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黔西南州大山地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黔西南州大山地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阶段,21世纪初以来,黔西南州旅游业进入一个较好的发展发展时期。从“十一五”开始,黔西南州旅游业由最初的接待型向事业型转变,“十二五”时期向产业型、市场化转变。黔西南州“十三五”规划发展体系提出大山地旅游发展战略。黔西南州的旅游业经营模式正逐渐被改变,旅游大数据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也就是说,黔西南州的传统旅游业还未与“互联网+大数据”完全接轨。
黔西南州大山地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_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十二五”经济发展专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局面。从前景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应该相当乐观,黔西南州属于欠开发、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从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看,旅游业的发展是大有可为的。

旅游是供给和需求的统一体。旅游者从产生旅游动机并把动机付诸实施开始,按旅游路线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居住旅馆、饮食进行各种游览娱乐休闲、购买纪念品等,一直到返回原出发地,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旅游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也是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旅游者付出一定的费用,要求各种各样的物质消耗和服务,最后得到各种效用的满足。这一过程是需求和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是消费过程。与此相应,也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如旅行团的组织、交通的运转、旅店餐馆的营业、游览点的开发和运营、娱乐活动的安排、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这些活动,就是旅游的生产和供给过程。供给和需求相互对应、相互协调,使现代旅游商品化。旅游业作为现代旅游这一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部门,其经营方式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

(一)黔西南州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如果说中国现代旅游业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的话,黔西南州的旅游业则相对起步较晚,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黔西南州旅游业还只是处于萌芽时期。此时旅游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小,景点、景区开发程度很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很少,大量的旅游资源闲置。这个时期的旅游产品以“散打”为主,零星的旅游产品质量差、品种少、游客少,旅行社刚进入初始化运作阶段。

第二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期,黔西南旅游业开始进入“起步”时期。这个时期市场行情看涨,旅游接待人数都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产业结构极不合理,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单一,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旅游行业各自为战,企业竞争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接待的大多都是过境的游客,属于“看了”“吃了”就走——“留不住”的类型。旅游综合效益低,旺丁不旺财等深层次矛盾困扰着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本州旅游与文化开始融合,文化旅游产业开始浮出水面。

第三阶段,21世纪初以来,黔西南州旅游业进入一个较好的发展发展时期。政府总结了过去旅游工作的成败得失,开始谋划旅游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提出了未来5~10年内,将黔西南州旅游业打造成黔西南州的支柱产业——建成旅游大州的战略构想。到2020年,将黔西南构建成面向滇桂两省、区最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从“十一五”开始,黔西南州旅游业由最初的接待型向事业型转变,“十二五”时期向产业型、市场化转变。这个阶段,全州接待的国内旅游人数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政府主抓规划,旅游业也从粗放经营向注重品牌、打造精品转变。

黔西南州“十三五”规划发展体系提出大山地旅游发展战略。目前,从总体上看,黔西南州旅游业仍然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初期,交通基础设施虽有较大改善,但接待条件的“瓶颈”仍比较突出,大山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仍然受部门牵制、条块分割的影响,发展的整体合力不强;缺乏品牌系列,更缺少精品系列,形象不突出,没有形象定位,没有突出的形象标志;产业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其发展过多地依赖资源,依赖景区景点;粗放式经营突出,科技含量低,深度开发滞后,产业链短,关联度不高;组成的旅游产业各部分间只是形成了一种松散的结合和简单的数量关系,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有效的资源整合手段,加上体制机制的制约,与资源禀赋和现有条件相适应的大山地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二)黔西南州大山地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黔西南州旅游产业应深入认识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问题,寻找相应解决对策,以谋求黔西南州“大数据+旅游业”的创新发展。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通俗地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其含义是让互联网和传统行业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及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创造出一种新的发展业态。传统的旅游模式由于受到时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将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递给游客,而互联网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点对点,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随着世界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推行“互联网+”的模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对于黔西南州旅游业来讲,走“互联网+大数据+旅游业”的发展道路其实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积极运用互联网推动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变革、服务效能的提高,促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黔西南州大力发展“大数据+旅游业”,积极推进旅游业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旅游业态。黔西南州的旅游业经营模式正逐渐被改变,旅游大数据化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传统旅游业还未与互联网完全接轨

当前,在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应把握住这一发展契机,探索“大数据+大山地游旅游”网络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均衡以及旅游网站本身的良莠不齐,整体旅游网站的素质还处于低级阶段。也就是说,黔西南州的传统旅游业还未与“互联网+大数据”完全接轨。这一方面是因为旅游企业对“互联网+旅游业”的认识不足。黔西南州不少旅游企业信息化意识不强,加上建设和维护一个旅游网站需要信息渠道、技术和资金实力,因而对旅游网站建设重视不够,忽略了旅游网站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另一方面是因为不能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黔西南州大部分旅游企业只是注册一个旅游网站,并未将核心业务流程、客户管理关系等发展到互联网上,没有完全实现旅游业的规模化、网络化经营。

2.旅游信息系统功能不健全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生产部门,其旅游信息涉及多个层次和方面,因此旅游信息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处理和集成功能。但从目前来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黔西南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旅游信息系统功能仍不健全。一方面,在具体信息设置方面仍有很多不完善之处。黔西南州大多数的旅游网站上发布的是介绍旅游景点、旅游知识等简单的信息,网站功能简单,定位狭窄,不能为游客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服务,缺乏针对不同层次需求的游客专门定制的服务。另一方面,缺乏旅游信息共享平台。一是因为很多旅游企业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不愿意将自己的旅游信息资源放到共享平台上,导致难以建立旅游信息共享体系。二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黔西南州旅游业的各相关企业对信息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同,信息采集、加工的手段不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不能建立有效的组织和协调机制,因此难以构建高效的旅游大数据共享平台。

3.互联网交易安全性差

在“互联网+”背景下,黔西南州旅游业发展是建立在开放的网络基础上,互联网的交易安全性差是制约“互联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显示,个人隐私安全的制约、支付安全性低以及旅游信息真实性差影响互联网交易安全性,成为制约黔西南州旅游业在“互联网+”中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个人隐私安全的制约。游客在互联网的交易中,用户大量的信息可被旅游网站轻易获取,个人隐私资料被泄露的事常有发生,因此一些旅游者不愿意在互联网上进行旅游业务交易,这就严重阻碍了旅游业在“互联网+”中的发展。其次,支付安全性差。目前黔西南州旅游业务网上结算的环节还较为薄弱,支付安全性低导致旅游业务网上预订缺乏基本的保障。最后,旅游信息真实性差。据调查,50.8%的网上用户由于难以辨别网上旅游信息的真伪而对旅游业在互联网上的交易缺乏信心。由于黔西南州旅游业在“互联网+”中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加上网上交易的虚拟性,一些不法旅游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虚假旅游信息,从中牟利。另外,一些用户由于恶作剧或出于好奇的心理,恶意下单订购旅游服务却不付款,使得旅游企业无法得到真正的用户信息,从而干扰旅游企业正常的经营秩序。

4.旅游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黔西南州“互联网+大数据+旅游业”的发展涉及旅游、信息网络、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多方面,这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综合性的知识。近年来,黔西南州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升,旅游教育培训体系日益完善,但既熟悉旅游业务,又精通互联网技术及其他相关行业技术的专业人才仍严重缺乏。这些专业人才的缺乏一方面会影响黔西南州旅游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因为旅游网站的正常运行需要运营支持、营销策划以及维护数据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会影响旅游网站对游客服务的质量以及和供应商之间及时有效的联系。这种影响会导致旅游网站的信誉度下降,阻碍黔西南州旅游业在“互联网+大数据+旅游业”中的发展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