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决战澎湖_关于康熙的事迹

决战澎湖_关于康熙的事迹

时间:2022-05-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决战澎湖_关于康熙的事迹康熙二十年,内乱中的台湾就像是一锅粥。施琅将要攻打澎湖的消息传了出去,澎湖和台湾的郑军开始恐慌。施琅这次信心满满,决意一举攻下澎湖。次日下午,水师大军抵达澎湖的猫屿、花屿。他们早早地加强了澎湖的军事防御,挑选精兵强将屯守于此。澎湖决战的胜利,为清军进攻台湾奠定了基础。总督姚启圣得到澎湖大捷的消息后,极为兴奋,他向康熙上疏,请求立刻进攻台湾。

决战澎湖_关于康熙的事迹

康熙二十年(1681),内乱中的台湾就像是一锅粥。而清军,则像是锅下面的火。施琅带领水师严阵以待,直把这锅粥熬得滚烫。

事实上,郑家一直在乱。郑成功死后,郑家乱了,不过那时候有郑经平定内乱。郑经死了,郑家又乱了,那时候有冯锡范和刘国轩善后。但是这两个人不是郑经,也许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郑家才会更乱。

此时清军压境,郑家自然更为混乱。

施琅将要攻打澎湖的消息传了出去,澎湖和台湾的郑军开始恐慌。于是,不断有郑军赶到清军营中投诚。虽然冯锡范和刘国轩严密封锁港口,防止士兵降清,但是却总也制止不住。郑军的军心,再一次到了溃散的边缘。(www.guayunfan.com)除了军心,郑军也在渐渐失去民心。为了防守鸡笼山,郑军强征沿途平民,不论男女老幼,都被抓来搬运粮食。当地人搬运东西的方式很特殊,他们习惯把东西顶在头上,而不会用肩膀来挑。这样一来,他们的搬运工作就十分辛苦。郑军官兵都很严苛,当地人稍一懈怠,他们就用鞭子狠狠抽打,结果民怨越来越甚。因为郑军抓走了劳动力,这导致田地无人耕种,于是粮价飞速上涨,当地人大多都吃不上饭,只能以草根树皮充饥。忍无可忍,当地一些人开始结伙反叛。他们袭击军队,夺取粮饷,弄得郑军疲惫不堪。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施琅果断出兵。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领水师大军齐集铜山,准备出征澎湖。施琅这次信心满满,决意一举攻下澎湖。十四日早上,大军起航,从铜山向东,直奔澎湖而去。次日下午,水师大军抵达澎湖的猫屿、花屿。在这里,清军与郑军首度相遇了。

清军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郑军自然早就摸得一清二楚。他们早早地加强了澎湖的军事防御,挑选精兵强将屯守于此。为了补充兵力,郑军更是逼迫当地渔民参加军伍。战船不够,郑军就征集官员们的私船,并把私船改为战船。早在四月份,就由刘国轩统率这支两万多人的大军进驻到澎湖,他们决定在这里同清军决一死战。

十五日下午,探知清军水师开赴猫屿和花屿后,刘国轩便迅速传令狮屿头、凤柜尾、鸡笼山、四角山等地的守将,将火炮列置于海岸,准备给清军迎头一击,让他们上不了岸。同时,他们又命令泊在各港口的大战船驶出港口,隐蔽在各个要口,以逸待劳。

刘国轩这个人,领兵打仗虽然有一套,但为人骄横且狂妄自大。尤其是他在台湾得势后,更是目空一切,嚣张跋扈。当一切布置妥当之后,曾有将领向他献计,让他等到晚上潮落之后派遣船队偷袭清军船队,引起清军大乱,然后趁机进攻。但是,他却轻蔑地说:“施琅徒有虚名耳!今当此日日飓暴之期,敢统舟师越海征战,如夜风起,彼无焦类矣!此乃以逸待劳,不战而可收功也,诸公勿虑。”他的意思很明确,这段日子是台湾的风季,只要大风一起,不用等我们动手,清军水师就没有了。

刘国轩熟悉海战,他分析的也确实很有道理。但是他忘记了凡事总有万一,万一不起风呢?施琅既然敢这个时候率军前来,难道只是为了自行撞到风口上?

这一夜果然无事。

十六日早上,施琅率领大军,开始进攻澎湖。

这一仗打得极为惨烈。清军水师列队出击,署右营游击蓝理、曾成,副锋右营千总邓高等人分率船队攻向郑军。郑军方面,刘国轩亲自督战,指挥舰队迅速靠拢。双方战船凭借各自的火器,开始了对攻。刚开始的时候,清军仗着勇猛,击沉了郑军的几艘战船。不过这个时间正好赶上了涨潮,汹涌的潮水猛然把清军的大部分战船推到了郑军的火力网下,清军开始被动挨打。一时之间,清军死伤无数,就连统帅施琅也被流炮的余炎烧到了面部,右眼受了伤。施琅是个倔脾气,强忍着疼痛继续指挥战斗。郑军也不好过,水师总督负伤,扬威将军沈诚等人战死。

眼看再战下去伤亡会更大,施琅只好指挥清军撤退。郑军将领想要乘胜追击,但是刘国轩却怕清军有诈,没有同意。郑军战得兴起,还有将领提出想要夜袭清军,但是也被刘国轩拒绝了。刘国轩说:“彼舟师所寄泊垵屿都是没有遮拦的海澳,又系石浅礁线,早晚风起,定不战而自溃。”刘国轩这样说,并不是借口,而是深知这里的天气状况。他说得极有道理。东南沿海的渔民中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六月三十日有三十六暴,平均下来一天一暴还多。运气好点儿,遇上的风暴小一点儿,也许还能凭借坚船撑过去;运气不好,遇上暴风骤浪,那船队就要全军覆没了。刘国轩之所以不想偷袭,就是想要等着看清军葬身风暴的笑话。

不过说来也怪,随后的几天,老天似乎在帮着清军,海上居然没起风暴。刘国轩的大意,让他彻底失去了偷袭清军的机会。

二十二日,清军水师又向郑军发起了进攻。经过几天的修整,清军已经从几天前的那场大战中恢复过来。施琅身上的伤也好了,他重新部署了作战计划,打算与郑军来一场决战。

施琅总结了前一战的教训,把水师大军兵分数路,从不同的地点进攻郑军。他派遣都督陈蟒、魏明率领一路清兵,从鸡笼山、四角山发起进攻;派遣董义、康玉率领一路清兵,从西畔内堑直入牛心向安泰湾发起进攻。然后,他又将大船兵分八队,从正面进行攻击。部署完毕,清军浩浩荡荡地挺进了娘妈宫。

又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由于轻敌大意,备战不足,刘国轩开始吃到了苦头。到了后来,郑军伤亡惨重,战船十沉七八。刘国轩看败局已定,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到了台湾。清军大获全胜,顺利地占领了娘妈宫。战后,施琅派人一一招抚了澎湖三十六岛,各岛守军眼见主帅败逃,也就不再反抗,全部归降。

澎湖决战的胜利,为清军进攻台湾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战中,郑军一万两千多人战死、淹死,更有五千多人投降,这差不多等于郑氏集团兵力的一半。战后的海面上几乎浮满了尸体,没有办法,施琅只得下令清军打捞尸体,并一一安葬。这场大战,彻底激起了清军官兵的士气,他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进攻台湾。

总督姚启圣得到澎湖大捷的消息后,极为兴奋,他向康熙上疏,请求立刻进攻台湾。他说:“澎湖一战,郑军惨败,所有精锐,尽行斩溺,所有船只,尽行焚毁,郑军几成全军覆没,故应乘胜直捣台湾,似不宜迟,倘若让‘海贼’将台湾隘口收拾坚固,使后日骤难攻克也。”姚启圣的提议确实很有道理,自古两军交战,胜方如若乘胜追击,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胜方士气正旺,败方则军心不稳;二是败方仓皇逃窜,大本营必定来不及防御布置。很显然,这个时候如果进攻台湾,清军必然大占便宜。

但是,施琅却又提出了反对意见。施琅的意见是,澎湖一战后,清军虽然获胜,但也有很大的损伤,兵力不足,战船破损。这也就是说,清军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来补充兵力,修补战船。而且台湾不同于澎湖,台湾港道迂回,非常难以辨认,需要时间来准备。因此,他建议还是在八月至十月间,海上刮北风的时候再行进攻台湾。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种“逼而不攻”的战略。他认为清军占据澎湖之后,需要多给郑军一些时间,让他们感到害怕,然后内部开始混乱。如果郑军内部乱得不可收拾,那清军进攻台湾就大占便宜了。甚至,还有可能成功实现招抚。

康熙慎重考虑了姚启圣和施琅的建议,最后力排众议,采取了施琅的计划。康熙之所以这样做,一是相信施琅的海上本领,二是不愿意更多的将士流血牺牲。他一直想要招抚郑氏,即便战争打到了这个地步,他还是在尽一切可能实现招抚。他认为招抚成功,兵不血刃收复台湾才是最大的胜利。

当然,他的这个想法,需要台湾郑氏集团的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