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少数民族研究中的新维度》简介

少数民族研究中的新维度》简介

时间:2022-03-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哲学领域中,零符号具有“无、不在场、不存在”等意味。同时,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历史、现状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当他们被研究者作为“整体”进行观察和研究时,其片面性不容忽视。田野的知识生产存在着研究者与其对象之间的边界,或曰研究对象自己的“地方性知识”与研究者建构的“学术性知识”之间的边界。
少数民族研究中的新维度》简介_云南省第十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获奖成果简介

聂丽君 李 兵

对零符号的研究,多囿于科学领域,重点是探讨数字0;或囿于语言学或哲学领域,不能涵盖文化符号中的大量能指。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所谓零符号,就是以空白、无、空间间隔及数字0等为符号形式,其能指(如文学艺术中的空白、建筑中的空间间隔等)或基本所指(如幽灵、上帝、零余人、数字0等)都是空无,在符号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把空符号、数字0以及符号空统称为零符号。在汉语中,零符号的能指形式为:零、无、没有、空等;在英文里,零符号的能指形式为“nothing”“null”“naught”等。零符号可以是实在的空间及事物,也可以是人造的代码。在哲学领域中,零符号具有“无、不在场、不存在”等意味。对零符号的认知昭示着人类自身理性的进步,零符号强大的衍生性及象征、隐喻等功能使其得以借用到其他学科。

在田野实践中,众多基本的文化事象往往会因为不同场景或不同受访者的讲述而不同,因为研究者的解读和整体谋篇布局而异质。隔离感、间离效果、双方交往的关系渐进、亲疏变化等让观察者的“客观冷静”显得十分有限。同时,当地人对本民族文化、历史、现状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当他们被研究者作为“整体”进行观察和研究时,其片面性不容忽视。田野的知识生产存在着研究者与其对象之间的边界,或曰研究对象自己的“地方性知识”与研究者建构的“学术性知识”之间的边界。因此,在“局外人”和“局内人”之间频繁转换,甚至多个时候是处于兼而有之的过渡状态,常常将学者们抛入一个巨大无形的“零”的空间。零符号背后所隐身或缺位的“存在”也会在此时突显出来,诸如依照深植的个人价值观行事的愿望、作为研究者试图保持的专业的和相对主义的立场,或前两者相互作用却难以兼顾而导致的尴尬、焦虑与疲惫。

在质性研究中,零符号还作为一种视角暗含于民族志的文本,表征着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者的尴尬处境。零符号理论的介入,让我们把对“对象的研究”转化为研究对象,得以叩问研究者的权威性,并反思其学术文本的局限性;零符号理论的介入,为少数民族研究提供了多维阐释与解读的可能,于确定之处发现盲点和边界,由文化事象之“有”(符号的能指及所指的某些层面)而探究其“无”(符号之所指的来源或引申)。因此,在文本中给予观察对象更多的话语空间而非“权威概括”成为要务——基于民族志基础的更为开放的文本呈现,不再标榜或刻意强调“真实”且以“把握真理”自居,而是着力维护田野及写作过程中的“真诚”,给予被观察者更多的话语权力和主体性空间;重视叙事和修辞,承认文本的建构会因为解释者本人及其所依赖的价值和假设而生成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故得出的结论亦见仁见智;田野及文本的完成是一种成果,而观察与被观察、发现与被发现的互动与转化过程则更值得寻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