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一)地方大员的躁动_李鸿章的事迹

(一)地方大员的躁动_李鸿章的事迹

时间:2022-08-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一)地方大员的躁动_李鸿章的事迹(一)地方大员的躁动五月二十七日,盛宣怀、何嗣昆、赵风昌、张謇、汤寿潜、蔡钧、沈曾植、陈三立、沈瑜庆、福开森、汪康年、余联沅等官、绅、商、学各界精英代表集会,商讨如何应对局势。“宣战”刚一决定,荣禄便私下告知李鸿章“对北京的谕旨不必继续予以重视”。“东南互保”运动中,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三人是核心,李鸿章代表淮系、刘坤一代表湘系、张之洞代表新崛起的势力。

(一)地方大员的躁动_李鸿章的事迹

(一)地方大员的躁动

五月二十七日(6月23日),盛宣怀、何嗣昆、赵风昌、张謇、汤寿潜、蔡钧、沈曾植、陈三立、沈瑜庆、福开森、汪康年、余联沅等官、绅、商、学各界精英代表集会,商讨如何应对局势。最终共同认定通过中外“订约互保”的形式,确保东南富庶地区保持和平。

刘坤一和张之洞见到宣战命令后便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李鸿章刚一接到命令,就立刻回复“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刘、张二人附和。当然,也有各种笔记、野史有不同记载。“宣战”刚一决定,荣禄便私下告知李鸿章“对北京的谕旨不必继续予以重视”。英国驻南京领事孙德雅曾说,刘坤一在私下里不无得意地说:慈禧的政府已经完了,她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帝国秩序。

徐梵澄在《蓬屋说诗》中更是爆料:张之洞见到命令后,立刻勃然大怒,将烟枪狠狠地摔在地上,恨恨地说道:“这老寡妇要骇她一下!”因此,回复“坐拥东南,死不奉诏”。辜鸿铭也说自己曾向张之洞提议江南独立

由此,便引出了“东南互保”首倡说的几种不同观点。“东南互保”运动中,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三人是核心,李鸿章代表淮系、刘坤一代表湘系、张之洞代表新崛起的势力。三人同意之后,大半中国的督抚已然决定“中立”了。(www.guayunfan.com)

之后,“中立派”派遣沈瑜庆、陶森甲到上海,与各国领事协商互保长江的协议。同时,经盛宣怀居中纵横,各地督抚大臣互相联络共商,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福州将军善联、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等,商议如何保存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有借口入侵;同时秘密议定:倘若北京失守而两宫不测,当由李鸿章做总统(此总统为总管之意)支撑局面。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等表示支持“东南互保”,即宣称不遵从被义和团挟持的旨意。

6月26日下午,上海道余联沉会同盛宣怀与列强驻沪领事举行会议。盛、余首先向会议提出了事先拟好的《东南互保约款》9条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10款,《东南互保条约》是其间的根本,其9条包括:

A.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B.上海租界共同保护章程,已另立条款。

C.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张,允认真切实保护,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律认真保证。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

D.长江内地中国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静,各口岸已有的外国兵轮者仍照常停泊,惟须约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E.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的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

F.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不可停泊,兵轮水手不可在炮台附近地方练操,彼此免致误犯。

G.上海制造局、火药局一带,各国允兵勿往游弋驻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相扰。此军火专为防剿长江内地土匪,保护中外商民之用,设有督巡提用,各国毋庸惊疑。

H.内地如有各国洋教士及游历洋人,遇偏僻未经设防地方,切勿冒险前往。

I.凡租界内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

“东南互保”是清政府威望自变法失败后进一步下降、地方割据成为现实的必然反映。

对于“东南互保”事件,20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以否定态度为主,认为其是一种卖国行为。而今,主流观点则认为其保存了中国半壁江山的实力,为中国日后的崛起保留了资本。

然而,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李鸿章等人的作为已属叛逆行为,事后被慈禧认可只能说明地方之权势已然大于中央,清朝日后的岁月将在中央权威荡然无存的形势下度过。当然,这种叛逆行为并无不妥,因为以清政府当时的腐朽,东南乃至西南各省没有更进一步似乎更应该遗憾。

今日诸如“保留了崛起的资本”这类话,纯属妄言。在旧人旧思维的引领下,你聚攒再多的资本也是给别人作嫁衣。相反,如果更进一步,则更会有无数令人振奋的遐想。更重要的是,今之论者,许多都为这些大员们的脸上贴金,说什么是为国为民之举,事实上,这种想法即使有,也只是副产品而已。当时,他们更多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

甲午战争之时,中强日弱都败北而终,更遑论与全部列强争锋呢?对于身在官场数十年的这些封疆大吏来说,败是肯定的,难不成会与“疯婆子”一起陪葬不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