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玄菟郡北行扶余

玄菟郡北行扶余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魏时期东北古代交通,除了辽东、辽西、右北平、乐浪间的郡际交通外,北行干线,以出“玄菟郡”通往“扶余”、“肃慎”的交通地理最为重要。这条北行交通道,分见于《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晋书》等。以汉、魏之“玄菟郡”和“弱水”为坐标,寻其“玄菟北千里”的扶余史迹,当置于今吉林省中部松花江中游一带。汉代之“玄菟”和“扶余”方位的确定,使汉魏之际由辽东、玄菟北行扶余的东北交通道可以进一步界定。
玄菟郡北行扶余_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汉魏时期东北古代交通,除了辽东、辽西、右北平、乐浪间的郡际交通外,北行干线,以出“玄菟郡”通往“扶余”、“肃慎”的交通地理最为重要。这条北行交通道,分见于《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晋书》等。

《史记·货殖列传》:“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貊、朝鲜、真番之利。” [74]

《汉书·王莽传》:“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丽、扶余。”[75]

《后汉书·东夷传》:“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骊,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二十五年(49),夫余王遣使奉贡,光武厚荅报之,于是使命岁通。”[76]

《三国志》和《晋书·东夷传》所记略同:“夫余在长城之北,(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髙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77]

上列史书中,以司马迁《史记》为最早。所谓“燕北邻乌桓、夫余,东绾朝鲜、濊貊、真番”,当指汉初辽西“燕王”之四至。燕北邻之乌桓、扶余二部族,前者在辽西塞外“白狼水”(今大凌河)以北。后者则在辽东长城以北“玄菟郡”之北千余里的“濊地”(今北流松花江中游)。

《史记》以下的两《汉书》《三国志》和《晋书》所记略同,盖各书相沿而记。其中关于“扶余国”的方位,俱记在“玄菟北千里”和“弱水”之南。

以汉、魏之“玄菟郡”和“弱水”为坐标,寻其“玄菟北千里”的扶余史迹,当置于今吉林省中部松花江中游一带。近年一些史地研究者,用考古发现印证文献史料,将吉林市松花江东岸之“龙潭山山城”或东团山“土城子”,比定为汉代“扶余王城”。笔者20世纪70年代曾考察龙潭山和东团山一带,确有汉代遗迹和遗物发现。其中包括早年在吉林市郊东团山遗址由李文信先生发现的西汉“五铢钱”、青铜镜、三棱铜镞及汉式“长乐未央”瓦当,印有“五铢钱”纹的汉代陶片等。并在由吉林东团山到龙潭山的铁路路基两侧,发掘有汉墓,出土有陶灶、耳环等汉墓中常见之明器。

特别是近年来于吉林市郊东团山发现有“南城子”古城,从其的延续时代看,其上限起于汉和“扶余”以前,下限可沿至高句丽。参证文献记载,以汉时扶余地处“玄菟北千里”并“北有弱水”的地理方位看,东团山“南城子”应即汉代“扶余部”的中心。吉林市东郊的龙潭山或东团山一带,应即《通鉴》中记载的扶余早期故地“鹿山”所在。

汉代之“玄菟”和“扶余”方位的确定,使汉魏之际由辽东、玄菟北行扶余的东北交通道可以进一步界定。从古代陆路多沿河谷穿行的地理条件看,这条交通道,当由辽东郡治(今辽阳)东北行,经过汉代“高显县”(今沈阳南魏家楼子汉城),沿浑河东北陆行,至浑河南岸今抚顺市“玄菟郡”境,然后溯浑河上游,跨分水岭后进入今吉林境柳河、辉发河谷道。然后古道沿松花江上游西岸诸支流的交通道,径直北行至今吉林市东郊,松花江右岸之东团山、龙潭山一带。20世纪80年代笔者曾调查过该交通道,在吉林龙潭山、东团山一带,汉代古城址等所经史迹历历在目。

过“扶余”部故地。由“扶余”部北行,过牡丹岭,则进入了牡丹江流域和黑龙江以南“三江平原”的古“肃慎”之道。关于两汉时古“肃慎”故地,在两晋以后的史书和唐人墓志中,多记为地临“忽汗海”(今镜泊湖)的渤海“上京龙泉府”,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上游的宁安一带。这一地区及“三江”平原发现的汉魏古城,大部分应该属于魏、汉、晋“肃慎”“挹娄”和“豆莫娄”时代。因为这一黑龙江下游地区的交通史迹,拟详述在晋、唐时期,故在汉魏一章从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