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马未都著名收藏家_程程访问

马未都著名收藏家_程程访问

时间:2022-03-2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马未都 著名收藏家_程程访问马未都 著名收藏家———离开自己的博物馆有一个人,您经常可以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上看到他的身影:从玉器青瓷到字画古玩,再到历朝历代的传统家具,他所讲述的藏品包罗万象。他就是马未都———被誉为当代收藏家中的集大成者。其实在上《百家讲坛》之前,马未都已经在收藏界有了不小的名气。1997年1月,经过数年的上下奔走,马未都利用他大半生的收藏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马未都 著名收藏家_程程访问

马未都 著名收藏家

———离开自己的博物馆

有一个人,您经常可以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上看到他的身影:从玉器青瓷到字画古玩,再到历朝历代的传统家具,他所讲述的藏品包罗万象。他就是马未都———被誉为当代收藏家中的集大成者。玲珑剔透的玉器,古典传统的家具,他自己也拥有海量的私人收藏,并费尽心力,上下奔走,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近日,马未都应某房地产商的邀请来杭州举办讲座,与大家分享他收藏之路上的经验与心得。借此机会,我们《程程访问》对他进行了专访。

精彩对话

程程:马老师,很高兴在杭州见到您,您经常来杭州吗?(www.guayunfan.com)马未都:我经常。

程程:我看了一下,去年你也来了好几回。

马未都:对,好几回。

程程:有一回是蟋蟀大赛。

马未都:那是今年。

程程:今年的蟋蟀大赛也来了?

马未都:来了。

程程:喜欢这个是吗?

马未都:对,朋友叫我来我就来了呗。

程程:朋友叫你来就来了?你自己喜欢那个斗蟋蟀吗?

马未都:我小时候喜欢,现在没时间喜欢了,就不斗那个了。

程程:对杭州的收藏界印象怎么样?

马未都:浙江和杭州的收藏都是不错的,应该算是重镇了。过去民国时期的收藏主要是上海和北京,现在的收藏,浙江起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波比较大的企业家都是从浙江这边出来的。收藏,不错。

其实在上《百家讲坛》之前,马未都已经在收藏界有了不小的名气。1997年1月,经过数年的上下奔走,马未都利用他大半生的收藏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2002年,他又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家观复分馆。

程程:您也把自己第一个分馆———观复博物馆,也建在咱们杭州河坊街那儿。

马未都:应该在河坊街算是挺大的了,当时因为那时候河坊街正在建设当中,当时区委叫我来我就来了。其实还想做得更好一点,可能还是限于条件。最近政府又跟我们谈,可能我们要挪到西溪湿地去,那可能会做得更好一点。

程程:那块现在已经是文化产业园了。

马未都:对对对。

程程:以后可能会搬到那儿?

马未都:不是,肯定得搬。

程程:您的第一个北京之外的分馆就选在了杭州,是您自己特别主动的一个选择吗?

马未都:是,因为喜欢这个地方。我们小时候就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知道这句话。那么苏州跟杭州比起来呢,杭州就更方便一点。有很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包括我们杭州的,都愿意拿钱,都愿意做善事。而且我一直在改变他们的态度,就是我说你们以前所有拿出来的钱,都是居高临下拿的。我一定让你们居下临高地再拿一次钱。

程程:这话怎么说?

马未都:就是我们过去的赈济救灾,比如说抗震、水灾,还有包括哪个孩子得了病,你去拿钱都是一种救济和施舍的态度,都是居高临下的。那么我说你对文化的拿钱一定是居下临高的,你得双手举起来这钱,你拿出这个钱,你获得心理上的一个安慰,而不是说你觉得你是老大,你肯定没有文化大对吧。

“观复”二字取自《老子》中的“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思是,世间万物只有你反复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虽然规模不能和大型的国家博物馆相比,但是观复博物馆中的每一件藏品却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程程:但是您那个博物馆可不得了,因为我们就在杭州看了看,这个展品就已经够多的了,那还有北京的呢,我们还没去看呢,但是我看图像展品也够多的.

马未都:北京比杭州大十倍以上。

程程:那么这个整个的藏品,您自己统计过吗?

马未都:我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我觉得这个数量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程程:数量不重要?

马未都:对,质量是很重要的。其实作为一个博物馆,几百件东西就可以做一个很好的博物馆。因为你像故宫博物院,陶瓷馆的展出就400多件,没有多少,那是等于国家陶瓷,应该理论上讲顶级的收藏,也就400多件。不是说你量大,有人一上来就说我有几万件,那都不重要。

程程:那在这个所有的藏品里头,最值钱的和您心里头最珍贵的那是一样的东西吗?

马未都:其实我第一没有最值钱的,第二没有最珍贵的。其实从做博物馆的角度来讲,每一个都很重要。如果你把这些你认为就是等级低的都去掉,那就构不成一个博物馆了。

程程:它必须得丰富?

马未都:对对对,跟请客吃饭一样。你请人家吃一顿大餐,说上来一个鲍鱼,上来一个鱼翅,是吧。那你说这两个最重要,是,如果就这两菜,然后剩下的所有的小菜都不上了,就剩这两菜,那你这顿饭还不如不请呢。

一家博物馆,倾注了马未都无数的心血。经过十几年的悉心经营,观复博物馆的运作越发成熟,在海内外收藏界也有了不小的名气。但是就在这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马未都却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离开这个博物馆。

程程:那现在您还有什么事是您特别想做的?接下来会有计划要去做的?

马未都:我现在最大的事就是博物馆的重盖嘛。我想把北京那博物馆重新盖一个。重新盖一个呢,落成那天,我就把所有东西都捐了。我一直在说我一定要离开这个博物馆,我说我要看到我的身后。什么叫看到我身后?就是我死了的情况我今天要能看到。我们过去有钱有地位的人,都是看不到自己的身后,两眼一闭家族就开始打架、诉讼、官司,我觉得这是中国人最丢人的地方。尤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你想我们最近的诉讼,我们都看得见。王永庆对吧,台湾的首富,曾经是台湾的首富,刚一死家族诉讼;香港的小甜甜龚如心,刚一死,诉讼;郭氏兄弟,诉讼;全是这种事情,那我都觉得丢人。所以我就一定要看到身后,就是有关博物馆的事情,我在我头脑清醒的时候,我一定要做得干干净净。干净到什么程度?就是将来我进到那个博物馆,我愿意买票进去看。跟我无关但我能看到,而且我一定是脑子清醒就把这事情做完。其实有些人老来说什么境界,我说不是。我说我走投无路,我必须要做这件事。我不是境界高,只是这些东西我希望它有一个最好的结局。那么这是最好的结局。我捐出去是最好的结局。而且我不依赖这东西生存,我一个人能消费多少?我那天开玩笑说,我说我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各地去转悠去,也有人请我吃饭请我睡觉。

马未都,1955年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现任观复博物馆馆长。涉足收藏圈数十年,如今的他是圈内最顶尖的收藏家。谈及自己与这些文物古董的缘分,马未都说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程程:我当时看那个访谈的时候,我注意到您是从十几岁开始就注意到那些古董挺好玩的,挺有意思的。但是真正起意开始收藏是什么由头?

马未都:也没有说明确的哪天,就起意了。这不太像谈恋爱,说看那女孩一掀门帘,看见她第一眼就起意了。那我觉得不太像那个,不是那么一回事。一点一滴的吧,差不多跟改革开放同步。

程程:那您最开始喜欢的是哪一类东西呢?

马未都:最开始喜欢就是陶瓷。

程程:从陶瓷开始?

马未都:对。

程程:然后后来慢慢转成家具?

马未都:就是有家具。因为家具它体量比较大,收藏的时候特别显眼。你比如说你在市场买走一个家具呢,大家就觉得你买走一个什么,传得特远。你比如说你买一个玉器,你揣在兜里走谁也不知道。其实我这么多年收藏都比较均衡,就陶瓷啊,中国古代工艺,包括玉器,包括家具,都很均衡地收藏。只是家具比较显眼。就跟人似的嘛,一个人进来个高,大家都看见他了。

程程:但这个家具也忒显眼了,曾经说您差点把一个3米多长的紫檀桌拿去当床?

马未都:对对。

程程:后来没吧?

马未都:没有,当时实在太大了。

程程:搬不进来,没法当床?

马未都:对,而且它不是能当床,它必须是两个人得顺着睡,你不可能并排睡嘛。

程程:哪有那样的桌子,压根就不是床。

马未都:不是床,就是想当床睡。

程程:后来没有?

马未都:那就太滑稽了有点。

著名收藏家———这可能是马未都现在最知名的头衔了。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马未都曾经下过乡,插过队,做过机床工,在《中国青年报》做过记者,还与作家王朔等人成立过影视工作室。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就是他参与创作的。

程程:后来我看您经历的时候,我觉得您经历特别丰富。就在您这一代人里面,您的经历已经算是非常丰富的了。原来您说插队,这个是没法选择的,只能去。后来回城,我觉得这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去做的一件事。可回城之后呢,您做了几年工人,马上又转成了编辑。编辑之后您又开始做电视剧,做电视剧做着做着又不做了,又开始做收藏。这每一个每一个的转折,都是您自己特别主动去选择的吗?

马未都:也不是特主动的,就是到了时机了。我觉得我有一点跟人家不同,就是我比较舍得放弃它。比如说我当时做编辑的时候,我是从工厂去的嘛,我去了以后当时有一个问题,当时有一个问题叫“工转干”,就是你一个工人要转成干部,你这个身份是很困难的。我是当时团中央特批的嘛,给我转成干部了。转成干部了呢,我辞职的时候很多人是想不明白的,觉得你是一个铁饭碗,在中央级的大出版社里,而且又有一定地位。我那时我为什么,基本有点名,中间作家,我差不多都在哪儿,就是因为当时当了10年编辑。那么后来做影视剧,做到最后一个《海马歌舞厅》,《海马歌舞厅》我们是赚了钱的,那是一个商业运作。如果往下继续做呢,那我现在可能也是一个大的影业公司了。就在赚钱的情况下,就是毫不可惜地废弃了,就不想再做这个事了。

放弃工作,没有了固定的收入,马未都又如何继续自己的收藏事业?在普通人的印象中,玩收藏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像马未都这样拥有海量藏品的大家,他的资金又来自哪里呢?

程程:那时候你根本没有什么赚钱的压力,或者说生活方面已经是没有问题了?

马未都:对。我状态一直比较好,改革开放30年来,我老说我小钱永远不缺,永远缺大钱。就永远不会缺小钱,为小钱发愁这个不会。

程程:我在看的时候,其实您的这个收藏比别人,比咱们公开开始允许私人文物之间的买卖要提早将近20年的时间。提早那么多的时间,然后这中间又是一个很需要钱的过程,可那时候又恰恰是没有钱的时候,一个月就那么几十块钱,您怎么去买那些价值特高呢?

马未都:我是这样,就是我在出版社的时候呢,第一我没有家庭负担,我父亲是军人嘛,收入应该在那时候算高收入的人。我有一个固定收入,我有工资,我没有消耗,我可以回家去蹭饭去,这是第一。第二呢,我当时写作。写作呢有稿费,你知道在那个时代,大家都工资都是平衡的。你多一点就是多很多,就是差不多。那时候不用问每个年龄层赚多少钱,都是一致的,上下差不了10块钱。那你一个月要多出两三百块钱就已经多很多了,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我在80年代的时候还做过一点生意,等于没有公司的生意。

程程:说起来就倒买倒卖,投机倒把那种。

马未都:对对对,就做点生意。当时有很多关系,你比如说当时刚跟台湾两岸打开的时候,台湾人很多来大陆买中药。我因为认识很多中医院的领导、头啊,中药是紧缺的嘛,买点中药然后就卖了。

程程:所以还是挺有赚钱的头脑的。

马未都:应该是有吧。就这个小的头脑都有,赚小钱,赚大钱就没了。赚大钱很累啊,小钱很容易啊。

从十几岁接触收藏到现在,马未都在这个圈子经历了三四十年。各式各样奇珍异宝他都有所涉猎。马未都曾说,他从业几十年来从来没有看走眼的时候。那么作为已经功成名就的大收藏家,马未都还会不会去各类古玩市场淘宝呢?

程程:这一说起收藏来,别人都觉得您是收藏界老大。

马未都:那没有,不敢。

程程:但其实现在开始已经有这样一个势头,因为尤其是在《百家讲坛》,您做了50多讲之后,而且又出书,的确您那说法跟别人不太一样,这个是老百姓比较喜欢听的。所以我不知道您现在还能亲自出来买东西吗?

马未都:买啊,我两小时之前我还买了东西。

程程:买了什么?

马未都:买了点玉器。

程程:在哪儿啊?

马未都:就在宾馆里啊。人家给我送过来我买。

程程:还是熟悉的人,你不会去跑那市场去?

马未都:会会。

程程:也会?

马未都:我每次来都会。我今天本来犹豫是我跑到市场,还是让他们送过来。后来因为有点累了嘛,一想一会儿有个讲座,就让他们送过来了。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我肯定自个儿就去了。

程程:你还真动手买啊?

马未都:对啊!我每个月都是在买东西。

程程:好家伙!那每个月得消费多少钱呢?

马未都:也不一定,看东西的价值。有时候我认为不一定是价钱高买来好东西,不是这样的。有很多其实价钱很适中的东西,我觉得在文物价值上讲更重要。

程程:我特别好奇一点,其实现在您走出来,没人不认识。你说你要再去买收藏品,人家一看,这马先生来了,我得给他叫个高价;还是说,这行家来了,我可不敢叫高价。是什么状况啊?

马未都:我觉得可能第二种状况。

程程:不敢叫高价?

马未都:对。因为他们叫高价没用。因为我对行情相对来说比一般人都了解得多,另外一个呢,就是我的信息也比较多,你信息多你就有比较嘛。

记者手记

灰西装、小眼睛、一口京腔的马未都看起来就是一个北京的“爷”们,可是,他进来的时候,胸前居然别着一对白兰花,还是带着红色花蕊的,飘着兰花特有的若有若无的香气,很自然地流露出古意。

够讲究的。主持人程程忍不住说。

马未都的神情淡淡的,整个采访中,就没有见他笑过。你希望他说十句,他只说两句。不过,那是他不感兴趣的话题,一说到收藏,一说起他的古董,终于看到他整个人活了过来。小眼睛一直弯弯的,看来他是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倾注到了收藏上来了。

马未都的声音跟身材比有点弱,但是,声音背后却有无形的力量,这力量确实不小,他影响了太多的人喜欢收藏,喜欢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

采访,是在杭州某高端房产的休息室里进行的。刚开始,可以觉出明显的距离感,觉得他多少有点端着,渐渐地,你可以感受到他隐藏在内心的热情。严肃地活着,执著地坚持自己的爱好,马未都,幸福地活在他最钟情的收藏世界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