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哪些企业依靠保护环境而盈利的

哪些企业依靠保护环境而盈利的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改革开放中我国宏观环境利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第一节指出国家是宏观环境利益的主体。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环境利益是由全区域人民对环境的需求以及满足构成的,因此地区环境利益也是宏观环境利益。但是在国家范畴内,国家是宏观环境利益主体。
主要研究内容_环境利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全书分为九章,除导论以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环境利益的基本理论,包括第二章环境利益的概念框架、第三章环境利益的相关理论回顾,这两章是全书得以立论与展开论述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以政治经济学视角从宏、微观两方面对我国的环境利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三部包括第八章与第九章,这一部分分析了我国的宏观环境利益的现状、原因,我国维护宏观环境利益的措施与未来方向,并提出构建环境利益公平分享途径的必要性,对环境利益公平分享途径做了细致分析。下面将各章的具体内容简单介绍如下:

第二章,环境利益的概念框架。这一章为全书界定了相关概念,包括利益、环境、环境利益、环境利益的构成与基本特征、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一节分析了环境利益的基本含义,在对利益与环境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之后,归纳出环境利益的含义:环境利益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由人与环境关系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总和。第二节分析了环境利益的基本构成与特征,环境利益的三个构成要素为利益主体、利益客体、利益中介;环境利益的基本特征,即全球性、传承性、公共性、动态性与复杂性。第三节分析了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第三章,环境利益相关理论回顾。回顾了马克思的环境利益思想、西方经济学家的环境利益思想、中国国家领导人的环境利益思想以及国内学术界对环境利益思想的相关研究。第一节,马克思环境利益思想。该节对马克思环境利益思想做了概述,分析了马克思环境利益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第二节,西方经济学家的环境利益思想。这一节分析了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环境利益思想、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环境利益思想。第三节,中国国家领导人的环境利益思想。本节概括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位国家领导人的环境利益思想,以及他们的环境利益思想对国家环境利益的建设与维护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节,国内学术界有关环境利益的研究。其中,国内对环境利益问题的研究比较广泛,包括环境问题的本质问题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环境利益及其配置问题,环境利益公平分享问题、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关系问题。可以说,前人对环境利益问题的研究是本书进行研究的理论前提和文献依据,是整个研究必不可少的部分。

第四章,环境利益的国际背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本章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环境利益的公平性,包括代内与代际两大环境利益主体的环境利益问题。第一节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缘起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第二节分析了环境利益的代内公平问题。对于环境利益而言,人类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分配方式与消费方式导致了如今环境利益代内配置的不公平。第三节分析了环境利益的代际公平。环境利益的代际公平包括基于利益关系的环境利益代际公平以及基于道德关怀的环境利益代际公平。事实上,前世代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进而导致资源耗竭、环境质量下降,损害了后世代公平获取环境利益的权利,这便产生了代际间的环境利益冲突。环境利益代际公平的实现存在诸多障碍,如作为环境利益主体的后代人天然缺位无法要求自己的权利、代内不公平具有传递性会导致代际不公平、人类更关注短期事物而对长期事物缺乏关心以及代际公平的实现依赖于当代人的道德关怀而非强制约束,这些障碍使得环境利益的代际公平难以实现,其结果是后代人的环境利益难以保证。但是,以上障碍的存在并不表示环境利益代际公平不可能实现。分析环境利益的代际公平可能实现的基础与条件后,发现环境利益的代际公平分享是有望实现的,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当代人的实践。由此可知,人类对后代的关心是实现环境利益代际公平的伦理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兴起与传播是环境利益代际公平实现的重要条件,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是环境利益代际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由于存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与伦理条件,因此环境利益代际公平在一定条件范围内是可以实现的。第三节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利益代际公平的启示。环境利益代际与代内公平都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二者是相互联系的。首先,环境利益代内公平是实现代际公平的前提,环境利益代内公平的实现有助于环境利益代际公平问题的解决,而环境利益代际公平的实现思路又为环境利益代内公平确定了行动方向。因此,环境利益代内公平的实现与环境利益代际公平的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在实现环境利益代内公平的基础上实现环境利益代际公平,通过实现环境利益代际公平为环境利益代内公平提供启示。

第五章,改革开放中我国宏观环境利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本章将我国置于全球经济这一大环境中,从宏观视角分析了我国的环境利益与其他国家环境利益的关系。第一节指出国家是宏观环境利益的主体。由于环境利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作为一个社会的需求整体自然就成为宏观环境利益的主体。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其环境利益是由全区域人民对环境的需求以及满足构成的,因此地区环境利益也是宏观环境利益。但是在国家范畴内,国家是宏观环境利益主体。第二节是开放条件下我国的宏观环境利益分析。这一节分析了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等对我国宏观环境利益的影响。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我国获得了经济利益顺差,但是在环境利益上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第三节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与我国的环境利益关系。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受害国,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环境利益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对于全球气候治理,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着利益博弈。我国要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维护本国利益,必须与发展中国家一起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等,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拓展空间。

第六章,改革开放中我国微观环境利益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企业和居民是微观环境利益主体,本章主要分析了居民与企业的环境利益。第一节分析了企业环境利益的构成、环境利益对企业的内在影响、企业获取外部环境利益的制约因素与企业获取环境利益对其他主体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环境利益,因为环境利益可转化为企业经济利益。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企业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由此造成的损害却更多地由弱势群体来承担。第二节分析了居民的环境利益。居民是市场经济主体,也是微观环境利益主体,居民的环境利益因收入差距、地域差异而不同。富裕阶层、发达地区的居民享受更多的环境利益,贫穷阶层与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分享更少的环境利益却承担着更大的环境责任。

第七章,主体间的环境利益博弈。这一章构建了几个博弈模型来分析主体间的环境利益博弈。一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环境利益博弈。由于二者在环境利益目标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引起了二者基于环境利益的博弈。二是地方政府之间的环境利益博弈。地区之间要么相邻,要么就是处于一国领土之内,在地域上的距离很近。由于环境要素的特殊性,地区之间的环境治理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外溢效应,而对环境污染的不治理则会对周边地区产生负的外部性。作为市场主体的地方政府是具有自利性的,地方政府出于自利考虑,希望其他地区在环境治理方面多投入,使自己可以“免费乘车”,因此地区间的环境利益博弈是不可避免的。三是地方政府与微观环境主体之间的博弈。根据奥尔森的集团行动逻辑,企业属于强势集团,居民属于弱势集团,而政府的公共决策总是受到各利益集团的影响,特别是强势集团的影响。因此,在地方环境利益的配置上,政府更偏向于企业,进而使居民的环境利益受到损害。但是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其必须保持公正性的一面,因此企业对环境利益过度攫取会受到政府环境规制,于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环境利益博弈。在博弈中,企业是否对污染进行治理与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地方政府处罚成本、地方政府监管成本以及监管力度和效力有关。对于居民而言,地方政府环境利益配置存在明显的强势集团效应与二元特征。当代居民相对于后代来说是强势集团,本地区居民相对于外地区居民来说是强势集团,而地方政府在环境利益配置上会优先满足强势集团。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地方政府在环保投资上优先考虑的是城市而非农村,这种环境利益配置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四是有关居民与企业的环境利益博弈。在这一节构造了一个三方博弈模型,即政府、居民与企业。要减少企业排污对居民环境利益的损失,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以及企业自主治污。在企业不能自主治污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对企业采取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包括帮助企业降低治理污染的成本,约束机制则是提高对不能自主治理污染的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受环境损害群体的补偿成本,以及要求企业公开环境信息,将环境损害严重、给居民造成很大环境利益损失的企业公之于众。通过激励与约束的方式,促使企业自主进行污染治理,减少企业对居民环境利益的损害。

第八章,我国宏观环境利益的现状考察。本章对我国国内的宏观环境利益的现状、形成原因及维护现状以及未来维护方向进行了探讨。第一节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环境利益发展变化的概况,主要从自然供给的环境利益与人工创造的环境利益两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我国的环境污染与环境退化现象严重。虽然我国付出了很大努力对环境进行保护,但是我国环境问题继续恶化趋势仍未遏制,在未来,我国的资源环境仍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第二节分析了形成我国宏观环境利益现状的原因。形成我国环境利益现状的根本原因是环境利益在主体间的配置失衡,包括历史上封建帝制时期各主体间环境利益配置失衡、计划经济时期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主体间的博弈导致的环境利益配置失衡。第三节分析了我国对宏观环境利益损失的认识实践与未来方向。我国对宏观环境利益损失的真正认识始于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大会。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造成的环境利益损失的严重性一直非常明了。面对严重的环境利益损失,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制定了一些有关的资源环境政策法规,以指导和规范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对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与治理等行为加以规范。在未来,要缓解环境问题就要改变从环境利益到经济利益的单向度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环境利益公平分享途径。

第九章,环境利益公平分享途径。环境利益主体之间无休止的环境利益博弈使得受益者与受损者并存,也导致我国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环境问题解决的艰难性。因此,构建主体间的利益公平分享途径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保护弱势群体环境利益、维护我国环境利益的未来方向。结合前面章节的分析,此处从宏、微观两方面探讨环境利益分享途径的建构。第一节为开放条件下我国宏观环境利益分享途径,这一节包括在对外经济关系以及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如何维护我国的宏观环境利益。第二节分析了全国环境利益的维护与区域间环境利益平衡。本节指出,要维护全国的环境利益,实现各地区环境利益获取的公平,首先必须发挥中央政府的监管与协调职能;其次是规范地方政府的环境行为,并通过区域间的环境治理协作实现各区域环境利益的均衡配置与公平分享。第三节,合理处置地方政府与企业发展的利益关系。有必要合理处置地方政府与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或者当企业对居民的环境利益造成损害时能公正公平地处理,其措施:一方面完善对地方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指标,另一方面均衡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减轻地方财政对企业的过度依赖。第四节,实现与完善环境政策创新,规范企业的污染行为。企业是环境利益主体之一,企业作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有将成本最小化、外部化的动机,因此企业不可能自行约束成本外部化行为,政府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与约束企业行为。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政策与机制、建立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建立环境税政策等都是规范企业环境行为的有效措施。第五节,建立与强化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居民的环境利益。在与政府、企业的环境利益博弈中,居民明显地处于弱势地位。要维护居民的环境利益,就要加强对公众的环境宣传与教育,强化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居民环境利益,建立环境利益公平分享机制,保障弱势群体的环境利益,构建后代人的环境利益保障机制,通过这些措施与机制构建来保障居民的环境利益。

全书基本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