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保障民生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保障民生需要全面深化改革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分析认为,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如十八大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居民收入的提高”,“强调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速”,“提高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根本上保证居民收入提高”的民生保障措施。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部署的190项法治改革任务和举措,也充分表明了新形势下的法治是以民生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的改革中的法治。
保障民生需要全面深化改革_依法治国的民生解读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回答21世纪理事会成员提问时指出,相信“中国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2020年之前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首先解决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贫富差距与公共服务非均等化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分析认为,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医疗、卫生、社保、住房、教育等方面矛盾日益激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社会道德滑坡社会问题,加剧了社会不稳定程度。处于改革攻坚期的发展形势极为严峻。如在公共教育领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政策不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以及留守儿童受教育等等问题长期存在;在公共服务方面,城乡二元结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公共财政体制的缺陷以及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等,都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分配差距过大。另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报告称,当前我国的基尼系数是0.45,远超其他国家,20%的富人占国家总财富的50%,而20%的贫困人口财富仅占4.7%。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最富裕的10%的人口占全国财富的45%,10%的贫困人口仅占1.4%的财富。贫富差距已经反映出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如果把城乡的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诸如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福利考进去,其差距更大[18]

这些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些经济社会问题,而究其实质,是政治体制机制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不合理的权力运作机制导致更多权力寻租、挤压民生发展空间的问题,是公民生存权与发展权保障不力的法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着眼于民生实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就像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民生是推进改革的动力之源”,在“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改革要以民生为方向,要关注经济增长背后的民生,关注增长背后的就业。如十八大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居民收入的提高”,“强调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速”,“提高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从根本上保证居民收入提高”的民生保障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部署的336项改革任务,从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从“国家管理体系”到“国家治理体系”,从“社会管理体制”到“社会治理体制”,对城乡二元结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社会收入分配格局、社会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教育领域改革等涉及民生的问题进行了综合部署。这些深层次、全方位的涉及国计民生的根本性变革,最终要固化为法律制度,引发和带动法律体系、法律制度、法律实施等各方面的深刻调整与变化,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任务将极其繁重和复杂。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部署的190项法治改革任务和举措,也充分表明了新形势下的法治是以民生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的改革中的法治。即,要让每一项改革都做到于法有据,就要不断地调整法律,建立适应社会现实需要的新的稳定模式,就是用法治推动改革。因为推动改革,既有的规则发生了改变,整个社会的可预期性难免会降低,法律本身的稳定性、权威性也会受到损害。但是,法治下的改革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促成法治的进一步完善,发挥民生的保障功能。因此,立足于民生问题的保障,必然成为构建改革正当性的现实依托,也为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