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黎族腰机文化和黄道婆的贡献

黎族腰机文化和黄道婆的贡献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黎族腰机文化和黄道婆的贡献李和弟黎族踞腰织机简称腰机,因为织造时以人配机进行操作,用力部位集中在腰部而得名。因此说,黎族踞腰织机并非简单重复循环的织造机,而是以人体为主体操作的充满理性艺术创造的织造机。在黎族织品和服饰的花纹图案上,可了解到当时人们极为浓厚的原始宗教意识。
黎族腰机文化和黄道婆的贡献_黄道婆的三亚解读:“黄道婆在三亚”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黎族腰机文化和黄道婆的贡献

李和弟

黎族踞腰织机简称腰机,因为织造时以人配机进行操作,用力部位集中在腰部而得名。踞腰织机由藤带、腰力棍、打纬木刀、拉力径线棍、竹梳、整绒梳及引纬线竹针等器械组成。严格来说,这些部件只是踞腰织机的半个组合部分,集放在一起还是一堆木条、竹片、线纱,必须有一位灵巧的织造能手席地而坐,按其流程进行操作,才能组成一部完整的具有立体感观的踞腰织机。因此说,黎族踞腰织机并非简单重复循环的织造机,而是以人体为主体操作的充满理性艺术创造的织造机。

在生产力低劣的远古时代,在没有科学认证的条件下,处于衣无蔽体的人们,能利用简陋的木棍、竹片制造出这样的织造工具,解决自身生活的重要问题,确实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迈出了最为可贵而文明的一步。正如清代张庆长在《黎歧纪闻》所述那样,黎族妇女纺织:“复其经之两端,各用小圆木一条贯之,长出布阔之外,一端以绳系圆木而围于腰间,以双足踏圆木两旁而伸之,于是加纬焉,以渐移其圆木而成匹,其亦自有匠心也。”作为古老的织造工具工艺能世代承传并持续沿用至今,它潜藏着许多丰富而奥秘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一、构件简单轻便,随身携带,易于操作,具有人到机到的特点。不论春夏秋冬,在自家的土墙边,树荫下,庭前院后,席地一坐便可进行织造。哪怕是跟丈夫吵架回娘家,也可以携带上十天半月,因此旧时判断老婆回娘家多久,就看她带不带腰织机走。

二、双足踩着径线圆棍伸缩的奥妙。整个织造过程除了绕径、定幅外,整径、挑径、分径、编织等都通过双足踏松和腰部用力的轻重来完成操作。整径用藤带将径方棍绑于腰间,双足踩着径线圆棍扯直,径线自然均匀排列,便可组织和调整径线;此时将角梳(竹梳)向前移动并提起插入竹片刀略向前移动便完成挑径的操作程序;接着将隔角梳棍抽出系在提踪杆上,再用隔角梳棍和隔花梳(整绒梳)棍与相关的圆棍替换,便完成分径操作,整个腰织机就组织整调好了;进入编织,主要操作过程分为提花,摆动,放入提花尺,再换层,提花,摆动,反复穿梭竹针引径线,用木刀将纬线打紧,反复而有序地进行,花纹和图案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这一切是通过双足的踏松配合双手的操作进行的。

三、捻线和接线的技巧。一台简单的腰机,织造能手可随心所欲地编织出自己心中喜爱的花纹图案,除了上述的技艺外,它还可以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捻线和接线。将不需要颜色的线捻断,接上花纹图案所需要的颜色的线。将线头两端细小的纱直向搓在一起,用蜂蜡黏上,然后再用蜡丸抹匀,使接口光滑润泽,又不易脱节。因此织好的成品一般看不到线头,也看不到因接线而出现的凹凸和窟窿的痕迹。

腰织机不但有它自身的纺织文化,而且还潜藏着奥秘的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

习俗文化方面。按黎族的传统惯例,这类的传统工具和技艺不传异族,何况过去的历史时代,更不要说了。踞腰织机这套工具是主人逝世后当作陪葬品摆在墓旁,任凭日晒雨淋,不传给子女(传技艺不传工具)。子女要学习织锦只能日后再请人重新制作,而制作这套工具的人只有其丈夫或情人才行,一般的人不帮你制作。在天涯镇的红塘、黑土、文门、华利一带流传着丈夫、情人为妻子或女友制作腰机的许多情歌,如今我还记得两句:“哥呀,我帮您养猎狗,您为我做腰机棍……”黎族妇女一生中织成一套自己喜爱的衣裙,出嫁时仅穿一次就收藏起来,到百年后才穿走,她们爱惜腰织机如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可见,虽然是几根简陋的木棍和竹片,却传颂着她们动人的爱情佳话,凝结着她们对生活习俗的敬仰之情。

宗教文化方面。在黎族织品和服饰的花纹图案上,可了解到当时人们极为浓厚的原始宗教意识。花纹图案上的动植物并不是一般化的动植物,而是被人们一致认为能够抵抗凶险和驾驭生命的崇拜物,如鹿、龟、蛇、狗、蛙和木棉、藤果、稻穗、伞树等等。特别是人形也不是一般化的人形,而是人们心眼中能够征服自然和赴汤蹈火的超凡的人物形象,如“九隆神”、“大力神”、“十兄弟”等等。这些自我意识色彩浓烈的花纹图案所展示的丰富内容表明,黎族的宗教文化不但关心人们的情感需要和精神满足,而且向人们提供心灵安慰和文化方向,体现了黎族原始宗教文化深刻的本质内涵、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然而,腰织机确实潜藏着许多奥妙的纺织技艺和文化内涵。但是作为传统的织造工具,它也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如劳动强度大,织造效率低;经线伸直不匀,易出现头宽、尾窄不良现象;双足用力和打纬用力不匀,造成布面松紧不一;加上没有固定的定幅工具,量上达不到供求等等。宋末元初,黄道婆在跟黎族妇女学习这种技艺时,也许发现其不足和缺陷,因而到江南后在黎族手摇式只能纺一根纱踏车的基础上,改进为同时能纺三根纱的脚踏车,并结合当地的技术改造工具改进技艺,用木织机或铁木组合机进行批量生产,大大地提高工效,满足供求关系,一跃使江南的纺织业火热起来,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黎族人民后来也将能纺一根线纱的手摇式脚踏车改进为能纺多根线纱的脚踏车,如果说黎族人民在人类发展史上迈出第一步,那么,黄道婆则发挥黎族人民的智慧,开拓性地创造纺织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没有源头就没有江河,在传统文化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产业,创造旅游品牌的今天,人们在利用“江河”资源价值和关注“江河”美好景色的同时,不妨回过头去思量一下那遥远而清晰的源头。

img26

李和弟,男,黎族,中共党员,海南省三亚市人,1955年12月出生,广东民族学院中文本科毕业,现为槟榔河旅业高级职员、三亚市作家协会会员;所著黎族创世史诗《五指山传》(合著)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