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铁肩担道义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铁肩担道义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时间:2022-08-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铁肩担道义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时间是一位最天然的作者,它谱写出了每个人的历史和命运;而颠簸的命运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不同的灵魂与气节。但是,基于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了解,李四光认为,真正促成全民族抗日战争的高潮并非易事,因为他深知这个独裁领袖一心只想打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李四光仍很气愤,咬牙切齿地下了明确的结论。李一平也被李四光的义愤感染了,说道

铁肩担道义_关于李四光的故事

时间是一位最天然的作者,它谱写出了每个人的历史和命运;而颠簸的命运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每个人不同的灵魂与气节。

20世纪初期至40年代,随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和风云变幻,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发生了与之相应的明显变化:有的人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的人投身爱国运动,成为一名热血的民主志士;有的人却攀高结贵,成为显赫一时的官场政客;而另一些安身立命之人,则为自己的职业能谋生而知足着。

此外还有一批人,他们始终坚信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无论身在哪里、处境如何,他们都会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奋勇前行、持续奋斗,最终成为名垂千古的伟大科学家。作为一个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科学家,毫无疑问,李四光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1927年4月28日,听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残酷杀害的消息后,李四光悲痛不已。他在北京大学与李大钊共事多年,对李大钊的学识和人格都非常崇敬,认为李大钊是一位具有“铁肩担道义”伟大精神的革命者。经过这一事件,他对奉系军阀恨之入骨。(www.guayunfan.com)

1933年4月,身处南京的李四光得知北京大学师生准备为李大钊举行公葬,不禁深受感动。由于脱不开身,无法亲自参加李大钊的送葬仪式,囊中羞涩的他毫不犹豫地拿出一笔现款,寄回学校表示支持师生们的这一义举。后来,为缅怀亡友和激励自己,他还专门制作了一个较大的铜质墨盒,并在盒盖上刻上10个大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此后,这个墨盒几十年如一日,一直跟随着他,不管走到哪里都带着。一旦安居下来,他就把它端端正正地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借以“如对斯人”。

1933年6月18日,又传来一个令全国人民悲痛的消息: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铨惨遭蒋介石的特务杀害。李四光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恨的怒火远远超过了内心的悲痛。

杨铨不仅是蔡元培的得力助手之一,也是李四光后来的创业支柱,他们在共同的事业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些年里,李四光一直专心致力于学术研究,而杨铨则帮助他进行许多的事务管理。也就是说,如果把李四光比喻为战争的前线指挥员,杨铨则是后勤部长,保障前线取得胜利,两人的工作谁也离不开谁。这几年,杨铨还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兼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会”总干事。蒋介石非常憎恨这个爱国组织,只是慑于宋庆龄、蔡元培和鲁迅等人的崇高声望而不敢公开下手,其实早想借机予以消灭,于是就先把打击的目标集中在杨铨身上。其实,在此之前,李四光就为杨铨的安全感到担心了,因为杨铨曾经告诉他,自己收到了多封国民党特务的恐吓信,有的还装有手枪子弹。为掩人耳目,国民党特务没有在南京下手,而是等杨铨到上海办事,路过上海亚尔培路时才开枪。

事后,在上海的蔡元培给李四光发来急电,请他速到上海,但他们能做的也只是为杨铨办理好后事了。

参加完杨铨的葬礼后,李四光回到南京,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他想到了许多,想到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日寇侵占东北时的不抵抗态度,并将所有的事情联系起来一并思考,终于认清了蒋家王朝专制政权的实质,此时的他对蒋介石的统治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他决定了,他要抗议!他要斗争!他坚信一个真理,越是邪恶想要除掉的人,越不能让公众忘记。

为了纪念杨铨这位不幸的牺牲者,他决定把自己最近确认出来的一个?科新属命名为“杨铨科”,并愤然提笔写道:“杨铨先生的惨死,凡是为科学事业忠心服务的人,都不能不为这种令人沮丧的境遇而感到痛心!”借此,他要向全世界宣告,正如他所写的:“各国古生物学者们,只要你们查索?科化石的谱系,都将看到在被黑暗笼罩着的30年代的中国,曾有一位热心为科学事业服务的人被杀害了!光荣将属于被害者!耻辱永远是属于刽子手的!正和‘杨铨科’谱系一样,这个永恒的抗议会存在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以至于永远的将来都不能磨灭掉。”

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全国人民看到了团结抗日的希望。但是,基于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了解,李四光认为,真正促成全民族抗日战争的高潮并非易事,因为他深知这个独裁领袖一心只想打内战,消灭中国共产党

1937年6月,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巨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做出一点抗日和民主的姿态。他与国民党副总裁、行政院长汪精卫来到庐山,邀请全国各大学教授及各界领袖参加,名义是听取“对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意见”。李四光自然在受邀之列,而且蒋介石还亲自点了他的名。如此的重要时刻,李四光需要进言了。

7月初,李四光来到庐山,作为会议的首批参加者,他想摸清最高当局的基本态度,于是先去见了“老朋友”汪精卫。为何说是“老朋友”呢?原来,早年在日本留学和孙中山组建南京临时政府期间,李四光就认识汪精卫,并且打过很多次交道,彼此之间比较熟悉。因此,他进入汪精卫的办公室后,免去了客套与寒暄,单刀直入地分析目前国内外形势,最后说明自己的主张:坚决抗日。他说:“打,一定要打!现在不打,别无出路!”

“老兄,不要激动嘛!”汪精卫知道李四光是直来直去的硬汉子,于是狡猾地讲了一通打不得的歪道理,妄图说服李四光。

李四光毫不理会汪精卫的歪理,在客厅里与他针锋相对地辩论起来。汪精卫的歪理辩不过李四光的正理,最后不得不摆出一副党政领袖的官架子,想压住李四光的气势。汪精卫怒斥道:“你是书呆子,懂得什么?”

李四光毫不示弱,他一拍桌子站起来,气愤地冲着汪精卫大声喊道:“好!让事实证明,看谁说得对!”

说完,他头也不回,立即告辞,理直气壮地走出汪精卫的客厅,直接来到“交庐精舍”。

“交庐精舍”是李四光的好友李一平创办的。李一平原是云南省主席龙云的部下,由于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而放弃了仕途,不远万里来到庐山,创办了这所名为“交庐精舍”的福利学校,专门接收贫苦子弟入学,学费全免。

此时李四光怒气未消,脸色很不好。李一平料到他与汪精卫的会见大概不算愉快,顺便问了一句:“怎么样?这位汪院长给你的印象如何?”

“此人可杀!”李四光仍很气愤,咬牙切齿地下了明确的结论。

“是呀,汪可杀,蒋亦该杀!”李一平也被李四光的义愤感染了,说道,“指望蒋、汪合流团结抗战,根本不可能!”

这次与汪精卫的谈话,使李四光再次看清了汪、蒋的政治嘴脸,他下定决心以后绝不与这两个人头鬼面的人有任何来往。眼不见心不烦,与政客打交道只能是浪费时间。不过,李四光这次也算没有白来,他的女儿正在“交庐精舍”读书,一家三口正好可以借此机会享受难得的天伦之乐。

7月16日,在庐山牯岭图书馆进行了首次谈话会,由汪精卫主持座谈,蒋介石发表讲话,最后还设盛宴招待与会人员。令蒋介石感到奇怪的是,会上一直没有见到自己点名应到的大名鼎鼎的李四光。

在场的人都为李四光的倔犟捏了把汗,他哪儿来那么大的胆子拒绝出席蒋委员长的宴会,这在当时的知识界没人敢这样做。

然而,蒋介石毕竟是蒋介石,他并不恼火,反而显示出一副大度的领袖胸怀。此后,凡他亲临的各界名流盛会,他照例邀请李四光参加,而李四光也一次次地拒绝出席。

一次,蒋介石亲自来到中央研究院视察工作,顺便参加院务会议,随后又以委员长的名义举行了隆重的盛宴,还特意让手下人把李四光的座位定在自己的身边,看这次李四光还敢不敢不来。没想到李四光还是没来,蒋介石身边的宴席座位一直空着,他只好向老科学家翁文灏发问:“怎么,李四光先生还没来?”

翁文灏一心想要保护这位“不识抬举”的好朋友,于是对蒋介石撒谎道:“哦,对不住委员长,方才我派人去请了,听说他患了重感冒,正发高烧呢!真是不凑巧,请委员长原谅!”

李四光事后回忆至此,深受感动,说:“翁公算是救了我一条命啊!”

也许是蒋介石还想着让李四光活着“为己所用”,所以他还不想要李四光的命,而且蒋介石了解李四光,也可以说是特别敬重李四光。他和李四光一样,都曾到日本留学,并且都是在日本参加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参加了辛亥革命。现在,作为“一国之君”的自己,怎么能舍弃这位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科学家呢?无论是从笼络人心还是点缀政治门面着想,他都必须把李四光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1940年前后,蒋介石多次表示,邀请李四光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请李四光代表国民政府与印度进行外交会谈,并委任李四光赴英国做特命全权大使……对此,李四光想都没想,一概拒绝。后来,蒋介石的忍耐到了极限,扬言要杀掉不听话的李四光,于是,有段时间李四光只好到偏僻地区躲了起来。

出乎李四光意料的是,蒋介石重赏之下招来了一位自告奋勇的“勇夫”。这位“勇夫”便是李四光的好友王世杰——他得到了蒋介石的提拔,由大学教授摇身而变成为中央政府的教育部长。

对于这件事,李四光怎么看,又怎么想呢?王世杰和李四光当年都在湖北军政府任过职,因不甘心为袁世凯政权做事,两人相继辞去当时的职务而以“有功民国”的资格一起去英国留学。他们在异国他乡互帮互助,几乎形影不离,后来还结伴去法国等地考察,又一道返回祖国,同在北京大学任教。众所周知,他们的关系密切得胜过同胞兄弟。在李四光的结婚典礼上,王世杰还亲自操刀主持;在李四光与鲁迅笔争期间,王世杰也是鼎力支持李四光……

需要补充的是,当年李四光和鲁迅之间只是论敌而非政敌。李四光称这次笔争只是鲁迅对自己的一场误会而已;而鲁迅也称李四光“是科学家,不很打‘笔墨官司’”,而把矛头更多地指向李四光的“贵会友”王世杰。其实,无论何时何地,知识界的笔墨争论都是很正常的事。例如,鲁迅和郭沫若、成仿吾同为左翼作家,就曾打得不可开交。结果,郭沫若和成仿吾是共产党员,鲁迅后来恰恰也成了共产党的忠实朋友,大家同是一条战线上的中华英才。

王世杰与李四光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分歧。如今,两个几十年如一日的好朋友却在政治上分道扬镳了。在王世杰看来,自己是时来运转、飞黄腾达;而李四光则替好友感到可怜、可叹与可悲。

“想不到世杰竟也是个贪功好利之徒!”这件事发生后,许淑彬几乎把王世杰看成陌生人。

李四光却还想为他开脱:“或许是耐不住学者的清贫吧。”他也只能用这个朴素的理由来回应妻子的慨叹了。

“那以后还和他来往吗?”许淑彬好奇地问道。

“我们毕竟还是朋友啊!”李四光以宽容的胸怀对妻子解释说,“人各有志,勉强不得,何况又处在饥寒交迫的年月。凭他去吧,但愿他不至于成为蒋介石的政治爪牙。”

对李四光而言,王世杰依然还是王世杰,王世杰也依旧把李四光当成好朋友,从政以后,他一有空便经常到李四光的住所走动。身为教育部长的他,对李四光的各项学术研究给予了全力支持,在生活方面也主动给予尽可能的帮助。李四光对王世杰支持自己的事业表示了感谢,但对王世杰在生活上的好心资助却表示了断然拒绝。朋友尽管还是朋友,但无论如何,政治态度已不同,他们再也不像从前那样亲密了。

人生从来都是喜怒无常,曾几何时,投入日本帝国主义怀抱的汪精卫没有好下场,惨死在异国他乡,以“大汉奸”三个字给其一生画上了句号。这时的蒋介石仍然没有放弃消灭中国共产党的念头,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他再次发动“剿共”内战,最终败逃台湾,辞世于远离家乡的宝岛。至于王世杰,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崩溃,也只能自食其果。种种结局,正验证了李四光在庐山对汪精卫说的那句话:“让事实证明,看谁说得对!”

身为科学家的李四光,在政治上具有民族气节,在生活中也始终不改劳动人民的本质,不论何时何地,他都永远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担任地质研究所所长期间,李四光曾多次带领地质队伍风尘仆仆地奔赴庐山进行岩石考察。在考察地质的同时,他也在观察当时的社会情况,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这里的贫富差距在逐年加大。国难当头,达官贵人仍在购买奢侈消费品,争先恐后地建造豪华别墅;而这里一条名叫“下街”的地方,全是破烂不堪的旧房。

最让他目不忍睹的是那些成年累月出卖劳动力的苦工。他看到,旅社、饭店、商店雇用一群群十几岁的孩子背送煤炭,从山下到山上,往返一次的工钱是四五角钱,姑且不说荒废学业,单是糊口谋生也难以维持!许多到庐山游玩的人是靠轿夫上下山的,李四光对此也痛心不已。所以,不论是到庐山进行地质考察,还是陪同亲朋好友浏览庐山景色,他都自己攀登而不用人抬。每当人们劝他坐轿时,他都说:“我是人,他们也是人啊!怎么能自己坐着让别人来抬呢?”

“你的话说得确实有理。”许淑彬能够理解丈夫的善良,“可转念一想,这些人是靠抬轿子养家糊口的,要是谁都不肯坐轿,他们的日子岂不是更加难过了吗?”

对于妻子的话,李四光只有叹息没有答语。之后,他和大家一样,也雇轿子上山下山了,不同的是,他一直坚持自己步行,仅在轿里放上几块采集的岩石标本,或许只有这样,他才能感到一点安慰。

如果说在南方,使他难以忍受的是劳苦大众挣扎生存的艰辛画面,那么在北方,使他心灵破碎的则是听到流浪青年的凄惨悲歌——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

才能欢聚在一堂?

当凄惨的歌声传入李四光的耳中时,他的内心几乎完全碎裂了!此时此刻,他能做些什么来改变这样的状况呢?重返北京大学授课后,李四光发现有几名东北籍的流亡学生,家中的经济来源已经断绝,他当即与许淑彬商量,拿出家里的积蓄,逐个予以资助。

得到资助的学生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说:“谢谢老师!谢谢李教授!”

有一次在上海,一个名叫许杰的青年找到李四光。许杰是北京大学地质系的毕业生,由于战乱被迫失业,流落到了南方,生活没有着落,只好硬着头皮来见旧日恩师。

望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可怜学生,李四光的眼泪几乎流了出来:“许杰,你好苦啊!”

“老师……”许杰叫了一声老师,剩下的千言万语全被滚滚的热泪代替了。

“我看这样吧,”李四光把自己的手绢递给许杰,“你暂时留在所里,安心工作,相信会有一番作为的。”

“老师!恩师……”许杰止不住自己的眼泪,向李四光深深鞠了一躬。

如此看来,鲁迅先生所言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正是李四光的鲜明写照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