义》引张晏云:“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籍七:凡七科。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发天下七科谪出朔方也。”

[32]《史记·大宛列传》。

[33]同上。

[34]《汉书·西域传序》。

[35]《资洽通鉴》卷21《汉纪·武帝太初元年》臣光曰:“武帝欲侯宠姬李氏,而使广利将兵伐宛,其意以为非有功不侯,不欲负高帝之约也。夫军旅大事,国之安危,民之死生系焉,苟为不择贤愚而授之,欲徼幸咫尺之功,籍以为名而私其所爱,不若无功而侯之为愈也。然则武帝有见于封国,无见于置将,谓之能守先帝之约,臣曰过矣。”

[36]《史记·大宛列传》。

[37]《汉书·西域传》。

[38]《汉书·傅介子传》。

[39]同上。

[40]《汉书·冯奉世传》。

[41]《后汉书·西羌传》。

[42]《汉书·武帝纪》。

[43]《后汉书·西羌传》。

[44]《汉书·赵充国传》。又纪年作“征和五年”,唯征和仅四年,故此处暂作四年,亦有为后元元年的可能。

[45]《后汉书·西羌传》。

[46]《汉书·赵充国传》。

[47]《汉书·赵充国传》。

[48]同上。

[49]同上。

[50]同上。

[51]《汉书·赵充国传》。

[52]《汉书·赵充国传》。

[53]《汉书·公孙弘传》。

[54]《后汉书·乌桓传》。

[55]同上。

[56]《史记·朝鲜列传》。

[57]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