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仁寿山森林公园

仁寿山森林公园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仁寿山森林公园仁寿山森林公园距陇西县城西南1华里处,占地面积520公顷,东西走向,海拔2057米。公园属国家AA级旅游景区。仁寿山原名叫十方山,因千年古刹十方寺而出名,解放后寺庙被毁。这正是仁寿山的山名含义。1992年,应海内外李氏宗亲寻根敬祖的强烈要求,因当时李家龙宫被南安初中占用,就在仁寿山公园东院修建了“陇西堂”,作为李氏族人的公祭场所,大殿属明清建筑风格,雕梁画栋,丹青彩绘,飞檐翼然。
仁寿山森林公园_威远古今:陇西旅游导游解说词

仁寿山森林公园

仁寿山森林公园距陇西县城西南1华里处,占地面积520公顷,东西走向,海拔2057米。有3.304公里的专用公路从316国道直通山顶,景区建筑依山附势,顺山而建,山上栽植有5万多株侧柏、云杉、国槐、碧桃等树种和牡丹、芍药、月季、大丽花唐菖蒲、荷花、盆景等,在不同的季节竞相开放。公园属国家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有中华名医陇西纪念馆、李氏名人纪念馆、陇西堂、佛教大雄宝殿、道教三清殿等二十余个景点。仁寿山原名叫十方山,因千年古刹十方寺而出名,解放后寺庙被毁。

关于十方山叫仁寿山还有段美妙的传说:

不知是哪朝哪代,何年何月,也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个名叫仁寿的大汉,对什么事情都爱追究个根来源去,他竟不相信天无边、地无境的说法,一心要找到天边,看个究竟。于是便打做了铁衣和铁鞋,择了吉日起程。一路饥餐渴饮,晓行露宿,不停地走啊,走!记不清爬过了多少座山,涉过了多少条河,铁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仍然不停地朝前走。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走到天边,了却心愿。岁月流逝,人亦衰老,他已由一个精壮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还是没有找到天边。

在一个暮春的傍晚,他拖着佝偻的身子来到陇西城南门外,当他爬上城西的一座山时,太阳正在这座山后徐徐落下,余辉反照,五彩缤纷。可是他却感到体力不支,呼吸急促,终于昏厥在地。这时,正巧有一晚归的农夫从他身边经过,便急忙唤醒老翁。可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只吐出一句话:“我…我叫仁寿…找……找到了……天边。”言毕即逝。年轻的农夫看着他一身奇异的装束,不解其意,出于善念,动手把老翁的尸首掩埋好。这天正是农历四月初八日。

当晚风雨交加,伸手不见五指,农夫做了一个梦。梦中看见他掩埋的老翁穿着铁衣铁鞋向他走过来说:“我因寻找天边有功,玉皇封我为仁寿山神将。明年农历四月初八日黄昏,你到我墓前来等待,我特赐你一女子为妻,以报答你掩埋尸骸之恩。”言毕不见。农夫从梦中惊醒,感到奇异,将信将疑。

转眼到了来年四月初八日,农夫突然想起梦中之事,便按老翁所约,黄昏时向老翁墓地走去,刚走到墓前十步左右,果见一美貌女子向他含羞微笑,与梦中所说一般无二,农夫又惊又喜,那女子对他一见钟情,便跟他回家。他们成了家,生了子女,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这件事一经传开,每年四月初八日,方圆百里的人便络绎不绝前来仁寿山赶庙会,青年男女借此良机寻觅自己的意中人,年复一年,数不清的有情人结成伉俪,因仁寿老人葬于此地,十方山又得名叫仁寿山。

(一)魁星楼

“魁星楼”取意“魁星高照”之意,魁星是主管文章盛衰和科举功名的神仙。这里的海拔1987米,山上的最高处是南面的二坪山,海拔2057米。伫立魁星楼远眺,这里的山川形胜壮美,远山围障,渭水环绕其间,不知何处进,何处出,藏风聚气,系风水家们所称的王者之地。风水先生们说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北山曲龙俯首,龙头向东,龙尾在西,而站在对面山上看我们所处的仁寿山则像一只卧虎,意即藏龙卧虎之地。史载陇西地理“据关中之上游,扼羌戎之要害,环山带水,一大都会。”北山下是渭河,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站在这里我们看到右手这面隐隐约约的是文峰镇。文峰镇素有旱码头之称,陇海铁路与316国道、省道等多条交通干线在这里交汇,区位优越,是中国56个魅力城镇之一,文峰中药材市场是全国十大药材交易市场之一,它可以左右或引导全国中药材的价位。

陇西县城的旧城是双城墙式的,里方外圆,现在残留的外城墙在西河边,靠里面有李家龙宫,县城中心有北宋仁宗年代的建筑威远楼,威远楼取意“威服远人、威震远方”之意,楼高15米,基高11米,通高26米。现在陇西被定位为天水至兰州之间的中等城市来发展,其有两条主干道分别是长安路、316国道。左面是中铝公司的华兴铝业公司亦称113厂,是1965年从东北101厂迁过来的,东面是东兴铝业公司,陇西是甘肃最大的铝工业基地。

再向西行二十公里就是首阳镇了,那里是陇西中药材种植、销售、加工基地。首阳镇后面的首阳山,传说孤竹国君主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因不食周朝粟在首阳山采食蕨菜,饿死后埋葬于此山。

(二)老寿星

老寿星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有个说法是游客站在寿星前5米处闭眼摸过去,若摸到“老寿星”正中间者运气最好,摸到左者为福,右为禄。

(三)陇西堂

走进“陇西堂”,在大门口映入眼帘的抱柱联是陇西籍人士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罗锦堂先生撰写的“仁者寿比山河壮,圣人心同日月明。”这正是仁寿山的山名含义。“陇西堂”这幅匾额是原甘肃省委书记、原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会长李子奇同志题写的。

1992年,应海内外李氏宗亲寻根敬祖的强烈要求,因当时李家龙宫被南安初中占用,就在仁寿山公园东院修建了“陇西堂”,作为李氏族人的公祭场所,大殿属明清建筑风格,雕梁画栋,丹青彩绘,飞檐翼然。堂内供奉得姓始祖利贞公、老子李耳(伯阳公)、陇西房始祖李崇(伯祐公)的汉白玉雕像。在2002年开始修复李家龙宫时恢复了“陇西堂”殿。当李家龙宫全面恢复后,这里将成为遗址被保存下来。大殿高悬的“陇西堂”巨匾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的墨迹,书法纵横驰骋,潇洒飘逸。抱柱联书“五千言道德一经鹿洞流芳龙门缵绪,十八子公侯万代柳袍常染蓉镜长开。”意思是老子李耳著《道德经》流芳千古,十八子指李氏,其子孙受到先祖的恩惠培育而将相满门贤达辈出。廊柱联“陇山巍巍巩昌十方誉满秦晋,渭水滔滔南安八景声冠洮岷。”历史上的陇西曾设有巩昌府,是省级机构建制,也曾设置过南安郡,巩昌、南安均构成陇西,百姓常说陇西是“巩昌雄镇、南安福地”。陇山巍巍,渭水长流,这里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也孕育着美好的未来。

陇西县在这里先后举办了三次大型活动,分别是1994年5月的陇西李氏文化第一次全国研讨会、1997年5月举办的首届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观光节和2000年5月的陇西李氏文化第二次全国研讨会暨西部大开发陇西经贸洽谈会。从2004年8月5日开始,相继有国家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等部司级领导来寻根问祖、视察指导工作,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和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李氏宗亲组织和国内29个省、市、区的李氏族人10多万人次前来寻根敬祖,祭拜先贤。

(四)十方禅寺

佛教发源于距今2552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人。这个名号是根据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寞的意思,寂寞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内地的时间,历来说法不一。三国时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为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之始,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成中国汉民族宗教之一。佛教的传入打破了中国自古政教合一的文化传统,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产生了多方面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佛教逐渐在我国民间流传开来,另外其他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传到中国,如禅宗菩萨达摩就是在这个时期传到中国的,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到唐朝时(公元618—907年),印度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派别。在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取经。陇西是丝绸之路的南路重镇,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经过陇西。他回国后,唐太宗李世民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佛经翻译事业。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唐朝陇西佛教最为盛行,并且佛道两教互相融汇,互为一体,佛道不分家,最大的佛教场所天竺寺占地20万平方米。据《陇西县志》记载,陇西城郭近郊的庙宇宫坛,在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为69处,同治初(公元1862年)达131处,到解放前还存50多处,另有戏楼15座。虽屡经沧桑,城区还保存着有名的九观十八寺。相传鼎盛时仅城区就有“十万烟囱”,全境就有四百座道观寺院。在陇西这块和谐淳朴的土地上,宗教及民间祈祀活动弘扬和保持着儒、释、道相融互济,仙、圣、佛和谐共处的特色和氛围,长期共处,从未有隙。

十方寺佛殿内供奉着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又叫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四大菩萨是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地藏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

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协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又称势至菩萨、势志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他行走时,十方世界一切皆震动,故大势至菩萨左手持开合莲花,右手屈中间三指置于胸前,坐于莲花之上。

玉佛殿内供奉的卧佛是从佛教圣地印度奉请来的佛祖释迦牟尼佛,玉佛雕塑长3.8米,宽0.9米,高1.28米。

陇西佛教协会正在新修大雄宝殿,主体工程已全面完工,大殿长36米,宽25米,高18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九开间,属明清宫殿式建筑风格,殿内能容纳500人共做佛事。

(五)道教三清殿

道教是我国自创的一种宗教,大约出现于公元2世纪前后的东汉时期,绵延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它初创于四川,后来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唐代以后,道教还远渡重洋,流行于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与儒家、佛家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学派,历史上往往将“儒、释、道”并称。

道教的形成不像国外宗教那样是由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有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宗教素质不断提高的演变过程。道教按其渊源来说,是来自古代的巫术和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它的前身是黄老道,即假托黄帝、老子的思想而形成的宗教。早期的道教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基本信徒是民间百姓,其传播手段又不依赖官方,故后世称它们为民间道教,又因其教义比较简单,组织单纯,被称为原始道教。

道教在陇西传播兴盛在宋朝,以前无可考证。主要有宋代南观寺,殿堂林立、建筑宏伟、香火旺盛,为陇西最大的庙宇;民国时期汪氏泰在仁寿山东面修建三清殿,1958年被拆毁;1986年汪洁川等人发起,香港青松观侯宝垣道长捐资2万元以及社会各界捐资于1991年9月19日落成三清殿。

所谓“三清”,即道教尊奉之最高神。它们是“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余天灵宝天尊”和“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云笈七签》中说:“三清者,言三清净土无诸染秽,其中宫主,万绪千端,洁气凝云,因机化现,不可穷也”。所谓“三清净土”就是“三清境”,也就是“玉清圣境”、“上清真境”和“太清仙境”。所谓“其中宫主”,是指住在“三清境”的神仙,最高的三位至上神亦称“三清”,它们是元始天尊又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又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太清大帝。三清神仙的系统是:玉清圣境有九圣,上清真境有九真,太清仙境有九仙。从道教历史的发展来看,是先出现“三清境”,后有三位至上神居住其中。唐宋以来,宫观建筑中心就是“三清殿”,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三位尊神,称“三清”或“三清尊神”。一般是元始天尊塑像居中,左为灵宝天尊,右为道德天尊。

道教最高神有三位,与道教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关,道教还认为,三清皆为元始天尊的化身,因而又有“一气化三清”之说。

仁寿山三清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顶负圆光,身披七十二色,头罩神光,手执红丹丸,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混沌未开,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和混沌之时。

左为上清灵宝天尊,手摇太极扇,俯视人间的芸芸众生。

右为太清道德天尊,手执太极图,白发皓首,和颜悦色。

三位天尊庄严静穆慈祥,道德经世、法演五行、道贯三才。

(六)仰云亭

仰云亭是罗锦堂先生出资修建的,仰云亭亭名取自抱柱联“西望首阳怀志士,北临渭水仰高人”。上联典故:景仰伯夷叔齐二圣;下联典故:景仰姜太公渭水垂钓。表达了罗博士志存高远的思想境界。背面的抱柱联:尼父之仁关马之兴,庄周之睿菩萨之心。表达了罗先生一心研佛修佛和做人处事的原则,上联有三位历史名人:孔仲尼、关汉卿、马致远。下联指庄子和菩萨。

罗锦堂教授是著名元曲专家和佛学专家,于1929年出生在甘肃省陇西县的一个文明家庭。陇西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复旦大学,后转入台湾大学。台大毕业后,又相继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嗣后分别任过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讲师、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台湾大学客座研究教授、东海大学讲座教授、河北师院元曲研究所顾问和荣誉教授、兰州大学荣誉教授以及香港大学、澳洲雪梨大学、新加坡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澳洲昆士大学、格理菲斯大学校外考试委员。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其著述有《中国散曲史》等二十余种和论文百余篇,曾荣获优良著作奖及中国语文奖。罗锦堂先生已被世界同仁公认为德才独具的伟大学者。

亭内碑头图案为“二龙戏珠”,背面图案是“东海朝阳”。正面碑文是“开世人无限之灵机,阐天地无穷之奥理”,背面是罗锦堂先生的简介。四面花岗岩图案:正面“麒麟吐玉书”,寓天下昌明之意;西面“鲤鱼跃龙门”,人们以为只有鲤鱼才能跃过龙门而变化为龙,是说只要人能付出努力,勤奋上进,肯定就会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寓科举高中之意;南面“鲲鹏展翅”,寓意鹏程万里,前程似锦;东面“鹿鹤同春”,鹿、鹤、松均为象征长寿之物,此图寓延年益寿之意。

(七)西进儿女纪念亭(左齐将军题)

西进儿女纪念亭是为缅怀陇西儿女西进新疆建设祖国而修建的,抱柱联:赤心许祖国投笔从戎万里路,壮志在边陲聆听召唤天山行。充分表达了他们西进的壮志决心。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向西北挺进,8月10日陇西解放。素怀爱国之心的陇西中学和陇西师范两校的学生及社会青年一百五十余人毅然报名参军,跟随王震将军西进新疆,屯戎天山南北,与各兄弟民族并肩携手保卫祖国,建设边疆,艰苦奋斗四十多年,无私奉献,殊堪嘉尚!时光流逝,瞬届五十春秋。他们中有的为国捐躯,健在者虽已暮年仍壮心不已,身在边疆情系故里继续为桑梓献计献策,出钱出力,精神可赞。我们对捐躯边疆的志士永远缅怀!对建功立业的同志更加钦佩!

(八)瑞亭

瑞亭,是台湾同胞姚瑞卿先生去世时,用他的捐款修建的,原甘肃省人大副主任穆永吉同志撰写的这副对联表达了一个游子的心愿:羁留台岛爱国恋乡终圆归根梦,定居陇垣捐资献产全存游子心。

姚瑞卿先生生于1914年农历9月15日,祖籍陇西,于1938年参加青年远征军,后来在陕西汉中参加培训,同去培训的有陇西同乡王瑞,随后到陕西西安王曲中央军校地区分校学习。抗战期间,随陈诚部队在山西大同作战,抗战胜利后在青岛,解放战争即将结束时在福建舟山群岛,于1949年4月去台湾。1979年,姚瑞卿先生委托罗锦堂博士了解家中情况,获悉父亲健在时,于1988年6月第一次回大陆探亲,于1989年元月份经甘肃省台办和公安厅批准回陇西定居,1994年农历9月逝世,享年80岁。

(九)李氏名人纪念馆

李氏名人纪念馆馆内有十一位李氏名人,中间殿内是老子李耳,东西两廊房各五尊汉白玉李氏名人雕像。

李耳,又名聃,字伯阳,号老子,曾任东周守藏史,李氏第九代孙,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学派创始人。所著《道德经》,开我国古代哲学之先河,给世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李斯(?—前208年)上蔡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初为郡小吏,统一六国后任丞相,始皇多采其建议,巩固中央政权。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人,西汉名将。善骑射,勇武绝伦。景、武帝时,出任陇西、北地、右北平等郡太守,身经七十余战,人称“飞将军”。

李暠(351—417年),字玄盛,陇西人,西凉王朝建立者。公元400—417年在位,年号庚子,卒后追谥“武昭王”,是历史上陇西李氏第一位帝王。

李冲(450—498年),字思顺,陇西人,北魏大臣。太和中,议立“三长法”,实行租调制。孝文帝建洛、伐齐,委任甚专。功迁中书令,封爵咸阳王,为北朝李氏中地位最显赫者。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朝伟大诗人。天宝初供奉翰林学士,辞官游历名山大川,为屈原之后浪漫诗派的杰出代表。

李公佐(约770—850年),字颛蒙,陇西人,唐朝官员,著名传奇作家。进士及第,曾任江南西道节度使从事、扬府录事参军。善采集怪异,托笔梦幻,著有《南柯太守传》等,影响甚大。

李纲(1083—1140年),字伯纪,福建邵武人,宋代大臣。历官太常少卿,兵部侍郎。靖康初,以尚书右丞任亲征行营使,击退金军。高宗即任,升任宰相。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南宋杰出婉约派女词人。流寓江南,悲叹身世,才气纵横,文辞凄楚。著有《漱玉集》及《词论》等。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壁,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人,明代杰出医学家。传承家学,重视实践,参研历代医典,著成《本草纲目》等医学典籍。后世尊为“药圣”。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榕村,福建安溪人,清朝大臣、著名理学家、地理学家。康熙进士,官至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著有《榕村集》等。

(十)中华名医陇西纪念馆

陇西是黄芪之乡,素有“千年药乡”和“西部药都”之美称,这里盛产304种中药材,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载“黄芪第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独活生陇西者质佳”。中华名医陇西纪念馆是当地卫生系统工作人员一方面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医学,另一方面宣传陇西中药材而捐资修建的医学纪念馆。纪念馆的主殿供奉着药王孙思邈。常言道:“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行”,医药行业把孙思邈奉为祖师爷。壁画上讲的是孙思邈坐虎针龙和尝百草而辨药的故事。

孙思邈生于公元581年,活了101岁,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为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被唐太宗李世民敕为真人,誉之名魁大医、百代之师。医药界尊称“苍生大医”。

思邈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誉为神童。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很深研究,医术高超,不慕名利,倡导医德,医无德者不堪医者。为民治病药到病除,并博涉经史,百家学术,兼通佛典。一生虽经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多次请他出山,皆谢绝不仕。为总结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他不远万里涉足大江南北,行医川陕陇上,沿渭水来陇西,探究封衡的养生术,著述多达九十八种,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共收药方六千五百多个,堪称中国医药学的百科全书。其书首列妇女幼儿疾病,提倡胎儿和幼儿保健,强调有规律生活,注重导引行气并论病,处方以脏腑虚实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国内外医药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人民卫生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

扁鹊(约前407—前310年)战国时医药学家。家于卢国,又名卢医。反对巫术治病,汲取前人经验,游走各地行医,在赵为“带下医”(妇科),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为“小儿医”(儿科),精通临床各科,尤长于脉诊,创造了切脉医术。《史记》、《战国策》里载有他的传记和病案,并推崇他为脉学创始人。《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现存《难经》当为后人仰其名所著。

张仲景(约142—约210年),汉末医学家,名机,号仲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邓县)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灵帝时举孝廉,建安中官长沙太守,时值伤寒流行,死者十居其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究《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医籍,著《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提出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自魏以来一直被中医奉为经典,与《素问》、《难经》并重。因其对祖国的医学发展有重大贡献,后人尊为医中之圣。

封衡(?—约287年),东汉方士、医学家,字君达,号青牛道士,今甘肃陇西人。自幼好医,长期采药,知药理,晓医道,医德高尚,乐善济人。常骑青牛,腰挂竹筒,内装丹药,出没民间。闻知孰病,不管识否,前去诊治,应手皆愈。既不纳患者酬报,亦不以姓字语人。汉建安间,曹操召见封衡、华佗、左慈等16人,曹问其养生之道。衡曰:体勿过劳,食宜去腻,减忧虑,节淫欲,四季变,遂自调等道理。曹欲留之,被谢绝;赏赐之物,拒不受。后见皇甫谧,述之此事。著有《容成养气术》、《灵宝卫生经》等。《后汉书》有传及注。

华佗(?—208年),汉末医学家,又名旉,字元华,沛国潐(今安徽亳县)人。精于内、外、妇、儿及方药、针灸各科。首创“麻沸散”,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医学尊为外科之鼻祖,又仿效虎、鹿、熊、猿、鹤的动作创为“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提倡以运动治疗疾病。为曹操诊治头风,随手而愈,后因迟迟不肯奉召,被杀。死前,以医书一卷授狱吏,吏畏法不敢受,便举火焚之,其医术遂不传,现存《中藏经》为后人托名之作。《后汉书》、《三国志》均有传。

王叔和(约170—225年),魏晋期间医学家,名熙,上党郡泫氏(今山西高平)人。曾任太医令。性沉静,通经史,精研医学,穷究方脉,广辑前代诊脉文献,结合自己体会,撰成《脉经》十卷、《脉诀》四卷、《脉赋》一卷,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并主张早期治疗法,提倡预防医学。又辑集散佚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伤寒论》,使这些医学文献得以保存,大行于世,为中医之经典著作,受到中外医学推崇。

皇甫谧(215—282年),魏晋间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郡(今甘肃灵台县)人。汉太尉嵩曾孙。善文学,精于医。中年患风痹疾,仍手不释卷,钻研医学,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著成《甲乙经》,阐述经络理论,明确穴位名称和位置,并详述疾病的针灸取穴法等,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今天所见最古老的针灸典籍,在史学方面著有《帝王世纪》、《高士传》、《逸世传》、《烈女传》、《玄晏春秋》等。《晋书》有传。

葛洪(284—364年),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人。家贫好学,因在官场不得志,专门从事炼丹术和医学研究。著有《抱朴子》内、外篇等书。基本思想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学应世为外。对化学、医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抱朴子·内篇》具体地记载了炼丹的方法,为现存较早的炼丹著作,《金匮药方》一百卷,后节略为三卷,称《肘后备急方》,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天花、恙虫病等为世界最早记载之外,尚有碑、谏、诗、赋百卷。《晋书》有传。

钱乙(约1032—1113年),宋儿科医学家,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父名颖,善医,然好游不归。三岁丧母,姑母养之,养诲之医。八岁知身世后,即去寻父,待迎归,已三十过矣。后至京师,授翰林学士,任太医丞。医术以儿科见长,著有《小儿科药直诀》、《伤寒指要》等,为祖国医学脏腑辨证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幼科之鼻祖”,成为儿科寒凉派的开山。

李时珍(1518—1593年),明代医学家,字东壁,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出身世医,继承家学,着重研究药物,主张“人定胜天”,重视临床实践,深入民间,问医采药,广罗四方资料,倾听百家意见,订正讹误,历时27年,稿凡三易,写成药学巨籍《本草纲目》,共190余万字,纠正了古代本草书籍中药名、品种、产地等某些谬误,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对中外医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

傅山(1607—1684年),明清之际思想家、医学家,字青竹,改字青主、朱衣道人、真山、浊翁、石道人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博通经史诸子和佛道之学,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明亡,穿朱衣,住土穴,养老母,拒不做官。康熙间举博学鸿词,强迫至京,以死拒绝就任,放还。遂家居以医为生。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医学上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书,流传颇广(亦有疑系后人托名作之说)。

(十一)张新龙烈士陵园

张新龙烈士陵园位于仁寿山公园山脚下,占地10.86亩,距县城0.5公里,2002年被定西市委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新龙1966年11月出生于陇西县种和乡杨寨村。1981年6月21日,年仅15岁的张新龙看见同学滑入水坑、生命危在旦夕时,不识水性的他奋不顾身,毅然跳入水中,竭力抢救落水的同学,结果同学得救了,他却献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同年10月13日,共青团甘肃省委授予张新龙“优秀少先队员”光荣称号。1982年5月,团中央授予张新龙“优秀少先队员”光荣称号。1983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张新龙为“革命烈士”。

张新龙是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优秀少年,他勤奋刻苦,善于思考,成绩优秀,多次被所在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他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维护学校和集体利益,多次戴上“新风尚小红花”;他艰苦朴素,谦虚诚实,礼貌待人,被乡亲们誉为“好娃娃”。张新龙同学的崇高品质和献身精神,体现了我国青少年崭新的精神面貌,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好榜样。

为了纪念张新龙烈士,1988年陇西县投资3万多元,在仁寿山公园修建了张新龙烈士陵园,陵园中央矗立着张新龙烈士汉白玉雕像,在花卉的簇拥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每逢清明时节,城区中、小、幼学校的学生和附近群众怀着对烈士的敬仰之情,向张新龙烈士敬献花圈,祭奠扫墓,怀念这位舍己救人的小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